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谈天明 鲍克申 +1 位作者 廖迎春 段渊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183-1185,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疼痛程度、水肿评分均...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疼痛程度、水肿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Ⅰ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针刺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徐钏铭 刘康 陈石胡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5期47-49,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阿替普...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阻力指数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血管平均峰值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血管阻力指数,提高病变血管血流速度,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替普酶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徐钏铭 陈石胡 刘康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3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依达拉奉
下载PDF
农村地区新诊断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肖芳芳 周喜平 +4 位作者 喻自峰 孙秀菊 罗倩 刘寒 王志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5期38-41,共4页
目的 分析麻城市农村地区新诊断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82例新诊断为T2DM的患者,根据发病年龄将其分为≤40岁组(早发)和>40岁组(晚发)。收集患者的一... 目的 分析麻城市农村地区新诊断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82例新诊断为T2DM的患者,根据发病年龄将其分为≤40岁组(早发)和>40岁组(晚发)。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指标及合并症发生情况。分析新诊断早发T2DM的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患者中,27例为早发,155例为晚发。≤40岁组的男性、有糖尿病家族史占比、尿酸(UA)、甘油三酯(TG)水平、颈动脉斑块、急性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占比高于>40岁组,年龄、收缩压(SBP)、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低于>40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糖尿病家族史、TG是新诊断早发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农村地区新诊断住院T2DM患者整体血糖水平较高,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高,男性、糖尿病家族史、TG是新诊断早发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新诊断2型糖尿病 早发
下载PDF
基于筋膜理论中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谈天明 鲍克申 廖迎春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9期1719-1722,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筋膜理论中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用基于筋膜理论中医手法治疗,对照组用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及N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目的:观察基于筋膜理论中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用基于筋膜理论中医手法治疗,对照组用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及N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基于筋膜理论中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筋膜理论 中医手法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桡骨定量超声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芳芳 周喜平 +5 位作者 喻自峰 孙秀菊 罗倩 刘寒 王志辉 黄志利 《江苏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46-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桡骨定量超声(QUS)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8例中老年T2DM患者同时给予桡骨QUS和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检查。记录不同年龄段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性别患者双侧桡骨QUS与腰椎L_(... 目的探讨桡骨定量超声(QUS)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8例中老年T2DM患者同时给予桡骨QUS和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检查。记录不同年龄段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性别患者双侧桡骨QUS与腰椎L_(1)~L_(4)及双侧股骨颈DXA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桡骨QUS诊断骨质疏松的价值。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患者比例逐渐增加(P<0.01)。女性患者中,采用QUS测量双侧桡骨T值与DXA测量腰椎L_(1)~L_(4)、双侧股骨颈T值均呈正相关(P<0.05);而男性患者中,采用QUS测量右侧桡骨T值与DXA测量腰椎L_(1)~L_(4)、双侧股骨颈T值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右侧桡骨QUS诊断女性和男性患者骨质疏松的AUC为0.602[95%CI(0.515~0.689),P<0.05]和0.656[95%CI(0.527~0.785),P<0.05]。结论桡骨QUS与DXA检测骨密度存在相关性;右侧桡骨QUS对诊断中老年T2DM患者骨质疏松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其诊断效能不高,不能完全替代DX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 定量超声 双能X射线吸收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