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探欧阳建“言尽意论”
1
作者 刘芝庆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在魏晋史上,欧阳建最为后人所重者,当是其“言尽意论”。在欧阳建所处的时代,“言不尽意”已成了当时最流行的看法,但他则反之,主张言可尽意,其内涵为:其一,强调名言的必要性,言与意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其二,名言之于物... 在魏晋史上,欧阳建最为后人所重者,当是其“言尽意论”。在欧阳建所处的时代,“言不尽意”已成了当时最流行的看法,但他则反之,主张言可尽意,其内涵为:其一,强调名言的必要性,言与意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其二,名言之于物,未必是永久固定的,也可能是变动的,重点在于言意之间,能否达成和谐的理想状态;其三,言可尽意,亦非自然质朴的语文所能尽,重点在于如何体物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建 言不尽意 “言尽意论” 魏晋思想
下载PDF
重探施琅与妈祖信仰——兼论“金鸡”谶言
2
作者 刘芝庆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12,共5页
阐述施琅收复台澎,建立军功,并善用当时的妈祖信仰;目前尚未有人从“金鸡”谶言的角度对施琅与妈祖信仰的关系加以分析;施琅巧妙利用当时流行的谶言,结合妈祖信仰,来为自己的主张与功绩寻求正当性,缓和与朝廷的紧张关系。
关键词 施琅 台湾地区 妈祖信仰 “金鸡”谶言
下载PDF
为学与为人:李光地的“诚学”
3
作者 刘芝庆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64-71,共8页
李光地学术立场虽有转换,不过从始至终,他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诚”,这也是理解李光地思想的关键。李光地重视诚的程度,在中国思想史上,恐怕也高居前位。究其因由,固然有学理上的依据,也有现实上的需要。因为就李光地看来,经世,并非只是... 李光地学术立场虽有转换,不过从始至终,他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诚”,这也是理解李光地思想的关键。李光地重视诚的程度,在中国思想史上,恐怕也高居前位。究其因由,固然有学理上的依据,也有现实上的需要。因为就李光地看来,经世,并非只是娴熟各种行政手段而已,更重要的是“诚”。他对于诚的理解与建构,成了他评价古今人物的重要观点,而李光地更是巧妙地利用诚的各种说法,来解释自己许多具有争议的事件,他希望籍由“诚”的哲学概念与生活方式,来为自己的行为处事,取得相应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地 修身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与大学生审美思维培养——以财经类院校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世立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223-228,共6页
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思维,分析了我国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诗词接受环境及大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心理,调查分析了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程度和网上著名中国古代诗人的人气指数。认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要加强审美... 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思维,分析了我国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诗词接受环境及大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心理,调查分析了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程度和网上著名中国古代诗人的人气指数。认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要加强审美教育,要以中国古典诗词教育为中心构建立体的审美教育体系,因材施教打造有层次的诗词教学模式,以内容为王坚守诗词教育的审美品位,寓教于乐丰富诗词教育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大学生 审美思维 财经类院校
下载PDF
从百年红学论争看王元化反思五四的学术史意义
5
作者 王世立 《学术探索》 2020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新旧红学以五四为分野,迄今已逾百年,其间充满着各种社会思潮、学术流派的交锋与论战。百年红学与五四密不可分,作为20世纪最典型的学术个案,虽成就辉煌,但也遭遇迷雾重重,更面临如今的困境,实有反思之必要。王元化先生晚年对五四的反... 新旧红学以五四为分野,迄今已逾百年,其间充满着各种社会思潮、学术流派的交锋与论战。百年红学与五四密不可分,作为20世纪最典型的学术个案,虽成就辉煌,但也遭遇迷雾重重,更面临如今的困境,实有反思之必要。王元化先生晚年对五四的反思泽被学林,对红学研究乃至整个学界都有非凡的意义。一是对激进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有利于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二是对五四所开创的学术传统采取扬弃的态度,推动学界以理性的态度深度探索与整合古今中外学术研究方法;三是倡导"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追问学术研究的终极意义;四是第一个以冷峻的视角反思五四,身体力行地体现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学术勇气,彰显学术个性。总之,王元化的反思回答了为何做学术、做怎样的学术、如何做学术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深远的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学 王元化 五四 学术史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古典诗词教育创新模式初探
6
作者 王世立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文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就古典诗词教育而言,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新媒体为辅助工具的改革思路,打造古典诗词学习的“书本-教室-户外-网络”四维空间,形成“熏陶-参与-... 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文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就古典诗词教育而言,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新媒体为辅助工具的改革思路,打造古典诗词学习的“书本-教室-户外-网络”四维空间,形成“熏陶-参与-互动-探究-创作”五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大力拓展学习领域,延伸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并对人文素质课程改革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课程改革 古典诗词 人文教育
下载PDF
“史实”:董仲舒以及苏舆的春秋公羊学
7
作者 刘芝庆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4-53,共10页
董仲舒的公羊学,即事言理,所以他要深察名号,史义合一。董仲舒谈改制,说更化,讲无为,都是从过往历史中,见微知著,发挥挖掘而来,这种历史性解读,以公羊学的方式呈现,颇值得注意。而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以凌曙注本为底稿,博采史料,互相... 董仲舒的公羊学,即事言理,所以他要深察名号,史义合一。董仲舒谈改制,说更化,讲无为,都是从过往历史中,见微知著,发挥挖掘而来,这种历史性解读,以公羊学的方式呈现,颇值得注意。而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以凌曙注本为底稿,博采史料,互相参讨,校勘引证,是目前研究者常用的版本。苏舆的注释,学界多与康有为比较,康有为论《春秋》,也有《春秋董氏学》的著作;相较之下,苏舆似乎较为平实,凿空少,史料多,他的论点,也常与康有为针锋相对。康有为托古,孔子素王改制;苏舆却认为只是立义,借由历史陈述,来表达儒者对于改制的建议与期望。述古与立义,经世与改制,康苏二人依此解董,循此解经,都有所见,也有所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苏舆 康有为 改制立义 春秋公羊学
下载PDF
笔记小说中水鬼的善恶文化心理
8
作者 陈世昀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72-77,共6页
从水死的两种可能性,到水与水鬼的关系,探讨水鬼可害人抓替亦可放人成神的善恶属性。而水的正反象征,对水的敬与畏,影响了对水鬼善恶的想象。水鬼始终存在的善恶两类型,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理)与自然(欲)的对立,也暗示了人与异类的隔阂。
关键词 笔记小说 水鬼 善恶
下载PDF
朱熹论堪舆、鬼神与感通
9
作者 刘芝庆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 2023年第1期49-62,共14页
本文从感通出发,指出朱熹的鬼神观,并非眼见为凭的有无问题,也不是轮回因果的判断,而是在气化中,在感通历程里,如在存有而显现,是造化的神奇。而天之阴阳,呈现为山川地貌谷岸平原,万般事物,都能有造化的痕迹,也是气化的屈伸往来。于是... 本文从感通出发,指出朱熹的鬼神观,并非眼见为凭的有无问题,也不是轮回因果的判断,而是在气化中,在感通历程里,如在存有而显现,是造化的神奇。而天之阴阳,呈现为山川地貌谷岸平原,万般事物,都能有造化的痕迹,也是气化的屈伸往来。于是观风水看地理,在幽明相交处,测阴阳,查鬼神,验祸福,朱熹因而钻研堪舆相地之术,也是题中之义,顺理成章了。因此,神鬼的存有、堪舆的有效性、卜筮的灵验,只有在理气自持、爱敬之心、诚意正心的“感通”中,才有意义与价值可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堪舆 鬼神 感通 理学
原文传递
电子传媒时代戏曲的危机与生机
10
作者 陈建华 《戏曲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205-222,共18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戏曲命运及未来走向,有过几次大型思索与讨论。80年代的那次大讨论,学术界将戏曲危机的原因定位于与时代脱节,即戏曲在反映当下生活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戏曲 传媒时代 危机 电子 当下生活 大讨论 学术界
原文传递
觀物之極,遊物之表——蘇軾的格物之學 被引量:1
11
作者 劉芝慶 《宋代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16-29,共14页
一、前言一般來説,宋代理學家重視格物致知,將其作爲成賢成聖的“工夫”方法。論者多將其上溯《大學》,而理學家在回歸傳統儒學的同時,又加進許多新的意涵,調適而上遂,冀能借此優入聖域,求道知命。
关键词 觀物 意涵 遊物 儒學 方法 論者 理學家
原文传递
经典与证道——朱陆读书法
12
作者 刘芝庆 《朱子学刊》 2016年第2期133-146,共14页
本文以读书的角度切入,探讨朱陆二人对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朱子博学,世所众知,但读书显然必须要在博览与专精之间,有着平衡,不落一边。象山也非不重视读书,对于读书,甚至对于圣贤书,都有着一套自己的方法与心得。不管如何,他们都认为,读... 本文以读书的角度切入,探讨朱陆二人对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朱子博学,世所众知,但读书显然必须要在博览与专精之间,有着平衡,不落一边。象山也非不重视读书,对于读书,甚至对于圣贤书,都有着一套自己的方法与心得。不管如何,他们都认为,读书是证道的关键,更严格地说,读圣贤书是可以悟道的,但必须讲究顺序次第,儒家经典之间,并非平行,而是如阶梯般,要一步步走上,最终通贯天人性命,优入圣域的。本文即是从读书方法与步骤,探讨朱陆的相同与差异,以及他们对待经典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 经典 朱熹 象山 科举制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