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评吴传清主编《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2019)》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334,共2页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应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绿色转型为支撑,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应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绿色转型为支撑,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研究团队主创出版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系列,已连续出版《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39.1万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59.4万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47.3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绿色转型 发展研究领域 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报告 新发展理念 创新驱动 研究团队
下载PDF
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聚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发展研究》评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5-506,共2页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区域重大战略。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赋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命...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区域重大战略。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赋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命。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是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新使命,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转型发展”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绿色转型发展 江苏南京 生态优先 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 新发展理念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丛书》首批四卷出版发行
3
作者 李浩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第2期127-127,共1页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丛书》由长江流域经济研究学者秦尊文教授总主编,开始分批出版。历时三年完成的首批四卷,已于前不久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卷《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由秦尊文、严飞、刘汉全等合著。众所周...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丛书》由长江流域经济研究学者秦尊文教授总主编,开始分批出版。历时三年完成的首批四卷,已于前不久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卷《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由秦尊文、严飞、刘汉全等合著。众所周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区域发展提出的新部署和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发行 武汉大学出版社 长江经济带 长江流域经济 研究丛书 党的十九大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考虑航空影响的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通达性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协调研究
4
作者 田野 付晨玉 +2 位作者 蒋亮 董莹 李嘉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90,114,共8页
该文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航空影响系数模型评价其交通通达性,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通达性总体较好,整体呈现出由东... 该文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航空影响系数模型评价其交通通达性,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通达性总体较好,整体呈现出由东至西长三角(高)—徽赣(低)—鄂湘(高)—川渝云贵(低)的分布格局;②航空交通造成地区交通通达性的强烈空间扰动,使城市对外交通联系能力增强,突破了地理衰减规律限制,呈现出超平面特征;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长三角与省会城市引领的特征,与交通通达性存在显著的同频耦合能力,但耦合度表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④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表现出由东至西下降趋势,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网络发育的重要空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交通通达性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发展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民航城市网络的空间复杂性与结构韧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田野 高欣 +1 位作者 罗静 田玲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88,共7页
以长江经济带71个机场城市为节点,构建有向加权的民航城市网络,从网络连接性、连通性、接续性和集聚性入手分析其空间复杂性,利用中断模拟的方式对其结构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网络联系存在“马太效应”,少数城市承担了主要航空联... 以长江经济带71个机场城市为节点,构建有向加权的民航城市网络,从网络连接性、连通性、接续性和集聚性入手分析其空间复杂性,利用中断模拟的方式对其结构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网络联系存在“马太效应”,少数城市承担了主要航空联系,并表现出东西两大空间阵营的“鞍”形格局,“轴-辐”伺服结构尚未完全形成。(2)边缘城市航空连通性强于中部城市,并在云南形成局部航空网络,具有显著的超平面特征。(3)网络韧性总体较强,在节点遭受中断时表现出接续替代效应,存在级联失效风险,少数区域性机场城市具有较强的局部控制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航城市网络 空间复杂性 结构韧性 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再论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尊文 田野 聂夏清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具备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扎实的合作基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内需潜力巨大、科教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突出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对外开放不足等短板。在奋力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 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具备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扎实的合作基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内需潜力巨大、科教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突出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对外开放不足等短板。在奋力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背景下,三省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勇于承担重大使命,加快打造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空间枢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建中部陆海新通道,协同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导向,全面深化三省合作共建机制,推动湖北、湖南、江西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经济区 区域协作 机制创新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能力评价——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付晨玉 秦尊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88-98,共11页
优化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通过计算产业发展梯度系数,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态势,确定走廊地区适合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和需要承接转移的关联产业;通过... 优化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通过计算产业发展梯度系数,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态势,确定走廊地区适合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和需要承接转移的关联产业;通过计算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影响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制约因素,选择走廊地区适合产业承接的重点区域。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工业发展整体上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区际产业转移总体呈“由外向内”的发展态势,各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建议各地区顺应产业梯度转移态势,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转移承接规划,创新产业转移方式,有序引导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 空间布局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2
8
作者 秦尊文 付晨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01-105,128,共6页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湖北和全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内外类似事件经验判断,此次疫情对湖北长期经济发展影响不大,对短期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二三产业受到较大影响,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湖北和全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内外类似事件经验判断,此次疫情对湖北长期经济发展影响不大,对短期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二三产业受到较大影响,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疫情的发生推动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有望给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化危为机、超前谋划,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引导重点产业发展,深化军民融合协同,争取多方支持开展"疫后重振",全力打赢"防治新冠肺炎、恢复经济增长"的双战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湖北经济 产业结构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岩溶山地农村居民点发展势能测度——以撒拉溪镇为例
9
作者 张岚岚 孙建伟 +2 位作者 邓玲玲 罗静 田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192-196,共5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三生”空间的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岩溶贫困山区特点的撒拉溪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撒拉溪镇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势能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空间分布趋向性强,布局混乱,势能差异大。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三生”空间的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岩溶贫困山区特点的撒拉溪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撒拉溪镇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势能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空间分布趋向性强,布局混乱,势能差异大。建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三生”空间;同时通过区域协调,培育特色产业。该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和优化布局提供新思路,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三生”空间 发展势能测度 撒拉溪镇
下载PDF
都市圈新城区乡村医疗服务中心地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新城区为例
10
作者 蒋亮 陈洁 +1 位作者 罗静 田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2-301,共10页
医疗服务是维护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武汉市6个新城区乡村医疗服务中心地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新城区乡村医疗服务中心地呈现网络结构,多中心层级化共存。医疗服务网络密度整... 医疗服务是维护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武汉市6个新城区乡村医疗服务中心地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新城区乡村医疗服务中心地呈现网络结构,多中心层级化共存。医疗服务网络密度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总体关联度偏低,且大部分联系限于各区内部,整体节点聚集度较低。医疗服务中心地的网络非均衡性明显,形成了不同尺度的空间嵌套格局。(2)医疗服务中心地可分为6个子群,并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6个子群的空间关联网络由北向南形成层次分明的板块,而且呈现出小团体现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子群的划分表现出鲜明的邻近指向特征,地理邻近关系对医疗服务中心地关联强度的影响比较明显。(3)空间邻近性、农业产值、第二产业企业注册资本、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道路密度和交通可达性对新城区乡村医疗服务中心地空间关联网络强度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而第三产业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医疗服务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 网络结构 影响因素 武汉市新城区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张岚岚 孙建伟 +2 位作者 邓玲玲 罗静 田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目的]探究传统村落省市县不同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解析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为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以6批次共8 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传统村落多尺... [目的]探究传统村落省市县不同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解析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为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以6批次共8 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传统村落多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探测和多因子交互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1)传统村落数量呈线性上升,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整体布局呈三角形,演变趋势呈反“6”字型。(2)基于县域单元的省市域传统村落泰尔指数差异性明显,各省市之间传统村落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高值区集中于胡焕庸线以东;(3)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受到距河流距离、交通通达距离、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坡度影响,且其因子间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不存在独立及减弱的关系。[结论]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不断增多,整体以胡焕庸线为界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受河流、交通、人口等多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时空格局 泰尔指数
下载PDF
湖北省磷石膏综合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浩 秦尊文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第5期102-106,共5页
湖北省是全国磷石膏年产生量、堆存量最大的省份。2021年以来,湖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大幅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行无害化处理,试点磷石膏路用工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培育创新平台。但是,湖北省磷石膏综合利用仍面临着无... 湖北省是全国磷石膏年产生量、堆存量最大的省份。2021年以来,湖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大幅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行无害化处理,试点磷石膏路用工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培育创新平台。但是,湖北省磷石膏综合利用仍面临着无害化处理易造成二次污染、现有产品市场容量有限、路用工程应用推广难度大、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方面的挑战。下一步,湖北省可以权威机构引领磷石膏路用技术推广,大力探索石膏基胶结材料技术和应用场景,并构建公益性研究平台协调推进全域磷石膏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综合利用 湖北省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进入性评价 被引量:48
13
作者 田野 罗静 +2 位作者 崔家兴 蒋亮 吴益坤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3-213,共11页
以长江经济带3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为例,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加权网格维数对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旅游吸引力系数模型,建成考虑游客选择偏好的交通栅格成本数据集,利用成本距离分析工具对该区旅游资源的... 以长江经济带3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为例,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加权网格维数对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旅游吸引力系数模型,建成考虑游客选择偏好的交通栅格成本数据集,利用成本距离分析工具对该区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特征,其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偏好性,围绕省会城市及周边形成旅游资源显著集聚区。②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整体呈现近轴对称形状,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四大组团支撑,多中心协同的空间结构。③旅游资源的总体交通可进入性较好,但存在明显的东西空间差异,呈现出由东至西的阶梯状下降格局。④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呈现出等级与类型差异,同时高交通可进入性旅游资源出现分省内部空间集聚,形成分省内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近核心-外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旅游资源 旅游业 交通进入性 旅游吸引力 区域旅游一体化 黄金旅游带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的类型与格局演化——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田野 陈洁 +2 位作者 董莹 蒋亮 罗静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0-108,共9页
合理的产业类型选择与产业布局形态,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长江经济带2006和2018年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例,通过主导产业字段提取,构建主导产业语料库,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其主导产业的类型演化进行分析。在产业分类的基础... 合理的产业类型选择与产业布局形态,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长江经济带2006和2018年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例,通过主导产业字段提取,构建主导产业语料库,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其主导产业的类型演化进行分析。在产业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最邻近指数对不同产业发展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机械与装备制造长期保持主导产业核心地位,同时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地位下降,产业升级态势明显。②国家级开发区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领,东中西部区域间产业分工有所优化。③产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但表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趋势。④不同产业发展类型的空间集聚形态与扩散路径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散强度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主导产业 产业集聚 类型转换 格局演化 开发区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人口流动与产业集聚互动的机制与效应研究》书评
15
作者 秦尊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25-125,共1页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及区域经济效应一直是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马歇尔将产业集聚的动力归结为外部经济,被公认为第一位系统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家;韦伯首次明确提出产业集聚的概念,指出协作、分工和共享基础设施...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及区域经济效应一直是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马歇尔将产业集聚的动力归结为外部经济,被公认为第一位系统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家;韦伯首次明确提出产业集聚的概念,指出协作、分工和共享基础设施将导致工业活动向某个特定点或若干点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活动空间 产业集聚 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效应 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学 微观机制 深度融合
下载PDF
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及其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董莹 罗静 +3 位作者 郑文升 田野 田玲玲 陈国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84,共9页
采用GIS及Python等技术手段,构建湖北省城市关联网络,提取出与各县(市、区)关联强度前2、前5、前10和前20的城市网络,对其网络结构及复杂性进行分析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索湖北省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城市中心性空间分布呈... 采用GIS及Python等技术手段,构建湖北省城市关联网络,提取出与各县(市、区)关联强度前2、前5、前10和前20的城市网络,对其网络结构及复杂性进行分析后,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索湖北省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城市中心性空间分布呈现一主两副、东高西低的特点。②随着城市网络等级降低,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由以武汉为中心的单极吸引型转变为以武汉为主中心,以宜昌、襄阳为次中心的主次复合辐射型。③节点的择优连接倾向随着网络等级的降低而更加凸显,但不同等级网络次中心的影响力呈现出尺度与区域差异。④资源优势与用地成本、市场潜力、劳动力成本与区位因素对城市网络的影响力依次变小;近邻优势在低等级城市网络中表现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国情普查 城市中心性 城市网络 都市圈 长江经济带 等级 一主两副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疫情大考中的短期举措建议与政府、市场、社会治理之道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国强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9,125,共6页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可小看的影响,降低疫情的不利冲击需要从供需双侧采取相应的短期举措。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抗击疫情和企业复工的关系,避免实行太过苛刻的复工标准;需要实施积极、宽松、稳...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可小看的影响,降低疫情的不利冲击需要从供需双侧采取相应的短期举措。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抗击疫情和企业复工的关系,避免实行太过苛刻的复工标准;需要实施积极、宽松、稳健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稳住中小微企业,以稳住经济基本盘;建议在适当时机对低收入阶层实行定向的减费降税、发放补贴或消费券,以促进疫情重灾区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同时,也应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思考政府、市场与社会治理之道,推动结构性改革,合理界定和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解决市场和政府及社会各自缺位、过位和错位的问题,建立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经济冲击 经济政策 结构性改革 社会治理体系
下载PDF
2018年湖北省旅游供需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A级景区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亚晶 罗静 +3 位作者 孙建伟 田野 崔家兴 曾菊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5-183,共9页
以湖北省内A级景区和客源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旅游供需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省旅游供需要素具有较强的集聚分布态势,供需状况整体较差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资源和人口指向性;(2)客源密集... 以湖北省内A级景区和客源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旅游供需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省旅游供需要素具有较强的集聚分布态势,供需状况整体较差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资源和人口指向性;(2)客源密集的江汉平原腹地和交通不便、高等级景区稀疏的外围边缘山区供需联系强度较低,高等级景区集聚的区域供需联系强度较高,两极分异明显;(3)搜索半径增大时联系强度低值区范围逐渐缩小,高值区范围沿城镇和交通干道扩张并呈带状连片趋势;(4)湖北省旅游供需错配现象较为严重,客源密集区缺少高等级旅游资源,质量较好的旅游景区又未紧密联系客源,景区等级、客源地人口规模等因素对旅游供需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供需 空间结构 湖北省
原文传递
产业政策、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发展质量 被引量:9
19
作者 付晨玉 杨艳琳 +1 位作者 田野 叶晓东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84,共18页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进程实践,理论分析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对工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应,并使用手工收集的产业政策文本数据和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可以通过...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进程实践,理论分析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对工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应,并使用手工收集的产业政策文本数据和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可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直接促进工业发展质量提高,也可以通过激励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工业发展质量提高;在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以前,工业发展质量的创新效应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单轮驱动”,而在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以后,工业发展质量的创新效应来源于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相较于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更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质量提高。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工业化后期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以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的产业政策体系,健全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发展质量 功能性产业政策 选择性产业政策 技术创新 工业化阶段
原文传递
长江沿岸主导产业的类型转换与格局演化——基于省级以上开发区的考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田野 刘青青 +2 位作者 孙建伟 董莹 罗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09-1818,共10页
主导产业对于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构成乃至在全国区域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重大。以长江沿岸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考察对象,利用缓冲区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对2006和2018年沿岸0~5、5~15和15~30 km距离区间以及上中下游主... 主导产业对于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构成乃至在全国区域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重大。以长江沿岸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考察对象,利用缓冲区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对2006和2018年沿岸0~5、5~15和15~30 km距离区间以及上中下游主导产业的类型转换与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制造业始终占据沿岸核心地位,高污染产业逐渐退出长江近岸,"化工围江"现象有所改善,产业升级态势明显。(2)优势主导产业分布更趋稳定,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潜力,同时产业类型更趋多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3)产业布局总体呈现由长江向外逐层递减,由下游至上游逐级递减的格局,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区域平衡态势。(4)上中游和下游主导产业类型分布呈现出梯度差异演化,具备产业转移条件,同时存在一定的产业竞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沿岸 主导产业 产业布局 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