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堪称”之类用法不规范
1
作者 陈永海 《学语文》 2011年第6期65-65,共1页
先来看几个摘自媒体的语句:(1)南京可堪称为中国的“楹联之都”(《南京日报》2008年1月20日)(2)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中国可以堪称“体育大国”(美国百度,2008年7月23日)
关键词 《南京日报》 2008年 用法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大国 自媒体 中国
下载PDF
为校园手机管理,我曾经对学生“钓鱼执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绪兵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0年第8期60-60,共1页
四眼先生自述:四眼先生,一个出生在荆山深处的80后青年,一个用心感悟、发现、思考乡村教师生活的高中教师,一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教育、关注学生、关注成长的普通人。
关键词 学生 管理 手机 校园 执法 钓鱼 教师生活 高中教师
原文传递
“朦胧”、“矇眬”和“曚昽”辨析
3
作者 陈永海 《语文月刊》 2009年第6期52-52,共1页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说文解字》 矇眬 主观意识 语言表达 实际运用 “意思” 搭配使用
原文传递
“白眼”“青眼”“红眼”“眼红”
4
作者 陈永海 《语文月刊》 2010年第11期19-19,共1页
据传说,“白眼”“青眼”语出一个与魏晋时著名诗人阮籍有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阮籍母亲亡故后,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一“青眼”;而嵇康素看不顺眼之兄嵇喜来吊唁时,其却给一“白眼”。那么,阮籍如此之表情是为何意呢?原来... 据传说,“白眼”“青眼”语出一个与魏晋时著名诗人阮籍有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阮籍母亲亡故后,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一“青眼”;而嵇康素看不顺眼之兄嵇喜来吊唁时,其却给一“白眼”。那么,阮籍如此之表情是为何意呢?原来,“白眼”与“青眼”之意思相对。前者即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其常被用以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故事 嵇康 传说 诗人 魏晋
原文传递
“督查员”还是“督察员”
5
作者 陈永海 《语文月刊》 2010年第10期46-46,共1页
我们先来看几个摘自媒体的语句:(1)安徽聘17名教育“独立督查员”督查绩效工资(《中国教育报》2009—03—30)
关键词 督查员 《中国教育报》 督察员 绩效工资 自媒体
原文传递
“大陆”与“内地”
6
作者 陈永海 《语文月刊》 2011年第2期91-91,共1页
“大陆”与“内地”都是名词,且意思皆与“陆地”相关,于是乎不少人就以为二者可互换通用。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释义说起。
关键词 内地 大陆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原文传递
“凭心而论”还是“平心而论”
7
作者 陈永海 《语文月刊》 2011年第3期90-90,共1页
日常生活中,“ping心而论”可以说随处可闻可见。其中之“ping心”常被人当做“凭着良心”,于是乎,“ping心而论”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当做“凭着良心评论”。表面看来,如此推理既合情亦合理,可实际上,“ping心而论”并非此意,其正... 日常生活中,“ping心而论”可以说随处可闻可见。其中之“ping心”常被人当做“凭着良心”,于是乎,“ping心而论”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当做“凭着良心评论”。表面看来,如此推理既合情亦合理,可实际上,“ping心而论”并非此意,其正确写法应为“平心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凭心而论" "平心而论" 中学 语文教学
原文传递
“不速之客”非“盗贼”
8
作者 陈永海 《语文月刊》 2011年第1期33-33,共1页
我们来看一个例句:前天深夜,邻居王大爷家遭不速之客偷窃,物品被翻得七零八落,存折首饰全没了踪影。此题要求我们判断句中“不速之客”的使用是否恰当。显然,例句将其作为“盗贼”在使用。难道“不速之客”就等于“盗贼”吗?欲弄... 我们来看一个例句:前天深夜,邻居王大爷家遭不速之客偷窃,物品被翻得七零八落,存折首饰全没了踪影。此题要求我们判断句中“不速之客”的使用是否恰当。显然,例句将其作为“盗贼”在使用。难道“不速之客”就等于“盗贼”吗?欲弄清这一问题,我们还得从其出处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贼 判断句 例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