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管理
1
作者 詹丽英 夏芳 +2 位作者 夏中元 刘先义 周景峰 《华中医学杂志》 2002年第6期340-341,共2页
目的 结合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临床麻醉 ,探讨相关麻醉管理要点。方法  2 0例择期脑肿瘤切除术患者 ,静注利多卡因、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插管 ,麻醉维持 :静滴 (1~ 2 ) %普鲁卡因 ,吸入 (0 .5~ 3.0 ) %安氟醚 ,... 目的 结合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临床麻醉 ,探讨相关麻醉管理要点。方法  2 0例择期脑肿瘤切除术患者 ,静注利多卡因、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插管 ,麻醉维持 :静滴 (1~ 2 ) %普鲁卡因 ,吸入 (0 .5~ 3.0 ) %安氟醚 ,辅用维库溴铵 ,除常规监测ECG、SpO2 、CVP及有创血压外 ,持续监测肛温、血糖 1次 /小时。结果  2 0例平均麻醉时间 (10± 2 )小时 ,芬太尼平均用量 (8± 4 ) μg/kg ,维库溴铵平均用量 (0 .80± 0 .30 )mg/kg ,安氟醚平均吸入 (2 .0± 0 .5 ) % ,术后均恢复自主呼吸 ,清醒拔管 ;手术开始后 7~ 10小时 ,血糖、肛温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加强有创监测 ,术中及时调整麻醉深度 ,根据CVP和尿量指导体液调节 ;麻醉后期应监测血糖、体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麻醉管理 麻醉方法
下载PDF
复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对腹部手术患者血氧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胡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23期2010-2012,共3页
目的探讨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对腹部手术患者血氧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B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采... 目的探讨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对腹部手术患者血氧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B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七氟醚吸入,芬太尼静脉输注维持麻醉。观察入室时(T0)、气管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30min(T3)、拔管后(T4)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氧分压(Sp 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并记录。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麻醉用药量。观察并比较A、B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结果与T0时比较,T1~T4时A组MAP明显低于B组(P〈0.05);T3、T4时A组的MAP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T1~T4时MAP明显降低;T2~T4时HR明显减慢(P〈0.05)。T0时,两组患者Sp O2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A组T1~T4时Sp O2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PETCO2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ONV发生率(15.0%)明显低于B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麻醉维持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血氧指标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丙泊酚 瑞芬太尼 血氧饱和度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炜 陈智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第9期122-122,共1页
目的:探求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对小儿麻醉的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给予氯胺酮+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丙泊酚1~1.5 mg/kg,氯胺酮1~2 mg/kg缓慢静推;麻醉维持:丙泊酚以30~40μg.kg-1.min-1、氯... 目的:探求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对小儿麻醉的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给予氯胺酮+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丙泊酚1~1.5 mg/kg,氯胺酮1~2 mg/kg缓慢静推;麻醉维持:丙泊酚以30~40μg.kg-1.min-1、氯胺酮以10~30μg.kg-1.min-1静脉微量泵入维持镇静镇痛。记录术前、术中的MAP、HR、SPO2、RR变化,停药后记录患儿完全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情况和不良情况。结果:注药后至清醒,患儿MAP、HR、SPO2、RR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儿停药清醒时间(15.1±3.3)min,所有患儿麻醉效果满意,无恶心呕吐及不良反应。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对生理干扰小,清醒快而舒适,术后恢复好,是一种较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氯胺酮 小儿麻醉
下载PDF
全身麻醉病人苏醒期间严重谵妄40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周景峰 胡小云 江培颜 《华中医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32-133,共2页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间严重谵妄的诱发因素、产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40例全身麻醉病人苏醒期间严重谵妄的临床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谵妄的易感因素为术前焦虑、创伤、脑缺氧;诱发因素为...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间严重谵妄的诱发因素、产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40例全身麻醉病人苏醒期间严重谵妄的临床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谵妄的易感因素为术前焦虑、创伤、脑缺氧;诱发因素为麻醉深度不当、缺氧、抗胆碱类药物过量;临床特点为显著波动性的精神运动性行为和睡眠障碍。谵妄可导致坠床、骨折、静脉留置针及导尿管脱出及心律失常等;适量应用氟哌利多(0.04~0.05mg/kg)及综合处理可减轻严重谵妄后的精神运动性行为障碍,多数病人于1~5h完全清醒。结论术前加强心理支持;确保输液通道并完备抢救药品;完善麻醉管理,消除诱发因素;明确诊断后及时规则使用氟哌利多;防止意外伤害事件但应避免持续外力限制病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苏醒期 谵妄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阴式全子宫切除麻醉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智攀 李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患者中运用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1月在本院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18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59例)以及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患者中运用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1月在本院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18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59例)以及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变化以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在麻醉后的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水平均显著较麻醉前降低(P<0.05),而麻醉后观察组的心率、舒张压与对照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开展阴式全子宫切除期间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的血压影响较小,麻醉效果更好,起效快,手术出血量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起效时间 血压 心率
下载PDF
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联合持续胸椎旁阻滞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18
6
作者 胡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TPVB)联合持续TPVB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联合持续TPVB复合全麻,对...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TPVB)联合持续TPVB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联合持续TPVB复合全麻,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静息及咳嗽时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观察组针道调整次数、遇到骨质次数,平均穿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静息状态与咳嗽状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TPVB联合持续TPVB应用于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安全性高,术后疼痛程度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 超声引导 胸椎旁阻滞
下载PDF
压缩性肺不张围术期并发复张性肺水肿的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景峰 江培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23-1424,共2页
目的分析压缩性肺不张围术期并发复张性肺水肿的原因、特点及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压缩性肺不张围术期并发复张性肺水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见于长时间、大面积肺不张;短时间内明显复张压缩肺为主要原因... 目的分析压缩性肺不张围术期并发复张性肺水肿的原因、特点及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压缩性肺不张围术期并发复张性肺水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见于长时间、大面积肺不张;短时间内明显复张压缩肺为主要原因;肺水肿主要见于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及时有效治疗后10例病人3 ̄8h治愈,1例死于继发感染、ARDS。结论缓慢复张肺是防止长时间大面积压缩性肺不张围术期出现复张性肺水肿的重要措施;术中应加强复张性肺水肿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不张 压缩性 肺水肿 复张性 围术期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炜 江培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13期51-52,共2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医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患者术后采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对...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医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患者术后采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地佐辛进行镇痛,比较2组术后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评分,比较2组术后即刻、术后24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2 h、24 h试验组VAS评分及Ramsa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2组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2组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术后即刻,且试验组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能够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疼痛,减轻炎性反应,降低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舒芬太尼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镇痛效果
下载PDF
舒适护理在非全麻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敬梅 夏源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18期154-155,共2页
目的:比较传统护理与手术室舒适护理对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手术室传统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舒适护理。比较两组SAS评分、SD... 目的:比较传统护理与手术室舒适护理对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手术室传统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舒适护理。比较两组SAS评分、SDS评分、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舒适护理可显著减轻非全身麻醉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提高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传统护理 舒适护理 非全身麻醉 心理状态 舒适度
下载PDF
人性化细节护理在肺癌根治性手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罗敬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0期155-157,共3页
目的 观察细节护理配合人性化理念在肺癌根治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74例(2017年5月—2018年9月),随机分为细节护理配合人性化理念的观察组(37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7例),观察患者疼痛情况、住院时间及... 目的 观察细节护理配合人性化理念在肺癌根治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74例(2017年5月—2018年9月),随机分为细节护理配合人性化理念的观察组(37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7例),观察患者疼痛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VAS评分术后2 h(5.28±1.14)分,术后24 h(3.21±0.76)分,住院时间(8.23±1.48)d,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41%,对照组24.32%,P<0.05.结论 在肺癌根治性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配合人性化理念,能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身体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节护理 人性化理念 肺癌根治性手术 疼痛情况 住院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炳勇 王高强 江和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4期92-93,共2页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4例。参照组给予0.89%罗哌卡因15 ml+0.9%...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4例。参照组给予0.89%罗哌卡因15 ml+0.9%氯化钠注射液15 ml进行麻醉,研究组给予0.88%罗哌卡因15 ml+舒芬太尼10μg+0.9%氧化钠注射液15 ml进行麻醉。对比麻醉后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长、镇静程度、镇痛作用起始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特续时间。结果研究组的镇痛作用时间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参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均<0.05),研究组完成药物注射后5~30 min的镇静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均<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时,应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其镇静作用的持续时间较其他镇静药物更长,镇静效果更佳,且引起的不良反应少,降低静脉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有效提高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急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伟 周景峰 江培炎 《临床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53-54,共2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应用于急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七氟醚气体吸入组(吸入组,43例)两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静脉麻醉组(静脉组,43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能应用于急性...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应用于急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七氟醚气体吸入组(吸入组,43例)两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静脉麻醉组(静脉组,43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能应用于急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结论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全麻组麻醉效果优于七氟醚气体吸入全麻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法 急性肩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
原文传递
不同药物对全身麻醉患者气管拔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伟 周景峰 《临床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药物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气管拔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2例):对照组(N组)、右美托咪唑组(Y组)、艾司洛尔组(A组)和地佐辛组(D组)。结果三种药物组拔管期间的心率(... 目的探讨不同的药物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气管拔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2例):对照组(N组)、右美托咪唑组(Y组)、艾司洛尔组(A组)和地佐辛组(D组)。结果三种药物组拔管期间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拔管前比较都升高,较对照组(N组)的拔管期间的低(P<0.05)。结论三种药物能明显减轻全身麻醉患者气管拔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气管拔管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对围术期患者输血的临床指导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炳勇 彭红 《医学信息》 2018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围手术期患者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择期手术,预计需输血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TEG组和对照组各40例,TEG组患者进行TEG检测和常规凝血项目检测,TEG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凝血因子激活时...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围手术期患者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择期手术,预计需输血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TEG组和对照组各40例,TEG组患者进行TEG检测和常规凝血项目检测,TEG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值)、血块形成速率参数(K值)、血栓弹力图最大切角(Angle角)、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MA值)。通过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进行凝血评估指导输血,对照组按临床常规方法指导输血。手术前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出血量及输血量等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 TEG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以及血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的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TEG各指标(R值、K值、Angle角、MA值)在术前、术中输血前后及术后24 h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在输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及输血总量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EG个体化指导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可减少血液制品使用量,对临床合理用血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栓弹力图 围手术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