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期间恶心呕吐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
作者 张慧 张萍 +1 位作者 郭汝 何娅娜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484-488,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手术后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胃癌病人作为建模集组,用于探讨胃癌病人手术后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将2021年3月~2022年...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手术后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胃癌病人作为建模集组,用于探讨胃癌病人手术后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将2021年3月~2022年2月(第1年)、2022年3月~2023年2月(第2年)、2023年3月~2024年2月(第3年)作为验证集组用于验证建模集组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统计建模集组病人化疗期间呕吐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病人手术后化疗期间恶心呕吐风险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2021年3月~2024年2月3年的验证集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建模集组共纳入112例,其中75例未发生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纳入对照组,37例病人发生了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纳入观察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饮酒史、晕动病史、化疗次数、既往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史、妊吐史、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心理预期发生化疗后恶心呕吐等与病人发生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有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晕动病史、化疗次数、妊吐史、PSQI、心理预期发生化疗后恶心呕吐是胃癌病人术后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第1年验证集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95%CI:0.71~1.00),第2年验证集组0.69(95%CI:0.58~0.96),第3年验证集组0.66(95%CI:0.54~0.95)。结论年龄、性别、晕动病史、化疗次数、妊吐史、PSQI、心理预期发生化疗后恶心呕吐是胃癌病人术后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上述因素构建的胃癌病人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疗 恶心呕吐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DSA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复杂性肠梗阻适宜技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湘俊 刘建红 +5 位作者 黄浩强 刘希钦 冯阳 李澜 王永恒 彭书旺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39-443,共5页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复杂性肠梗阻适宜技术的临床疗效,建立DSA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临床医学诊疗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复杂性肠梗阻适宜技术的临床疗效,建立DSA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临床医学诊疗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341例复杂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165例,采取DSA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76例(汉寿县人民医院胃肠外科67例,益阳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64例,宁乡市中医院普通外科45例)采取胃肠减压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消化道出血、穿孔发生,治疗组死亡4例,对照组死亡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27%(144/1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61%)(75/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恢复流食时间、拔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具有明显优势(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电解质紊乱、导管阻塞/脱落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鼻咽部不适、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复杂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临床疗效满意,适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肠梗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 临床疗效
下载PDF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 被引量:24
3
作者 黄湘俊 王永恒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对50例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给予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统计置管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负压引流量,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第3、6天统计导管进入长...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对50例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给予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统计置管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负压引流量,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第3、6天统计导管进入长度,并复查腹部X线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结果50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平均置管时间(22.57±6.93)min,患者耐受性均良好,无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发生。45例(45/50,90%)术后腹痛、腹胀明显缓解,平均缓解时间为(9.64±8.33)h。术后第1天负压引流量为(1500±450)ml,第2天(750±120)ml,第3天(257±112)ml。术后第3天,导管平均进入长度为(195.97±14.63)cm,腹部X线片示导管头端位于远段空肠(第3组小肠);术后第6天,平均导管进入长度为(240.55±17.65)cm,导管头端位于远段回肠。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2.80±1.01)天,平均排便时间(3.52±1.26)天。结论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肠管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成人肠套叠43例诊疗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念 刘欢 +1 位作者 王永恒 彭书旺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3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腹痛为主要症状,其次为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包块、便血/果...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3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腹痛为主要症状,其次为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包块、便血/果酱样便等。辅助检查腹部CT确诊39例,成人肠套叠2例保守治疗成功复位,1例放弃治疗出院,40例行手术治疗。小肠套叠28例,其中良性病变18例,依次为小肠腺瘤、脂肪瘤、粘连、异物等;恶性病变10例,分别为间质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腺癌和肉瘤。回盲部及结肠套叠83%为恶性肿瘤,均为腺癌。42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成人肠套叠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肠套叠 诊断 CT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