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 被引量:58
1
作者 杨柳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8-60,共3页
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翻译教学信息化的理念和特征,从信息化翻译教学的目标、教育模式、学习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新型教育模式的图景,说明了信息时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信息化翻译教学 信息素养 理念 特征
下载PDF
翻译“间性文化”论 被引量:41
2
作者 杨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6,共7页
翻译的文化实践证明,翻译是多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多种“间性”即“多元对话性”的建立,来表达自己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的美好向往。在本文中,作者以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为个案,从理论间性、... 翻译的文化实践证明,翻译是多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多种“间性”即“多元对话性”的建立,来表达自己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的美好向往。在本文中,作者以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为个案,从理论间性、话语间性、性别间性、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层面分析了翻译“间性”凸现的轨迹,并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深入追问了翻译“间性”与文化信仰和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翻译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间性文化”。通过多种“间性”的建立,翻译使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之间达到相互对话、相互依存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翻译赋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意义:翻译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阐释与追求,它为差异共存、和谐共在的世界文化新秩序的重构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文化 翻译文化 林语堂 和谐世界 哲学
原文传递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陆洋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共7页
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 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心理和审美效应等方面出发,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本文认为,林语堂的翻译论,实际上是“美译”论。他借助不同层面的形式“越位”策略,来实现他的“美译”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译文的新的形式美:浑整美、闲淡美与和谐美,从而建构起翻译的感性诗学。这种感性诗学与语言想象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人类诗意的生存方式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诗学 美译 林语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