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英译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钢 李金姝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137,共7页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本身也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迄今为止共产生了约六十个《论语》英语全译本或节译本。对中外《论语》英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地分析与总结,能有力推进《论语》等中国典...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本身也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迄今为止共产生了约六十个《论语》英语全译本或节译本。对中外《论语》英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地分析与总结,能有力推进《论语》等中国典籍外译及其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英译 研究
下载PDF
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中国化
2
作者 刘显娅 《政法论丛》 2006年第2期14-15,共2页
国际法学是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产物,其标志就是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际法学,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几乎都是从国外移植的。一般认为国际法学最早是在1839年林则徐组织人翻译西方著作时传入的,而国... 国际法学是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产物,其标志就是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际法学,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几乎都是从国外移植的。一般认为国际法学最早是在1839年林则徐组织人翻译西方著作时传入的,而国际法学的系统输入则始于19世纪60年代来华传教士尤其是丁韪良对西方国际法学著作的翻译;到20世纪初则主要是留日学生继续了传教士的翻译工作,将一批日本国际法学著作、讲义译介到国内,“国际法”这一术语就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学 中国近代 中国化 19世纪60年代 来华传教士 欧洲国际关系 翻译工作 法学著作 20世纪初 中国古代
下载PDF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解读林清玄《有生命力的所在》 被引量:1
3
作者 汪苏娥 王晓飞 《写作》 2005年第2期11-13,共3页
林清玄的散文,有着东方民族文化的心理机制,注重性情的广大融通,倾向于中和之情的徐缓舒释,追求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林清玄的散文还继承了乡土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其加以意趣上的超越,用勾栏瓦社中的“人情味”来标注生... 林清玄的散文,有着东方民族文化的心理机制,注重性情的广大融通,倾向于中和之情的徐缓舒释,追求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林清玄的散文还继承了乡土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其加以意趣上的超越,用勾栏瓦社中的“人情味”来标注生活诠释人生,从而实现了“情”、“意”和“艺”的完美统一。所有这些,都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一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清玄 散文 乡土文学 意趣 性情 倾向 追求 生命力 继承 和谐统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