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容积定量技术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征
1
作者 谢安 刘建滨 +8 位作者 欧阳欣 谭显政 顾潜彪 曾禹莉 黄锋 陈翔 邓中华 廖金卯 刘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6-503,共8页
目的:利用3DPulmo软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收集符合软件分析要求的43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肺部薄层CT数据,运用西门子Snygo.via工作站中Syngo.CT Pulmo3D软件,定量分析不同分割区域肺组织的平均密度、病灶容积... 目的:利用3DPulmo软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收集符合软件分析要求的43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肺部薄层CT数据,运用西门子Snygo.via工作站中Syngo.CT Pulmo3D软件,定量分析不同分割区域肺组织的平均密度、病灶容积及病灶容积百分比。结果:女性患者21例,男性22例,平均年龄(51.08±15.32)岁。通过肺叶自动分割发现,35例(81.40%)患者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且以累及下肺者多见(52.50%)。上中下均等分割左右肺显示,区域肺组织平均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0、0.04、0.00、0.00、0.04、0.00、0.00、0.00、0.03),上部1/3肺密度最低,下部1/3肺密度最高。左、右肺病灶容积表层所占百分比高于核心区,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1、0.00),左、右肺相同区域(核心和表层)病灶容积所占百分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11、0.13)。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比较,肺部病灶总容积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8、0.11),但双肺病灶容积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50岁以上组病灶容积百分比高于50岁以下组(P=0.04)。结论:3DPulmo可定量评价新冠肺炎CT特征,提供了病灶容积和病灶容积百分比的客观指标,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定量分析 Pulmo 3D软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湖南首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肺部CT表现
2
作者 谢安 刘建滨 +9 位作者 欧阳欣 喻奇志 谭显政 顾潜彪 曾禹莉 黄锋 陈翔 邓中华 廖金卯 刘鹏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12-1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首次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的肺部薄层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评估2020年1月24日~2月15日三家医院发热门诊2019-nCoV核酸阳性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CT征象、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首次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的肺部薄层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评估2020年1月24日~2月15日三家医院发热门诊2019-nCoV核酸阳性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CT征象、分布及出现频率。结果:女性患者32例(48.5%),男性34例(51.5%),年龄(44.7±16.6)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及典型临床症状,约半数患者体温及实验室检查正常。60名肺部CT患者中,12名(20.0%)阴性,48名(80.0%)阳性,肺部病灶胸膜下分布30例(50.0%)和弥散分布18例(30.0%),共累及145个肺叶,上肺及下肺分别占37.2%及50.3%,病灶多发为主,累及1个肺叶9例(18.8%),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39例(81.2%)。肺部CT阳性患者多可见磨玻璃影,仅1例以实变为主,伴发的主要是征象是病灶内血管影增粗31例(64.6%)、临近脏层胸膜及叶间裂增厚18例(37.5%)、小叶间隔增厚17例(35.4%)、实变14例(29.2%),少见征象包括结节伴晕征、反晕征及蜂窝征,没有发现小气道壁增厚及胸腔积液。低龄患者肺部CT阴性多见,老年人蜂窝征常见。结论:初诊COVID-19患者CT征象以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为主要特点,病灶内血管影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及实变为主要伴发征象,肺部薄层CT是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及时甄别疑似病例提供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CT征象 首诊患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大肠埃希菌在老年病房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子林 陈键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1期92-93,96,共3页
目的:探讨医院老年病房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老年住院患者分离的1639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和耐药性变化,数据采用Whonet5.6和SPSS 22.0统计分析。结果:2015-... 目的:探讨医院老年病房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老年住院患者分离的1639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和耐药性变化,数据采用Whonet5.6和SPSS 22.0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9年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5年的分离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小于10%,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等的耐药率逐年上升。ESBLs菌株对除庆大霉素外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非ESBLs大肠埃希菌。结论:2015-2019年大肠埃希菌和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率逐年上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医院感染部门应加强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细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老年病房 耐药性
下载PDF
未成熟粒细胞预测急性胰腺炎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价值:附1973例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谭超超 黄莹 +4 位作者 张黎维 陈杰 王宇鹏 彭剑桥 乐杨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分析外周血未成熟粒细胞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发生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2至2017年197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1周内SIRS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持续性SIRS组、暂时性SIRS... 目的分析外周血未成熟粒细胞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发生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2至2017年197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1周内SIRS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持续性SIRS组、暂时性SIRS组及非SIRS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AP发生持续性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未成熟粒细胞对AP发生持续性SIRS的预测能力。结果1973例AP患者中男性1165例(占59.0%),年龄49(40,60)岁;其中持续性SIRS288例、暂时性SIRS189例、非SIRS1496例。3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及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暂时性SIRS组和持续性SIRS组患者病情程度重于非SIRS组,且持续性SIRS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CT严重指数(CTSI)、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病死率以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未成熟粒细胞进一步高于暂时性SIRS组[APACHEⅡ(分):9(6,12)比5(3,7),CTSI(分):6(4,6)比4(3,6),MOF发生率:92.0%比32.8%,ARDS发生率:39.9%比10.1%,病死率:11.1%比4.2%,CRP(mg/L):25.00(0.80,212.25)比0.80(0.80,123.50),WBC(×109/L):15.17±6.78比14.84±5.86,PCT(μg/L):0.23(0.10,1.76)比0.10(0.10,0.31),未成熟粒细胞:1.95(0.90,4.95)%比0.80(0.40,2.10)%,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胰腺坏死、WBC、CRP外,未成熟粒细胞同样为AP持续性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844,95%可信区间(95%CI)=1.372~2.220]。ROC曲线分析显示,未成熟粒细胞对AP持续性SIRS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显著高于APACHEⅡ(AUC=0.783)、CTSI(AUC=0.752)、PCT(AUC=0.676)、CRP(AUC=0.677)、WBC(AUC=0.644)。以未成熟粒细胞≥0.65%为最佳临界值,其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66.3%,阳性预测值62.4%,阴性预测值76.3%。结论外周血未成熟粒细胞是预测AP患者持续性SIRS发生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未成熟粒细胞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失衡与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5
5
作者 黄莹 彭剑桥 +1 位作者 王宇鹏 谭超超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7-20,2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与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募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71名,根据是否发生易位感染,分为急性胰腺炎非感染组(131名)和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40名),所有入选者入院时收集粪便标本和血清,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与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募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71名,根据是否发生易位感染,分为急性胰腺炎非感染组(131名)和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40名),所有入选者入院时收集粪便标本和血清,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屏障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胰腺炎肠道屏障以及易位感染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患者入院时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以及肠球菌含量较非感染组显著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感染组患者潜在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显著高于非感染组,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双歧杆菌显著低于非感染组,与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肠道菌群失衡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与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肠道菌群 易位感染
原文传递
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介导急性胰腺炎重症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谭超超 黄湘平 +2 位作者 张兴文 吴玲 黄莹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在急性胰腺炎重症化过程中的病理作用,揭示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以及SAP+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一... 目的探讨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在急性胰腺炎重症化过程中的病理作用,揭示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以及SAP+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处理),每组8只。所有实验动物在构建模型成功24 h后心脏采血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通过生物素转化法定量检测组织中总体S-亚硝基化蛋白修饰水平,同时对胰腺组织进行HE病理分析,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淀粉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钙离子浓度。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S-亚硝基化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AP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S-亚硝基化蛋白修饰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MAP组比较,SAP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S-亚硝基化蛋白修饰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SAP组比较,SAP+L-NAME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S-亚硝基化蛋白修饰水平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SAP+L-NAME组胰腺组织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SAP组显著减弱。MAP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IL-6、TNF-α、淀粉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SAP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MAP组及假手术组(均P<0.05);而SAP+L-NAME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SAP组(均P<0.05)。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与胰腺组织S-亚硝基化蛋白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在胰腺炎发生及重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病理介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疾病模型 动物 S-亚硝基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