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表达PYNOD调控LPS介导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曾琪 俞梅琴 刘艳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5-650,共6页
目的:研究PYNO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介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V2细胞,建立LPS介导的细胞模型,并将细胞分成对照(control)组、LPS组、空质粒对照组(NC+LPS组)和过表达PYNOD组(PYNOD+... 目的:研究PYNO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介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V2细胞,建立LPS介导的细胞模型,并将细胞分成对照(control)组、LPS组、空质粒对照组(NC+LPS组)和过表达PYNOD组(PYNOD+LPS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0和PYNOD的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TNF-α和IL-10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YNOD、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磷酸化P65(p-P65)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IL-6、TNF-α和IL-10的表达和分泌量均显著升高(P<0.05);p-P65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PPAR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NC+LPS组相比,PYNOD+LPS组IL-6和TNF-α的表达和分泌量显著降低(P<0.05),IL-10的表达和分泌量显著升高(P<0.05);p-P65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而PPARγ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PYNOD过表达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的M1型极化,促进M2型极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活性和升高PPARγ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NOD蛋白 小胶质细胞 极化 脂多糖
下载PDF
肿瘤生物样本库的发展现状及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乐 刘苏来 +5 位作者 蒋宇 邹联洪 唐宏英 谌祎玮 彭创 蒋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832-835,共4页
生物样本包含丰富的遗传、疾病特征和治疗效果等信息,且具有不可再生性,规范保存和使用生物样本已成为肿瘤诊治与研究领域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物样本库发展现状的概述,提出建设我国肿瘤生物样本库的思考。
关键词 肿瘤 生物样本库 发展现状 建议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对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兴文 董春阳 +5 位作者 喻南慧 陈芳 蒋宇 刘协红 邹联洪 祝益民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5期283-286,302,共5页
目的探索清胰汤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SAP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用药前组和用药后组,均给予中药清胰汤治疗,收集用药前及用药后血清标本,代谢组学预处理后,用UPLC-TOF-M... 目的探索清胰汤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SAP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用药前组和用药后组,均给予中药清胰汤治疗,收集用药前及用药后血清标本,代谢组学预处理后,用UPLC-TOF-MS/MS检测出代谢信息数据,采用Metaboanalyst 4.0和SIMCA-P14.1对数据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热图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了22种差异代谢物,血清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分析提示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生物素代谢的代谢通路存在异常。结论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参与了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胰汤 UPLC-TOF-MS/MS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组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蒋宇 肖雯 +1 位作者 陈芳 祝益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84-1190,共7页
目的测定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组学指标,寻找不同时间点的脓毒症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初步揭示脓毒症大鼠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将15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6只)和脓毒症组(C组,9只),采用盲肠结扎... 目的测定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组学指标,寻找不同时间点的脓毒症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初步揭示脓毒症大鼠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将15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6只)和脓毒症组(C组,9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组只游离盲肠,不予以结扎和穿孔。造模后2、6、12 h通过眼眶采血收集血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测定血浆代谢组学,利用NIST数据库和Feihn代谢组学数据库的标准离子片段谱库比对鉴定内源性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4.0网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式识别各代谢物的变化,筛选相关差异代谢物[P<0.05、变化倍数(fold change)>1.5、变量权重值(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VIP)>1.5],并进一步通过KEGG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PCA和PLSDA模式识别结果显示,各个时间点的C组和S组代谢物之间表现出聚类型分布,不同时间点的C组代谢物之间也呈现聚类型分布。2、6、12 h时点S组与C组之间分别检测出14个、25个和21个差异代谢物。2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6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12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半乳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以及维生素B6代谢。结论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物水平呈现显著性的动态差异,血浆差异代谢物的改变可能参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浆 代谢组学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源性休克或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抗血栓治疗》解读
5
作者 晏锡泉 陈芳 祝益民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5期303-304,307,共3页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及时有效的抗血栓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实现有效的血小板抑制和抗凝,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尤为重要。心源性休克或院外心脏骤停后成功复苏的患者,在接下来的30d内有30%50%的死亡风险或再次出现心肌...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及时有效的抗血栓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实现有效的血小板抑制和抗凝,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尤为重要。心源性休克或院外心脏骤停后成功复苏的患者,在接下来的30d内有30%50%的死亡风险或再次出现心肌缺血风险[2]。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人群中实现安全有效的抗血栓治疗被重点关注,在大多数其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并不鼓励抗血栓治疗。2020年2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血栓形成工作组、急性心血管护理协会(ACCA)和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协会(EAPCI)联合发表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源性休克或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抗血栓治疗》一文[3]。该联合立场声明提供了基于最佳证据的专家意见,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源性休克或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患者的抗血栓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文对该联合立场声明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抗血栓治疗 院外心脏骤停 心血管介入 欧洲心脏病学会 死亡风险 心血管护理 最佳证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