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肉状瘤病的外科治疗
1
作者 李晶 盖景颖 +3 位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王冰 卢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5-89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肉状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椎体肉状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脊柱肉状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均以病变区域的疼痛起病并呈进行性加重,4例伴有神经损害症状。影像学检... 目的:探讨脊柱肉状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椎体肉状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脊柱肉状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均以病变区域的疼痛起病并呈进行性加重,4例伴有神经损害症状。影像学检查示多个椎体骨质破坏,其他器官系统未发现病灶。因进行性加重的椎体破坏、脊柱不稳和/或神经症状均接受了前路病椎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予以类固醇激素治疗。围手术期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椎体肉状瘤病。随访时间12~52(中位数26)个月,患者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为7~10(中位数8)分,术后半年随访时降至0~4(中位数2)分。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非手术病变部位的骨质呈硬化表现,无复发病例。结论:对于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脊柱不稳和/或神经症状的脊柱肉状瘤病患者,进行外科干预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肉状瘤病 手术治疗 内固定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并脊髓压迫症的急诊外科治疗
2
作者 刘向阳 黄象望 肖晟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6期974-976,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所致脊髓压迫症的急诊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3例脊柱转移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3(6~24)个月,34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提高1~...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所致脊髓压迫症的急诊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3例脊柱转移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3(6~24)个月,34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提高1~3级;3例术前没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亦无神经功能损害出现;6例患者神经功能没有恢复。【结论】对脊柱转移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急诊外科手术治疗能缓减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截瘫,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肿瘤/外科学 脊髓压迫症/外科学
下载PDF
微创脊柱外科历史与现状
3
作者 陶功稆(综述) 黄象望(审校)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371-374,共4页
微创脊柱外科(MISS)是指经非传统手术途径并借助特殊手术器械、仪器或手段进行脊柱疾患的诊断和治疗的技术与方法。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医用手术器械高精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数码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化技术发展,得到迅猛发展并被患... 微创脊柱外科(MISS)是指经非传统手术途径并借助特殊手术器械、仪器或手段进行脊柱疾患的诊断和治疗的技术与方法。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医用手术器械高精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数码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化技术发展,得到迅猛发展并被患者广泛接受。目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大致包括:经皮穿刺技术、内窥镜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疾病的种类也由椎间盘突出症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脊柱相关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学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脊柱全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
4
作者 黄象望 沈雄杰 +4 位作者 肖晟 刘向阳 张毅 向铁城 刘宏哲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7期1223-1225,共3页
【目的】观察脊柱全内窥镜经椎间孔入路摘除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1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包括极外侧型突出8例)其中:L4/5 38例,L5/S1 18例,男性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2(25~65... 【目的】观察脊柱全内窥镜经椎间孔入路摘除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1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包括极外侧型突出8例)其中:L4/5 38例,L5/S1 18例,男性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2(25~65)岁。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30min,平均86min。术后住院时间5-8d,平均5.1d。无手术并发症及转为开放手术者。随访平均6个月以上。术前VAS评分为(6.93±1.15)分,术后3个月为(2.2±0.5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优良率达92.9%。【结论】脊柱全内窥镜经椎间孔入路摘除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特别是极外侧型突出,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外科学 外科手术 内窥镜
下载PDF
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晶 唐钦 +4 位作者 邓露 王孝宾 盖景颖 王明 杨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建立合适的脊柱化脓性感染动物模型,探讨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疗效,以及局部给药后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椎间隙接种建立兔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模型。建模成功后连续2周每日局部给予... 目的:建立合适的脊柱化脓性感染动物模型,探讨纳米银局部给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疗效,以及局部给药后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椎间隙接种建立兔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模型。建模成功后连续2周每日局部给予不同剂量的纳米银水溶液,分实验组A[0.1 mg/(kg.d)],实验组B[1 mg/(kg.d)]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感染部位的影像学和组织学改变。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实验动物重要脏器的银含量,分析纳米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100 CFU/mL)能100%诱导出脊柱的化脓性感染。1 mg/kg剂量纳米银能有效地抑制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发生,有效率为75%;而0.1 mg/kg剂量纳米银抑制脊柱化脓性感染发生的效果不明显,有效率仅为25%。高浓度(1 mg/kg)纳米银会在脊髓、肝、肾、脾、睾丸产生蓄积,低浓度(0.1 mg/kg)纳米银仅在脊髓产生蓄积。结论:纳米银局部连续给药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脊柱的化脓性感染,但在动物体内会产生蓄积作用,并且与给药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化脓性脊柱炎 抗菌剂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茵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霖 盛斌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2期325-327,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postoperativeinfectionofspinaloperation,PISO)的病原茵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脊柱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茵分布状况及抗...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postoperativeinfectionofspinaloperation,PISO)的病原茵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脊柱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茵分布状况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培养出病原茵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25株,占59.52%,革兰阳性茵(G+)17株,占40.48%;G-菌中以大肠埃希菌(10/42)、铜绿假单胞茵(7/42)、肺炎克雷伯菌(4/42)、鲍曼不动杆菌(3/42)为主,G+茵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9/42)、表皮葡萄球菌(6/42)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90.0%)及亚胺培南(100.0%)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100.0%)。【结论】G+菌及G-菌均能在脊柱外科术后切口感染中出现,并以G-菌感染为主,治疗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茵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外科学 感染 抗药性 微生物
下载PDF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老年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向阳 盛斌 +3 位作者 周霖 刘斌 彭帅 常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9期1665-1667,1670,共4页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班点技术(ELISPOT)在老年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的老年患者56例,比较ELISPOT试验、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方...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班点技术(ELISPOT)在老年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的老年患者56例,比较ELISPOT试验、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方法在老年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ELISPOT试验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14%,85.71%,90.00%,69.23%;PPD皮肤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14%,71.43%,68.42%,40.5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8.57%,61.90%,68.00%,61.90%。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中,ELISPOT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论]ELISPOT法应用于老年脊柱结核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结核 脊柱/诊断 结核菌素试验 老年人
下载PDF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军 《当代医学》 2017年第35期73-75,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86例),现以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 目的研究探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86例),现以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以手术中出血量和三个阶段(手术、住院、恢复)所用时间、术后1 d与术后3 d的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为疗效判断的标准。结果观察组所用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恢复正常生活的时间都比对照组所用时间相对缩短,同时术后出血量相比对照组有所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天与术后3天的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用时少,恢复时间快,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多节段非相邻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
9
作者 王建波 李强 +1 位作者 李如求 何飞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7期1282-1283,共2页
【目的】探讨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MNSF)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MNSF患者行手术减压内固定,根据ASIA标准对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为3~37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较... 【目的】探讨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MNSF)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MNSF患者行手术减压内固定,根据ASIA标准对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为3~37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MNSF应明确引起脊髓损伤的关键部位,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充分的椎管减压和内固定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外科学
下载PDF
脊柱结核分别行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临床对比研究
10
作者 何飞平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1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分别采用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时的临床效果是否有所不同。方法以2010年2月~2013年10月到我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新兴的微创手术,对对照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分别采用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时的临床效果是否有所不同。方法以2010年2月~2013年10月到我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新兴的微创手术,对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传统的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与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的患者比较,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的出血量明显减少,并发症较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5)。结论对于脊柱结核的患者,采用新兴的微创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考虑在临床上广泛地采用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微创治疗 传统手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前路颈胸联合切口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向阳 黄象望 肖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47-548,共2页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病灶清除 联合切口 植骨 前路 脊柱后凸畸形 内固定 结核 沉积构造
下载PDF
脊柱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翔 黄象望 +2 位作者 肖晟 刘向阳 张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5期951-954,共4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解除患者痛苦,并提高治愈率的前提下,更便捷、更安全、更小痛苦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脊柱外科亦不断向着这一理念进步。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其微创技术由盲目操作到全内镜概念的突破,由间接减压到直接减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解除患者痛苦,并提高治愈率的前提下,更便捷、更安全、更小痛苦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脊柱外科亦不断向着这一理念进步。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其微创技术由盲目操作到全内镜概念的突破,由间接减压到直接减压,由适应证相对狭窄到广泛适用于包括融合技术及椎管内减压等绝大多数类型的手术操作,已逐渐在国内国际上成为近期骨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现笔者对其进行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外科学 外科手术 内窥镜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禁食禁饮与肠道准备国内外应用现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齐琼 曾立云 潘莺燕 《中国临床护理》 2022年第3期183-187,共5页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多模式围术期优化措施,旨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根据患者个体化需求,ERAS提倡通过缩短禁食禁饮时间、取消机械性肠道准备、改良手术技术、优化麻醉方案、减少阿...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多模式围术期优化措施,旨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根据患者个体化需求,ERAS提倡通过缩短禁食禁饮时间、取消机械性肠道准备、改良手术技术、优化麻醉方案、减少阿片类止痛药的使用等围术期优化措施减轻患者手术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术前胃肠道准备方案的变革是ERAS的焦点问题,该理念提倡术前6 h禁食,术前2 h禁饮,非肠道手术取消机械性肠道准备,这与多年来的传统观念相悖,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定阻碍。文章现对近几年ERAS术前胃肠道准备方案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以及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胃肠道准备 禁饮禁食 机械性肠道准备
下载PDF
颈腰椎间盘退变及脊柱融合固定术对脊柱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无际 王国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7期961-965,共5页
导致脊柱发生退变的因素众多,其发生机制未完全阐明。脊柱退变是脊柱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如颈腰椎椎间盘退变、退变性椎体滑脱、退变性脊柱侧弯、术后邻椎病变等都与其密切相关。
关键词 颈椎/损伤 腰椎/损伤 椎间盘/损伤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综述文献
下载PDF
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
15
作者 李富强 沈雄杰 《临床研究》 2022年第1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研究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非融合减压手术治疗的8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采用减压融合手术... 目的探讨研究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非融合减压手术治疗的84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采用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水平;矢状垂直轴(SVA),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苏黎世跛行问卷(ZCQ);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根据矢状垂直轴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平衡组(30例)、轻度失衡组(34例)和重度失衡组(20例)。并比较三组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水平;矢状垂直轴(SVA),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矢状垂直轴、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跛行调查问卷得分、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倾斜、腰椎前凸、胸椎后凸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垂直轴水平、跛行调查问卷得分、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骨盆入射角、骶骨斜坡、骨盆倾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度失衡组和重度失衡组矢状垂直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大,且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失衡组胸椎后凸角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轻度失衡组、重度失衡组高于平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组间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融合减压手术可明显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失衡状况,同时脊柱矢状面失衡是造成患者疼痛感增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减压手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矢状面失衡 视觉模拟评分
下载PDF
自噬相关基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表达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孙杨 章旸 +1 位作者 罗怡康 王国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481-483,共3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已被广泛认为是导致腰背部疼痛(low back pain,LBP)的主要原因。IDD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过度机械应力、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过度凋亡...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已被广泛认为是导致腰背部疼痛(low back pain,LBP)的主要原因。IDD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过度机械应力、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过度凋亡、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异常降解、炎症反应、自噬紊乱、氧化应激损伤和遗传学等[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遗传学 椎间盘退行性变 基因 综述
下载PDF
Ⅰ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髓嵌夹型颈椎病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象望 刘向阳 +2 位作者 肖晟 张毅 王靖 《颈腰痛杂志》 2006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嵌夹型颈椎病施行Ⅰ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可行性分析。方法总结2001年6月-2005年6月底本科所治疗的23例颈髓前后方受压的病人,男15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0.5岁,均为嵌夹型颈椎病。结果本组23例6~24个... 目的探讨脊髓嵌夹型颈椎病施行Ⅰ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可行性分析。方法总结2001年6月-2005年6月底本科所治疗的23例颈髓前后方受压的病人,男15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0.5岁,均为嵌夹型颈椎病。结果本组23例6~24个月的随访,按JOA评分标准平均提高3~7分,肌力平均提高Ⅱ~Ⅲ级,术前症状基本消失。予以X片、CT或MRI复查,无明显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脊髓受压段恢复圆形状。结论严重型脊髓嵌夹型颈椎病施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内固定后颈椎三柱稳定。优点:缩短了住院时间,消除了二次手术的痛苦,节约了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髓嵌夹 Ⅰ期前后路减压 固定 融合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婵 胡进晖 +5 位作者 盛斌 李雪萍 易小慧 杨超 傅赛琼 王盈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7期1433-1435,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经验与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本院的急性颈髓损伤患者60例,其中2012年1~10月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呼吸道管理应用传... 【目的】总结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经验与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本院的急性颈髓损伤患者60例,其中2012年1~10月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呼吸道管理应用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呼吸道管理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在呼吸道并发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指标上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80.00%),平均住院时间(12.4±2.7)明显较对照组(17.6±2.9)缩短(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呼吸道管理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研究 循证医学 急性病 脊髓损伤 并发症 颈椎 损伤 呼吸道疾病 护理
下载PDF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57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强 李如求 +5 位作者 王建波 何飞平 李泳 武文 王军 吴文欣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8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经椎弓根途径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57例(65椎)单纯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X线侧位片评定椎体高度恢复,采用VAS评分评定疼痛,对手术前、后的结...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经椎弓根途径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57例(65椎)单纯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X线侧位片评定椎体高度恢复,采用VAS评分评定疼痛,对手术前、后的结果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7例均成功施行椎体成形术,9例出现渗漏,术后椎体高度及疼痛评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平均14个月(6个月~4年),伤椎高度保持;相邻椎体再发压缩骨折3例,均行PKP术治愈。结论单侧经椎弓根途径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能有效止痛并恢复椎体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膜或腹膜后治疗腰椎间盘疾病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盛斌 刘向阳 +7 位作者 黄象望 肖晟 向铁城 张毅 刘宏哲 常磊 刘斌 彭帅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3-925,共3页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经腹膜或腹膜后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有效入路。方法解剖1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女各5例),对腰椎前主要的血管等解剖学参数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取20只家猪,分为腹腔镜下经腹膜和腹膜后入路两组,给予不同治疗...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经腹膜或腹膜后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有效入路。方法解剖1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女各5例),对腰椎前主要的血管等解剖学参数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取20只家猪,分为腹腔镜下经腹膜和腹膜后入路两组,给予不同治疗,比较两种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通过解剖尸体发现腹主动脉的分叉点相对变异较多,而髂总静脉的汇合点则相对稳定;女性腹主动脉分叉角度大于男性,分别为(59.0±1.6)°和(54.9±2.1)°;在髂总静脉汇合角度上,女性和男性为(64.9±1.8)°和(61.4±1.9)°;腹主动脉分叉点与L5椎体下缘的距离分别为男性(3.5±0.8)cm,女性(3.6±0.7)cm;髂总静脉汇合点与L5椎体下缘的距离分别为男性(2.2±0.6)cm,女性(2.4±0.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分别为男性(3.7±1.2)cm,女性为(3.4±0.8)cm。动物实验表明,经腹膜入路显露L6/S1较为满意,而显露L2~L5选择腹膜后入路较为满意。结论使用腹腔镜技术对椎间盘疾病进行治疗是可行的,要依据不同的椎间盘节段合理选用经腹膜或腹膜后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椎间盘 解剖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