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邵阳鸡笼村宋代壁画墓考古发掘报告
1
作者 袁伟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2年第1期142-152,15-16,共13页
2021年8—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在邵阳市经开区鸡笼村发掘宋代砖室墓1座,墓室内左右两壁和后壁有彩绘壁画,内容为典型的南方宋墓壁画题材。经对墓葬形制及壁画内容考证,推测墓葬年代为北宋末年至南宋早期... 2021年8—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在邵阳市经开区鸡笼村发掘宋代砖室墓1座,墓室内左右两壁和后壁有彩绘壁画,内容为典型的南方宋墓壁画题材。经对墓葬形制及壁画内容考证,推测墓葬年代为北宋末年至南宋早期,或与梅山地区的开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阳 宋代 壁画墓 人物 青龙 白虎 十二生肖 梅山文化
原文传递
离子色谱法在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可溶盐病害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以余家牌坊为例
2
作者 李梅英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347-355,共9页
湖南省澧县车溪乡余家牌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年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经过200多年岁月侵蚀,现在余家牌坊表面出现了大量的粉状剥落、表面污染物、水锈等病害,尤其是粉状剥落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经前期调查发现余... 湖南省澧县车溪乡余家牌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年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经过200多年岁月侵蚀,现在余家牌坊表面出现了大量的粉状剥落、表面污染物、水锈等病害,尤其是粉状剥落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经前期调查发现余家牌坊的主要病害为可溶盐,因此本工作采用离子色谱法对余家牌坊的可溶盐病害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余家牌坊中的主要可溶盐病害产物为硫酸钙(CaSO_(4))和硫酸镁(MgSO_(4)),其中硫酸镁的检出体现了离子色谱法在可溶盐病害调查中的优越性;来源应为二氧化硫(SO_(2))气体污染物,主要分布于粉化部位;粉化的原因可归结于二氧化硫酸性气体的腐蚀、可溶盐病害产物硫酸钙和硫酸镁结晶盐的膨胀及反复溶解-析出、硫酸根离子的盐效应和离子对作用造成的余家牌坊主体白云石的溶解度增大等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盐 病害 硫酸盐 文物
原文传递
湖南新田史氏宗祠壁画颜料分析研究
3
作者 邱玥 廖昊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356-362,共7页
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新田县史氏宗祠壁画的颜料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史氏宗祠壁画颜料主要使用天然无机颜料,其中红色颜料为铁红、朱砂和铅丹,绿色颜料为氯铜矿,黄色颜料为黄丹,灰黑色颜料为变色... 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新田县史氏宗祠壁画的颜料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史氏宗祠壁画颜料主要使用天然无机颜料,其中红色颜料为铁红、朱砂和铅丹,绿色颜料为氯铜矿,黄色颜料为黄丹,灰黑色颜料为变色的铅丹。传统壁画是极具特色、稀有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研究结果对了解湖南地区民间壁画的制作工艺具有一定意义,也能为史氏宗祠壁画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祠 壁画 颜料分析
原文传递
湖南汨罗两座唐宋时期墓葬棺椁的树种鉴定研究
4
作者 张晓英 李智 曹婧婧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338-346,共9页
高泉山是汨罗市重要的文物埋藏地,2019年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了一座棺椁保存完好的宋墓M42,该墓为近年来岳阳地区最大的宋代墓葬。同年还发掘了岳阳林纸厂M1,两座墓葬时代接近。为研究两座墓葬木材使用特点,本次实验采用徒手... 高泉山是汨罗市重要的文物埋藏地,2019年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了一座棺椁保存完好的宋墓M42,该墓为近年来岳阳地区最大的宋代墓葬。同年还发掘了岳阳林纸厂M1,两座墓葬时代接近。为研究两座墓葬木材使用特点,本次实验采用徒手切片法,通过光学显微镜,对高泉山M42的11件棺椁样品和2件木炭样品,以及岳阳林纸厂M1的1件棺板样本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M42的棺木为侧柏,椁木为苦槠,木炭为青冈,岳阳林纸厂M1棺板鉴定结果为硬木松。从墓葬形制和使用材料上看,M42是一座规格较高的宋代墓葬,通过M42与相关墓葬使用材料的比较,对研究湘江下游地区宋代埋葬习俗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泉山墓葬遗址 棺椁 树种鉴定
原文传递
考古学文化时空界定的动态分析
5
作者 曲新楠 王良智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262-271,共10页
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说,考古学文化在构建史前社会文化序列和史前社会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方法。每个考古学文化都要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时间过程,从整体上看,其分布范围在不断变化;从内部结构上看,其地方类型和核心、边缘区域也... 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说,考古学文化在构建史前社会文化序列和史前社会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方法。每个考古学文化都要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时间过程,从整体上看,其分布范围在不断变化;从内部结构上看,其地方类型和核心、边缘区域也在变化。动态分析考古学文化的时空边界,会发现前后衔接的两个考古学文化在存续时间上可能存在重合时段,同一时段相邻的两个考古学文化在分布空间上也可能存在交界地带。据此建立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呈现为镶嵌分布的结构,与传统认识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时间幅度 空间范围 动态分析
原文传递
紫外荧光照相在考古发掘现场遗存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盯 赵志强 +3 位作者 廖昊 袁伟 邱玥 肖亚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363-371,共9页
紫外荧光照相是通过相机记录物质在激发光源下呈现出荧光亮度反差分布的一种照相方法,属于非破坏性的信息提取方式,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结果直观的特点。本文在介绍紫外荧光照相原理的基础上,以保靖洞庭墓群M83遗存为研究对象,总... 紫外荧光照相是通过相机记录物质在激发光源下呈现出荧光亮度反差分布的一种照相方法,属于非破坏性的信息提取方式,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结果直观的特点。本文在介绍紫外荧光照相原理的基础上,以保靖洞庭墓群M83遗存为研究对象,总结紫外荧光照相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方法。此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遗存信息提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荧光照相 考古发掘现场 信息提取
原文传递
高庙遗址出土水稻遗存的研究
7
作者 顾海滨 贺刚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303-313,共11页
高庙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期贝丘遗址,文化层中堆积了大量的动物骨骼,说明狩猎和渔猎活动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遗址最早的文化层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在这个时间前后,湖南的其他考古遗址均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那么这个贝... 高庙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期贝丘遗址,文化层中堆积了大量的动物骨骼,说明狩猎和渔猎活动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遗址最早的文化层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在这个时间前后,湖南的其他考古遗址均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那么这个贝丘遗址中是否也有古代水稻的存在呢?在考古发掘的同时,我们在该遗址开展了古代水稻遗存的调查工作,最终在多个文化层中发现了三种类型的水稻遗存:炭化稻谷、水稻硅质体及水稻稻谷印痕,经分析其属性与现代栽培稻性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炭化稻谷 水稻硅质体 水稻稻谷印痕
原文传递
宋元时期芒口瓷器覆烧具研究
8
作者 杨宁波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249-261,共13页
芒口覆烧法于北宋中期出现于北方的定窑,此后伴随着人口的迁移或技术的传播而在南北方扩散开来。景德镇窑在北宋晚期接受了定窑的支圈覆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革新,随着青白瓷的风靡而进一步传播,景德镇窑在支圈覆烧法的传播上起到了中转... 芒口覆烧法于北宋中期出现于北方的定窑,此后伴随着人口的迁移或技术的传播而在南北方扩散开来。景德镇窑在北宋晚期接受了定窑的支圈覆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革新,随着青白瓷的风靡而进一步传播,景德镇窑在支圈覆烧法的传播上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景德镇窑引入的环形支圈在制作工艺上与定窑有很大的区别。湖南芒口青白瓷和支圈覆烧技术的出现要晚到南宋晚期,这跟当时江西人口的迁移有很大的关系。元代以后,涩圈叠烧法盛行,支圈覆烧法逐渐被替代,部分窑场除因技术传播滞后性仍在沿用外,支圈覆烧法基本退出了窑业发展的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窑 景德镇窑 湖南青白瓷 支圈覆烧法 宋元时期
原文传递
“破镜重圆”——战国四山纹铜镜保护修复
9
作者 丁洁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329-337,共9页
镜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古人用镜,不仅以之映照妆容、装饰居所,还用它来寄托相思、辟邪祈福,更用它来比拟人物、譬喻德行。可见,镜子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意义非凡。本文以一件战国四山纹铜镜的修复保护为例,针对该文... 镜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古人用镜,不仅以之映照妆容、装饰居所,还用它来寄托相思、辟邪祈福,更用它来比拟人物、譬喻德行。可见,镜子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意义非凡。本文以一件战国四山纹铜镜的修复保护为例,针对该文物存在的矿化、残缺等病害,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使其病害得以控制,形貌得以复原,从而延长文物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镜 保护修复 科技分析
原文传递
西汉武陵郡及属县考
10
作者 谭远辉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289-302,共14页
《汉书·地理志》谓“武陵郡,高帝置”,辖十三县,曰索、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佷山、零阳、充。然而,由出土西汉简牍、玺印及漆器铭文的相关记载分析,《汉书》所载武陵郡只是西汉后期的政区设置... 《汉书·地理志》谓“武陵郡,高帝置”,辖十三县,曰索、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佷山、零阳、充。然而,由出土西汉简牍、玺印及漆器铭文的相关记载分析,《汉书》所载武陵郡只是西汉后期的政区设置。而西汉前期所辖十三县应为:索、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零阳、充、门浅、沅阳。西汉后期,门浅和沅阳两县省并,孱陵由南郡改属武陵郡,并新置佷山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武陵郡 前十三县 后十三县
原文传递
永顺老司城祖师殿铁钟铭文考
11
作者 张涛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2年第1期458-463,共6页
明嘉靖十年,永顺土司彭宗舜与致仕两代土司携众亲信等在祖师殿铸造铁钟一口,以表达祈福及忠君报国之思。本文从史料入手,对铸造于铁钟之上的一干人等和安置地点做出考释,并就铸钟目的进行剖析。认为这一时期永顺土司四世同堂,为历代最... 明嘉靖十年,永顺土司彭宗舜与致仕两代土司携众亲信等在祖师殿铸造铁钟一口,以表达祈福及忠君报国之思。本文从史料入手,对铸造于铁钟之上的一干人等和安置地点做出考释,并就铸钟目的进行剖析。认为这一时期永顺土司四世同堂,为历代最为昌盛之际,为回报朝廷的恩惠,祈愿官运长久,所辖区域永远巩固,所附民众健康安宁、财物富足,而铸此铁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师殿 铁钟 铭文 考释
原文传递
锡涂陶初探
12
作者 赵志强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314-328,共15页
锡涂陶是以金属锡层装饰陶器外壁的一类器具,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至东汉逐渐消失,器形以仿铜陶礼器为主。锡涂陶是我国古陶瓷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品种,然而目前学界对锡涂陶的锡涂工艺、发展历程和分布范围等研究还很薄弱。鉴于此,... 锡涂陶是以金属锡层装饰陶器外壁的一类器具,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至东汉逐渐消失,器形以仿铜陶礼器为主。锡涂陶是我国古陶瓷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品种,然而目前学界对锡涂陶的锡涂工艺、发展历程和分布范围等研究还很薄弱。鉴于此,本文以湖南桃源出土战国晚期锡涂陶的分析检测为基础,综合近年来各地出土锡涂陶的研究现状,总结锡涂陶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对锡涂陶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陶 锡涂陶 研究现状
原文传递
里耶秦简所见“■”及“■舍”初探
13
作者 杨先云 《湖南考古辑刊》 2022年第1期372-382,共11页
里耶秦简多次出现“■”“■舍”记录,从相关简文分析,“■”当是《汉书·扬雄传》颜师古注“厮,破折也”,表示破伤的意思。“■者”当是伤员。“■舍”不同于传世文献所载汉代“厮舍”,在秦代当是隶属县廷的官署,由“■舍啬夫”负... 里耶秦简多次出现“■”“■舍”记录,从相关简文分析,“■”当是《汉书·扬雄传》颜师古注“厮,破折也”,表示破伤的意思。“■者”当是伤员。“■舍”不同于传世文献所载汉代“厮舍”,在秦代当是隶属县廷的官署,由“■舍啬夫”负责■舍管理。“■舍”安置受伤的士卒,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不仅提供住所,并按照秦律向他们提供分量较少的粮食。“■舍”记载时间仅限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当是特定官署,随后被废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 里耶秦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