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乙拉西坦对难治性癫痫患者免疫功能及神经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童洋萍 《中国农村卫生》 2018年第12期49-50,共2页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免疫功能与神经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癫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卡马西平与托吡酯治疗,研究组在对...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免疫功能与神经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癫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卡马西平与托吡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与神经细胞因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IgA、IgG、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S-100β、MBP、NSE、GFAP低于对照组,IGF-1、BDNF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左乙拉西坦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脑组织神经保护因子的含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乙拉西坦 难治性癫痫 免疫功能 神经细胞因子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胡珏 刘祝钦 +5 位作者 肖慧 曾唐怡 王振 黄立新 杨晖 陈娟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1836-183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0例经病原学检查证实的C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80(37.6±20.1)岁。②多亚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0例经病原学检查证实的C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80(37.6±20.1)岁。②多亚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及脑膜刺激征阳性。③有基础疾病者26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例、肺结核9例、鼻窦炎5例,所有患者HIV抗体阴性。④30例均被误诊,27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⑤25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7例脑脊液培养现新型隐球菌。经过1-8(2.3±2.1)次腰穿而确诊。⑥头部CT/MRI表现为脑膜强化、脑积水、脑室扩大、颅内多发低密度灶、肉芽肿。⑦治愈15例,好转9例,死亡6例。⑧治愈组与未愈组在年龄、病程、首次腰穿压力、基础疾病、病程、有无意识障碍和脑积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近年来,HIV阴性CM发病增多,某些基础疾病可能与CM发病有关。②CM误诊率高,反复腰穿检查有助于确诊。③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CM仍然安全有效。④年老、病程长、首次腰穿压力高、蛋白高、基础疾病多、病程超过3个月、有昏迷和脑积水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预后
下载PDF
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珏 吴仕科 +2 位作者 陈婕 张亚林 刘祝钦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颅脑CT/MR结果。【结果】3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偏瘫、智能障碍、头痛、头晕。病变多发,数个至数十个,大小约2~4mm,分布于... 【目的】探讨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颅脑CT/MR结果。【结果】3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偏瘫、智能障碍、头痛、头晕。病变多发,数个至数十个,大小约2~4mm,分布于丘脑、基底节、脑干、小脑和皮层下。颅脑CT上可见部分钙化灶。MRI检查SE序列T1呈低、等信号,T2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部分病灶轻度强化。梯度回渡序列(GRE)呈明显低信号,部分为中央高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GRE能发现SE序列不能发现的微小血管瘤。MRA未见异常。【结论】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GRE是识别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放射摄影术 血管瘤 海绵状/放射摄影术 脑肿瘤/诊断 血管瘤 海绵状/诊断
下载PDF
因疼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人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素芬 张美辰 +1 位作者 董钊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因疼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病人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因头痛或多肌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 目的:探讨因疼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病人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因头痛或多肌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本组病人中,男28例,女13例,发病年龄47~92岁。首发症状中,头痛21例(51.22%)、发热9例(21.95%)、多肌痛3例(7.32%)、乏力2例(4.88%)、视力障碍1例(2.44%)、左上肢麻木1例(2.44%)。起病时即有发热并头痛者3例(7.32%)、肌痛并头痛1例(2.44%)。21例(51.22%)病人体检发现颞浅动脉异常。急性期,血沉>50 mm/h者30例(73.17%),CRP>5 mg/L者24例(58.54%),27例病人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23例(85.19%)发现颞浅动脉病变。40例病人使用激素三天后症状均有明显减轻,随访出院后两年的情况,完全缓解无再发者17例,症状反复或出现相关新发症状者23例。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期血沉与巨细胞动脉炎的预后相关。结论:本组因疼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人男性多发,多以头痛、发热、多肌痛、乏力为首发症状,26.83%的病人急性期血沉小于50 mm/h,激素治疗均有效。尽早完善颞浅动脉彩超、血沉、C-反应蛋白有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血沉越高可能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动脉炎 临床特点 头痛 血沉 C-反应蛋白 预后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隐球菌病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祝钦 胡珏 +5 位作者 肖慧 王振 曾唐怡 黄立新 陈娟 杨晖 《中国医药导刊》 2008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合并肺隐球菌病(C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0例经病原学检查证实的CM合并C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4~62岁,平均(31.3±23.2)岁。病程14~120天,平均(40.0&#...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合并肺隐球菌病(C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0例经病原学检查证实的CM合并C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4~62岁,平均(31.3±23.2)岁。病程14~120天,平均(40.0±39.7)天。(2)首发症状发热8例、头痛6例、咳嗽咯痰2例、胸痛1例。(3)有基础疾病者8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例、矽肺并肺结核2例、营养不良1例、鼻窦炎1例。(4)9例均被误诊为结核感染。1例误诊为肺癌。(5)胸片表现为两肺散在分布小片状、小结节阴影,边缘模糊、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CT示两肺广泛分布斑片状和斑点状密度增高影、大小不等的空洞或类圆形边缘光滑高密度结节。(6)应用二性霉素B(AMB)联合氟康唑(FCZ)静滴和AMB鞘内注射治疗,治愈6例,好转4例。结论:CM合并CP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均缺乏特异性,提高对CP影像学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肺隐球菌病 影像学
下载PDF
聚焦解决模式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丁琼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5年第5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长沙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聚集解...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长沙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聚集解决模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患者进行心理弹性问卷测定。结果干预前两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可以增强患者应对疾病和应激的能力,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解决模式 脑梗死 心理弹性 心理干预 影响
下载PDF
丁咯地尔加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黄立新 《中国医药》 2006年第4期200-201,共2页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加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丁咯地尔1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血塞通500mg加入5%葡萄糖或...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加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丁咯地尔1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血塞通5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联用14d;其他治疗措施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给予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每日1次等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1.3%(26/32)及50.0%(15/30)(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丁咯地尔加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神经功能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丁咯地尔 血塞通
下载PDF
家属同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状态和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丁琼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年第4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家属同期护理干预措施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状态和自我感受负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家属同期护理干预措施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状态和自我感受负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期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抑郁状态和自我感受负担水平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抑郁得分和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抑郁得分和自我感受负担水平均有下降,但干预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家属同期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降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家属 抑郁 自我感受负担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黎园 胡珏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6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8.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1、2周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依达拉奉 脑梗死 临床效果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隐性高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分析
10
作者 曾文高 郭良意 张观玲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6期63-64,共2页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实[1]。临床上高血压通过诊室测量血压获得。然而,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存在很多隐性高血压[2]。隐性高血压是指诊室血压低于140/90mmHg,平均白天动态...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实[1]。临床上高血压通过诊室测量血压获得。然而,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存在很多隐性高血压[2]。隐性高血压是指诊室血压低于140/90mmHg,平均白天动态血压≥135/85mmHg[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高血压 2型糖尿病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患者 动态血压监测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猝死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琼 冯雁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10期1468-1469,共2页
目的探讨在猝死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占的地位和导致猝死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1999年—2009年发表的采用尸体解剖确定猝死患者的病因的相关文献,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 1317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符合要... 目的探讨在猝死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占的地位和导致猝死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1999年—2009年发表的采用尸体解剖确定猝死患者的病因的相关文献,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 1317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符合要求,有14篇文章统计了死亡原因,10篇文章统计了神经系统的具体疾病。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导致猝死的原因中,居第3位,大约有12%的猝死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在引起猝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化脓性脑膜炎、脑干出血、脑膜瘤、脑梗死分别排1~6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中枢神经系统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