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芳莉 杨燕妮 《中外医疗》 2011年第31期173-174,共2页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针对性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10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进行分析,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同时给予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109例高胆红素血症中,围生因素34例,感染因素31例,母乳性...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针对性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10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进行分析,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同时给予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109例高胆红素血症中,围生因素34例,感染因素31例,母乳性黄疽40例,不明原因2例,新生儿ABO溶血症2例。多因素(感染+围生因素)致病65例,单因素致病44例全部治愈。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注重围生期保健,减少产科异常及母婴感染机会、给予抚触等综合干预是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病因 护理
下载PDF
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排便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芳莉 杨燕妮 《中外医疗》 2011年第36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排便的影响。方法将足月分娩的2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开温开水灌肠及腹部按摩。观察2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大便变黄时间、经皮...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排便的影响。方法将足月分娩的2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开温开水灌肠及腹部按摩。观察2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大便变黄时间、经皮胆红素值和黄疸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及大便变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经皮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排便干预加快胎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程度,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干预 新生儿黄疸 排便
下载PDF
新生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同送管方法的效果探讨
3
作者 唐三辉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1年第8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最佳送管方法。方法将180例行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A组: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0.2cm送管;B组: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退出针芯0.2cm送管;C组:见回血后固定针芯送管;观察比较送管成功率。结果 C组... 目的探讨新生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最佳送管方法。方法将180例行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A组: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0.2cm送管;B组: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退出针芯0.2cm送管;C组:见回血后固定针芯送管;观察比较送管成功率。结果 C组成功率比A、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新生儿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芯送管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浅静脉 留置针 穿刺 送管方法
下载PDF
炎琥宁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戴聪玉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6期1050-1051,共2页
关键词 腹泻 婴儿/药物疗法
下载PDF
探讨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5
作者 匡如意 杨燕妮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2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针对新生儿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进行管理。结果该院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来,未发生1例护理缺陷事件。结论在新生儿病房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能够使护理质量得到有...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针对新生儿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进行管理。结果该院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来,未发生1例护理缺陷事件。结论在新生儿病房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能够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使护理缺陷事件得到有效减少,从而有效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 护理安全 风险管理
下载PDF
2009年某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贺德安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1559-1560,共2页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院感情况,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我院儿科2009年全年住院病历1426份进行逐份查阅,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全年的儿科院内感染人数,以及感染部位、患儿的年龄、入院时间、住院天数、原发疾病等...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院感情况,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我院儿科2009年全年住院病历1426份进行逐份查阅,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全年的儿科院内感染人数,以及感染部位、患儿的年龄、入院时间、住院天数、原发疾病等相关情况,对调查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儿科全年共发生院内感染106例次,院感率为7.43%。院感多发于冬春季节,以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为主,住院时间越长,患儿年龄越小,发生院感率越高;非感染性原发疾病发生院感率高于感染性原发疾病。结论降低医院感染需从控制抗生素应用,加强儿科护理及加强病室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医院感染 分析
原文传递
儿科护理的应用心理素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匡如意 杨燕妮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年第9期152-153,共2页
儿科护理较为特殊,需各方面配合,儿科护理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且有条不紊的工作,不同患儿制定相应的护理方式,心理素质往往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尤其是紧急情况。加强儿科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培养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儿科护理较为特殊,需各方面配合,儿科护理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且有条不紊的工作,不同患儿制定相应的护理方式,心理素质往往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尤其是紧急情况。加强儿科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培养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护患关系融洽,使儿科护理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护理 心理素质 特点 意义
原文传递
儿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
8
作者 朱媛媛 杨燕妮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年第9期196-197,共2页
本研究总结儿科住院患儿护理期间发生的风险原因,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其主要风险因素是患儿治疗时意外伤害、病情延误及药物使用等问题,临床需加强患儿看护和诊治管理,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以提高护理管理效果。
关键词 护理风险 儿科 原因 对策
原文传递
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心室晚电位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云利 王成 +5 位作者 李芳 林萍 储卫红 冉静 吴礼嘉 邹润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v)儿童心室晚电位(VLP)变化。方法收集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明确诊断的VVS—V儿童184例(研究组)。年龄4—14岁,平均... 目的探讨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v)儿童心室晚电位(VLP)变化。方法收集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明确诊断的VVS—V儿童184例(研究组)。年龄4—14岁,平均(10.54±2.15)岁。男85例,平均(10.85±2.01)岁;女99例,平均(10.27‘2.24)岁。同期按性别及年龄匹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105例为对照组。采用广东中山博爱医用电子仪器厂的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对受检者进行VLP检测,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VLP变化。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心率(HR)降低[(83.96±12.27)次/min对(87.28±13.75)次/min,t=-2.113,P〈0.05]、总QRS时间(TQRS)延长[(84.89±12.05)ms对(81.21±8.23)ms,t=3.070,P〈0.05]、高频低幅时限(LAS40)延长[(62.43±19.17)ms对(56.79±1.83)ms,t=2.442,P〈0.05]、均方根值(RMS40)增加[(28.73±7.23)μv对(26.89±7.36)μV,t=2.059,P〈0.05]。结论VVS—V儿童较健康儿童HR降低,TQRS、LAS40延长,RMS40增加。提示VVS—V儿童有可能会发生心血管恶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儿童 心室晚电位 血管抑制型
原文传递
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心室晚电位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云利 王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452-455,共4页
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室晚电位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与自主神经功能密切相关,了解心室晚电位变化对临床预测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神经介导性晕厥 心室晚电位 儿童
原文传递
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痰炎性细胞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的影响
11
作者 戴聪玉 朱运福 +1 位作者 蒋永亮 刘沉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61-663,共3页
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痰炎性细胞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影响。方法哮喘患儿22例随机分为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治疗组(A组)和沙丁胺醇治疗组(B组),以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检测各组痰中谷胱甘肽... 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痰炎性细胞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影响。方法哮喘患儿22例随机分为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治疗组(A组)和沙丁胺醇治疗组(B组),以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检测各组痰中谷胱甘肽(GSH)、总GSH和γ-GCS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痰涂片细胞中γ-GCS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痰细胞中γ-GCS重链(γ-GCS-h)mRNA表达。结果1.A组治疗后,总GSH[(1.08±0.14)μmol/L]、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0.37±0.09)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a<0.01),A组和B组治疗前痰GSH/GSSG(0.28±0.02,0.25±0.08)与C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a<0.05)。2.A组治疗后γ-GCS蛋白表达[(40.8±3.1)%]及γ-GCS活性(U值)(5±2)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a<0.01)。3.RT-PCR显示A组和B组治疗前痰细胞γ-GCS-h mRNA(0.65±0.04,0.59±0.03)表达较C组均显著增加(Pa<0.01),而A组治疗后γ-GCS mRNA表达(0.10±0.02)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4.痰炎性细胞中总GSH、GSSG与γ-GCS-mRNA、γ-GCS蛋白表达及γ-GCS的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r=0.781,0.763,0.756;0.899,0.901,0.805 Pa<0.01);GSH/GSSG与γ-GCS-mRNA、γ-GCS蛋白表达及γ-GCS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r=-0.853,-0.827,-0.836 Pa<0.01);γ-GCS-h mRNA、γ-GCS蛋白表达及γ-GCS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2,0.832,0.845 Pa<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抑制哮喘患儿痰细胞中γ-GCS-h mRNA、γ-GCS蛋白质表达及γ-GCS活性,与糖皮质激素减轻哮喘患儿肺内炎性细胞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