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熏蒸配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0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琦 《按摩与导引》 2004年第2期51-51,共1页
笔者用中药熏蒸配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0例,治愈31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取得良好效果。中药熏蒸疗法使药物直达患处,直接经皮肤吸收,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法治疗该病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易被患者接受。两者相... 笔者用中药熏蒸配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0例,治愈31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取得良好效果。中药熏蒸疗法使药物直达患处,直接经皮肤吸收,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法治疗该病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易被患者接受。两者相结合治疗该病大大提高疗效,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蒸 手法治疗 退行性膝关节炎 中老年人 骨质增生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基于前扣带回cAMP/PKA/CREB通路比较电针与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痛记忆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晶 方剑乔 +6 位作者 沈醉 朱怡霖 陈勤 方芳 王佳玲 李菲 邵晓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痛记忆的直接干预效应,并探讨其对前扣带回(ACC)脑区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 目的:观察电针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痛记忆的直接干预效应,并探讨其对前扣带回(ACC)脑区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采用角叉菜胶2次足跖交叉注射诱导大鼠痛记忆模型,第1次在大鼠左侧足跖皮下注射2%λ-角叉菜胶0.1 m L14 d后,各组大鼠痛阈恢复至基础痛阈水平,此时采用相同方法于大鼠右侧足跖皮下第2次注射相同剂量2%λ角叉菜胶。电针组取双侧"足三里"行电针干预30min,吲哚美辛组按3mg/kg剂量予以吲哚美辛灌胃,假电针组在"足三里"向前旁开0.3 mm处浅刺入皮肤约2 mm,不通电干预30 min;对照组未予任何处理。以上干预均于2%λ-角叉菜胶第2次注射后5 h及1、2、3 d进行,共4次。观察各组大鼠第1次注射前,第1次注射后4 h及3、5 d,第2次注射前,第2次注射后4 h及1、2、3 d的左侧足跖缩足阈(PWT)。第2次注射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右侧ACC脑区中c AMP、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和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的阳性细胞数及其蛋白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样本中p-PKA和p-CREB的相对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注射侧)足跖PWT在第1次注射后4 h、3 d和5 d与第2次注射后1、2d和3d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右侧ACC脑区c AMP、p-PKA和p-CREB阳性表达均升高(P<0.05),c AMP/p-PKA、p-PKA/p-CREB蛋白的共表达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吲哚美辛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左侧足跖PWT在第2次注射后1、2、3 d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吲哚美辛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右侧ACC脑区p-PKA和p-CREB阳性表达均降低(P<0.05),c AMP/p-PKA、p-PKA/p-CREB蛋白的共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右侧ACC脑区c AMP阳性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对痛记忆有直接干预效应,相较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抗慢性痛上有显著优势;电针干预痛记忆的优势效应可能与抑制ACC脑区c AMP/PKA/CREB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记忆 电针 非甾体类抗炎药 前扣带回 cAMP/PKA/CREB通路
原文传递
电针配合PNF调节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菲 孙琦 +4 位作者 邵晓梅 谢晶军 刘海兵 徐艳 仰唯栋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34-1040,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性。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PNF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电针组先进行头部运动区、感觉区及患侧环跳、阳陵泉、...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性。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PNF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电针组先进行头部运动区、感觉区及患侧环跳、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针刺治疗,再于阳陵泉、悬钟穴行电针治疗,予连续波,频率2Hz,每次20min,每日1次;PNF组采用PNF治疗,每次20min,每日1次;联合组先予电针再进行PNF治疗,每日1次。各组均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及随访时多轴平均轨迹差(ATE)和测试执行时间(Time),简化的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ATE、Time与FMA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3%(28/31),优于电针组的64.5%(20/31)和PNF组的62.5%(20/32,P<0.05)。②本体感觉测定:各组患者在治疗4、8、12周后及随访时ATE、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联合组ATE值在治疗8、12周后及随访时明显低于电针组及PNF组(P<0.05,P<0.01);联合组Time值在治疗12周后及随访时明显低于电针组、PNF组(P<0.05,P<0.01)。③运动功能评定:电针组、联合组在治疗4、8、12周后及随访时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NF组在治疗8、12周后及随访时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联合组FMA评分在治疗8、12周后及随访时高于电针组及PNF组(P<0.05,P<0.01)。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各组患者在治疗4、8、12周后及随访时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联合组MBI评分在治疗8、12周后及随访时高于电针组(P<0.01),在治疗12周后及随访时高于PNF组(P<0.01)。⑤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相关性:ATE、Time值与FMA相关系数r值基本介于0.4~0.75之间(P<0.05),具有中等强度相关。结论:电针、PNF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以联合治疗效果更优,并且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在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中具有较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电针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 本体感觉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