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拉法辛缓释剂与氯米帕明用于首发抑郁症首次抗抑郁治疗无效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钱敏才 沈鑫华 +7 位作者 钮富荣 孙菊水 朱毅平 郭玮刚 王春生 杨剑虹 林敏 任列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14期1188-1190,1193,共4页
目的了解首发抑郁症首次治疗无效后换药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首发抑郁症患者首次治疗无效后的患者进入第二轮换药治疗。首次治疗用艾司西酞普兰无效13例,舍曲林无效18例.瑞波西汀无效20例。共计51例,均换为文拉法辛缓释剂;首... 目的了解首发抑郁症首次治疗无效后换药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首发抑郁症患者首次治疗无效后的患者进入第二轮换药治疗。首次治疗用艾司西酞普兰无效13例,舍曲林无效18例.瑞波西汀无效20例。共计51例,均换为文拉法辛缓释剂;首次治疗用文拉法辛无效9例.度洛西汀无效17例,共计26例,均换为氯米帕明。均再治疗6周。疗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及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定,不良反应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和实验室检查来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HAMD、MADRS均在2周末较基线减分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各时点HAMD、MADRS评分、减分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氯米帕明组震颤、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心电图异常等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文拉法辛组高。结论首发抑郁症首次治疗用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瑞波西汀无效后,第二轮换为文拉法辛缓释剂;首次治疗用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无效后,第二轮换为氯米帕明均仍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两种换药方案疗效相似,但氯米帕明不良反应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文拉法辛 氯米帕明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六种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 被引量:20
2
作者 钱敏才 沈鑫华 +7 位作者 钮富荣 孙菊水 朱毅平 郭玮刚 王春生 杨剑虹 林敏 任列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目的探讨6种常用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307例符合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剂量5-20mg/d,6周末平均剂量(12.74±4.17)mg/d]、文拉法辛[75-225mg/d,6周末平... 目的探讨6种常用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307例符合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剂量5-20mg/d,6周末平均剂量(12.74±4.17)mg/d]、文拉法辛[75-225mg/d,6周末平均剂量(144.75±39.81)mg/d]、度洛西汀(固定剂量60mg/d)、米氮平[7.5~45.0mg/d,6周末平均剂量(28.94±8.92)mg/d]、瑞波西汀[4-12mg/d,6周末平均剂量(9.39±2.24)mg/d]、舍曲林[25~200mg/d,6周末平均剂量(83.65±25.19)mg/d]治疗6周。疗效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进行评定,不良反应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评定。结果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初次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瑞波西汀、舍曲林等6种药物治疗,总痊愈率分别为56.00%、64.15%、50.98%、48.08%、40.82%、46.15%,有效率分别为18.00%、18.87%、15.69%、23.08%、18.37%、19.23%,脱落率分别为6.00%、7.55%、9.80%、7.69%、10.20%、3.85%;6组痊愈率和非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87,P=0.23);6组有效率和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9.91,P=0.45);6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8,P=0.84)。其他5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与舍曲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艾司西酞普兰组在治疗2周末的HAMD、MADRS减分率均高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4;t=2.18,P=0.03);文拉法辛组和度洛西汀组便秘者多于舍曲林组(P=0.03,P=0.03),米氮平组头晕、体质量增加多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1),瑞波西汀组不良反应与舍曲林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种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疗效相似,但艾司西酞普兰可能较舍曲林2周疗效好,起效更快;6种抗抑郁药总不良反应相似,但文拉法辛组和度洛西汀组便秘者多于舍曲林组,米氮平组头晕、体质量增加多于舍曲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治疗结果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原文传递
尺神经沟置针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试验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朱亚中 徐惠芬 +4 位作者 陈金富 冯炜 卢一生 王以进 王春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44-748,共5页
目的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不同进针点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减少肘内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具尸体20个肱骨标本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分A、B两组。A组:从肱... 目的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不同进针点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减少肘内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具尸体20个肱骨标本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分A、B两组。A组: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平分取5点向对侧某点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B组:以尺神经沟为始点向对侧5个不同方向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定。临床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随访1年以上。结果A组与B组一致,随着克氏针与骨折线成角越大,应变越小,位移变化越小,应力强度越大,轴向刚度越大,抗扭能力越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46例患者。肘关节功能良好,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后将尺侧克氏针从肱骨内上髁移至尺神经沟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增强,减少了肘内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儿童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尺神经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