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授法饮食管理对骨科糖尿病患者知识水平、营养状况及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沈珍珠 李恒 《健康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624-626,630,共4页
目的探讨回授法饮食管理在骨科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饮食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回授法饮食管理。出院1个月后,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营养状... 目的探讨回授法饮食管理在骨科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饮食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回授法饮食管理。出院1个月后,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营养状况以及血糖水平的差异。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营养状况及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营养状况及血糖水平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回授法饮食管理能有效提高骨科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控制血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授法 饮食管理 糖尿病 营养状况 血糖水平
下载PDF
切开复位空心钉锚钉与关节镜下带袢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吴荣 张占丰 +4 位作者 翁伟 杨红航 闵继康 孙建伟 沈哲源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83-590,共8页
目的:比较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联合锚钉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 目的:比较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联合锚钉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后内侧入路空心钉锚钉系统固定)和关节镜固定组(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6~74(42.9±18.8)岁;左侧13例,右侧7例;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8例;后抽屉试验Ⅱ度14例,Ⅲ度6例。关节镜固定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4~70(53.5±13.4)岁;左侧11例,右侧7例;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8例;后抽屉试验Ⅱ度11例,Ⅲ度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即刻复位质量,并于术后6个月时比较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膝部评分表分级、KT2000稳定性评价及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3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6(12.3±1.9)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膝关节X线片示撕脱骨折均已达到影像学愈合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56.4±7.1)min、(63.2±10.2)ml,关节镜固定组分别为(89.9±7.4)min、(27.7±8.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复位质量(χ^(2)=0.257,P=0.612),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t=0.492,P=0.626)、膝关节后抽屉试验(χ^(2)=0.320,P=0.572)、膝关节IKDC分级(χ^(2)=0.127,P=0.938)、KT2000稳定性评价(χ^(2)=0.070,P=0.791)和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t=0.092,P=0.2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入路空心钉锚钉系统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关节镜下手术出血更少,但同样学习曲线较长,手术时间较传统切开手术更长,术者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自身的手术倾向做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镜 骨折固定术 后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下载PDF
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孙振国 张占丰 +1 位作者 胡文林 夏增兵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6~7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 目的:探讨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6~7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观察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0~29个月。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手术时间95~138 min,出血量210~275 ml,骨折愈合时间14~18周。术后2例出现肩关节僵硬,经被动锻炼2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物失效(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69~89分,优2例,良9例,可1例。结论:采用异体腓骨髓内置入能够为肱骨内侧提供有效支撑,有利于辅助骨折端复位,降低肱骨头内翻塌陷及螺钉穿出致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出现,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腓骨 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
下载PDF
预康复在骨肉瘤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琦 钱建锋 +1 位作者 闵继康 罗欢欢 《护理学》 2024年第2期222-227,共6页
预康复作为一种术前优化护理新策略,具有提升身体和心理弹性的潜力,以应对肿瘤手术所产生的压力。该文综述了预康复在骨肉瘤患者中实施的意义、主要措施,以及预康复多模式的开展,为预康复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预康复 骨肉瘤 多模式预康复 综述
下载PDF
血清COMP在骨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恒 王丹 +2 位作者 武中庆 钟建明 袁永健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运用血清COMP含量检测从有临床症状而未出现影像学改变的人群中筛选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亚临床患者,从而开展OA的早发现、早治疗。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入院诊断为膝骨关节炎患者或骨关节炎高危人群组115例(OA... 目的:运用血清COMP含量检测从有临床症状而未出现影像学改变的人群中筛选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亚临床患者,从而开展OA的早发现、早治疗。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入院诊断为膝骨关节炎患者或骨关节炎高危人群组115例(OA组),体检健康对照人群35例(健康组)。OA组男55例,女60例;年龄39~76岁,平均(55±13.32)岁;体重指数15.1~29.8;病程6~60个月。健康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36~77岁,平均(53±12.53)岁;体重指数14.8~29.2。按照国际骨关节炎学会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以及Kellgren和Lawrence衡量标准,确诊OA并分为Ⅰ-Ⅳ级,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检测血清COMP含量并分析与OA级别的相关性。OA亚临床组患者随访调查24~38个月,平均33.4个月,检测随访前后的血清COMP含量。结果:健康组血清COMP含量受年龄影响较大(t=2.50,P=0.02),但健康组和OA组均不受性别(t=0.98,P=0.34;t=0.18,P=0.86),体重指数(t=0.56,P=0.92;t=0.17,P=0.85)和吸烟史(t=1.89,P=0.08;t=0.70,P=0.49)影响。随着OA分级的升高,血清COMP含量逐渐升高(F=15.56,P=0.001)。即使针对未出现影像学改变的OA亚临床患者,也可以在该患者确诊的2年前检测出显著的血清COMP含量升高,并能有效地将其与其他相关疾病的亚临床患者区分(t=2.55,P=0.03)。结论:血清COMP可作为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为膝关节OA的亚临床和早期患者提供新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寡聚基质蛋白 生物学标记 诊断
下载PDF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恒 袁永健 +3 位作者 杨红航 钟建明 徐毅 王丹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9期724-727,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抽出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7~14岁,平均10岁;手术时间为伤后3~8d,平均4d.术前常规摄X线片,行CT扫描或MRI...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抽出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7~14岁,平均10岁;手术时间为伤后3~8d,平均4d.术前常规摄X线片,行CT扫描或MRI检查了解骨折情况及关节损伤情况;手术全部采用关节镜下抽出钢丝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摄X线片了解术后情况,并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症状和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愈合,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30.2±4.2提高至术后的92.8±9.1;优18例,良3例.结论:关节镜下抽出钢丝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优点是经济,固定牢固,属于稳定性固定,且钢丝直径小而光滑,对骨骺医源性损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关节镜 骨折固定术 膝关节 儿童
下载PDF
关节镜手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强华 王丹 +2 位作者 徐旭纯 钟建明 李恒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9期729-731,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急性髌骨脱位中的应用,评价关节镜下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急性髌骨脱位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12~30岁,平均20.5岁;左侧15例,右侧21例,均为单侧受累。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放射学检查观...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急性髌骨脱位中的应用,评价关节镜下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急性髌骨脱位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12~30岁,平均20.5岁;左侧15例,右侧21例,均为单侧受累。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放射学检查观察股骨髁发育、下肢对线状况,测量Q角、股骨滑车角。全部病例在关节镜下手术,取出游离骨软骨碎片,松解外侧支持带以及皮下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结果:随访13~60个月,平均42个月,均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无疼痛、绞锁等症状。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28.9±2.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95.1±8.4)分,未发生再脱位。结论:急性髌骨脱位是一个潜在的破坏性损伤,关节镜手术治疗在急性髌骨脱位中实用,创伤小,恢复快,有效且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髌骨 脱位
下载PDF
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邓闽军 孙振国 +2 位作者 闵继康 杨红航 李恒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关节置换组(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组(PFNA...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关节置换组(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组(PFNA)。关节置换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81.32±3.8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5例,Ⅳ型16例,Ⅴ型3例。内固定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79.90±3.6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0例,Ⅳ型15例,Ⅴ型5例。患者均因外伤致髋部肿痛、活动障碍,X线片及CT明确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9个月,平均23.4个月。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多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发生1例肌间静脉血栓及1例因摔伤导致后脱位,内固定组发生1例骨折不愈合,2例肌间静脉血栓,4例轻度压疮,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0.026)。末次随访时,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术后并发症更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髋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固定术 髓内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强华 陈其昕 +2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韩斌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AdersonⅡC型),游离齿突30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18例,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脱位11例,颅底凹陷症11例。影像学评价包括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颈枕区疼痛缓解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置钉300枚,5例患者寰椎行挂钩固定。术后CT显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275枚(91.7%),可接受置钉14枚(4.7%),不可接受置钉11枚(3.6%)。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4个月,新鲜骨折患者均骨折愈合,140例植骨融合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前VAS、JOA评分分别为(7.2±1.1)、(7.3±2.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3.2±1.1)、(13.3±2.4)分。结论: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年轻有较高活动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后路固定非融合技术,并避免取髂骨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骨折固定术 颈椎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邢时通 王丹 +3 位作者 袁永健 杨文龙 徐旭纯 闵继康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8期584-585,共2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已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是,目前选择保守还是手术治疗仍有分歧。自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将89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保守综合疗法、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已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是,目前选择保守还是手术治疗仍有分歧。自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将89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保守综合疗法、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并比较疗效,为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骨折固定术 临床对照试验
下载PDF
A型肉毒素水电针腧穴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邢时通 王丹 +6 位作者 温晓红 武中庆 孙琦 张东伟 成逸 严冬 俞菲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5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脊髓损伤后出现肌痉挛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4岁。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采用BTXA水... 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脊髓损伤后出现肌痉挛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4岁。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采用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B组13例,单纯注射BTXA;C组12例,单纯电针刺激。治疗后第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MAS)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38例患者获得随访,治疗前3组患者MAS评分分别为(3.10±0.14),(3.20±0.17),(3.10±0.16)分,CSI评分分别为(14.10±0.14),(14.30±0.11),(14.20±0.12)分,两项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个月时3组患者MAS评分分别为(1.10±0.16),(2.10±0.13),(2.00±0.14)分,CSI评分分别为(9.10±0.11),(12.10±0.14),(13.10±0.12)分,A组两项评分明显优于B、C组(P<0.05)。结论:中医水电针、腧穴与BTXA注射有机结合,互相弥补不足,能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可以安全、快速的减少肌痉挛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全新、效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痉挛状态 脊髓损伤 肉毒毒素类 针刺穴位 临床对照试验
下载PDF
远端固定型假体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中期随访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占丰 闵继康 +1 位作者 钟建明 王丹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6期491-495,共5页
目的 :探讨远端固定型假体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4年3月,对收治的5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远端固定型假体治疗,其中男15例,女43例;年龄75~87岁,平均83.2岁。根据Evans分型,Ⅰc... 目的 :探讨远端固定型假体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4年3月,对收治的5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远端固定型假体治疗,其中男15例,女43例;年龄75~87岁,平均83.2岁。根据Evans分型,Ⅰc型39例,Ⅰd型19例。所有患者术前评估手术风险,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对不同年龄段、不同Evans分型、远端固定假体类型、辅助固定方式的患者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其髋关节功能。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1.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优5例,良38例,中13例,总分(83.51±6.40)分。75~80岁组Harris评分88.64±2.35,〉80岁组Harris评分81.64±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ansⅠc型组Harris评分83.64±6.53,EvansⅠd型组Harris评分83.11±6.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张力带组Harris评分83.63±6.15,不使用张力带组Harris评分82.41±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远端固定型假体组Harris评分83.34±6.43,股骨矩重建型远端固定型假体组Harris评分83.92±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例术侧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再脱位,接受手术切开复位。2例出现股骨近端骨溶解,无明显症状,采取保守治疗。结论: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年龄〉80岁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更差,骨折类型、是否使用张力带固定骨折、远端固定假体类型对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同时股骨近端骨溶解是值得重视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折 外固定器 假体和植入物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腰椎定量CT在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3
作者 邓闽军 孙振国 +3 位作者 翁伟 杨红航 张占丰 闵继康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077-1082,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定量CT(QCT)在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0例合并不同程度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65... 目的:探讨腰椎定量CT(QCT)在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0例合并不同程度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1(72.63±3.34)岁。60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腰椎QCT检测,根据QCT检测值分为3个等级:骨量减少组(QCT值>80 g/L,10例,12个椎体);骨质疏松组(QCT值40~80 g/L,35例,48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QCT值<40 g/L,15例,22个椎体)。观察不同程度QCT值患者的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弥散及渗漏情况,并分析QCT值对脊柱侧弯患者行椎体成形术穿刺点选择、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82个椎体中,共有41例55个椎体采用凹侧单边穿刺,占67.07%。其中骨量减少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2例2个椎体,骨质疏松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26例35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13例18个椎体;且3组患者间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9,P=0.001);3组间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3,P=0.496)。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时,根据腰椎QCT检测明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选择脊柱侧弯的凹侧进行穿刺,有利于改善脊柱侧弯及恢复脊柱稳定性,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侧凸 腰椎定量CT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非选择性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7
14
作者 夏增兵 王丹 +4 位作者 袁永健 闵继康 杨文龙 徐旭纯 李战春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4期268-269,共2页
自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对44例(52指)多种原因所致的末节断指,采用非选择性进行多种方式再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4例(52指),男31例,女13例;年龄17-60岁,平均31岁。损伤原因:电锯锯伤或切... 自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对44例(52指)多种原因所致的末节断指,采用非选择性进行多种方式再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4例(52指),男31例,女13例;年龄17-60岁,平均31岁。损伤原因:电锯锯伤或切割机伤24例,机器撕脱伤或冲压伤15例,钢丝绞伤4例,刀砍伤1例。其中拇指18指,食指15指,中指8指,环指7指,小指4指。按Yamano末节断指分区及分型:I型5指,Ⅱ型32指,Ⅲ型15指,其中有皮肤指腹瘀斑14指。受伤至入院时间30min-3h,断指最短缺血时间2.5h,最长9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 显微外科手术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改良Mclaughlin手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占丰 闵继康 +3 位作者 钟建明 冯刚 李杭 郑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头损伤面积<40%的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7~53岁;合并肱骨头劈裂骨折3例,肱骨外... 目的:探讨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头损伤面积<40%的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7~53岁;合并肱骨头劈裂骨折3例,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手术方法采用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联合锁定钢板固定。观察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Shoulder Scale,UCLA)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33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130°~170°,外旋45°~75°,外展105°~150°,内旋均在L_3椎体到臀水平之间; UCLA评分29~34分,其中优1例,良6例。结论:改良的Mclaughlin手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肩关节后脱位伴骨折这一罕见损伤的治疗,可有效保证术后肩关节稳定性,但对术后肩关节内旋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骨折脱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6
作者 夏增兵 王丹 +5 位作者 袁永健 闵继康 杨文龙 李战春 徐旭纯 梅劲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1期853-855,共3页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转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5月至2009年1月临床应用带小腿内、后、前外、后外侧穿支血管的筋膜蒂皮瓣邻近转位,对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共62例,男50例,女12例;年龄7~78岁。其中...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转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5月至2009年1月临床应用带小腿内、后、前外、后外侧穿支血管的筋膜蒂皮瓣邻近转位,对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共62例,男50例,女12例;年龄7~78岁。其中应用带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23例,带腓动脉终末穿支小腿前外侧筋膜蒂皮瓣9例,带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22例,带腘外侧动脉小腿后外侧筋膜蒂皮瓣8例。结果:除2例术后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结痂,1例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行Ⅱ期植皮,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1个月~3年,皮瓣外观满意,功能良好。结论:小腿部单个穿支血管供血面积有限,应用带穿支血管营养血管链的筋膜蒂皮瓣可扩大小腿皮瓣的裁取面积,保证皮瓣的血供及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外科手术 下肢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的双钢板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占丰 邢时通 +3 位作者 严世贵 吴立东 吴浩波 施利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8期686-691,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股骨远端双钢板技术治疗粉碎性、骨质疏松明显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7年6月,将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1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2组...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股骨远端双钢板技术治疗粉碎性、骨质疏松明显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7年6月,将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1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2组。内外侧双入路组(双入路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63~79(67.2±5.9)岁;骨折根据AO-OTA分型,33-A2型11例,33-A3型4例;摔伤12例,交通伤3例;采用双钢板技术固定治疗。髌旁内侧入路组(单入路组)6例,男3例,女3例;年龄61~74(64.6±6.0)岁;骨折按照AO-OTA分型,33-A2型3例,33-A3型3例;摔伤5例,交通伤1例;采用双钢板技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并于术后3、12个月比较两组膝关节HSS评分和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双入路组随访时间12~18(14.2±2.6)个月,单入路组随访时间12~16(12.6±2.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7.2±10.4)min、(213.9±30.4)ml,单入路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分别为(95.4±12.8)min、(256.8±34.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时双入路组HSS评分分别为82.9±5.7、84.8±7.1,单入路组HSS分别为83.6±6.1、86.3±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根据HSS评分,双入路组优2例,良13例;单入路组优1例,良4例,中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5,P=0.1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双入路组2例出现并发症,单入路组1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粉碎性、骨质疏松明显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采用双钢板技术固定能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时间更短,内外侧双入路术后引流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下载PDF
应用经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骨折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慧斌 孙振国 +2 位作者 翁伟 徐旭纯 闵继康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80例胫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经髌上入路)和对照组(经髌韧带入路)。其中观察组40例,男28例,女12例,... 目的:探讨应用经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80例胫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经髌上入路)和对照组(经髌韧带入路)。其中观察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8~67(46.70±10.34)岁;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31~69(49.38±10.74)岁。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X线机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主动直腿抬高(straight leg raise,SLR)时间,住院时间,膝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疼痛率,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等指标。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9~38(24.60±4.52)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53.83±7.01)min,切口长度(3.98±0.83)cm,术中X线机透视次数(18.90±1.75)次,骨折愈合时间(10.03±0.89)周,术后SLR时间(1.19±0.25)d,住院时间(6.73±1.06)d均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根据HSS评分评估疗效,观察组优34例,良5例,可1例,差0例;对照组优25例,良9例,可6例,差0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髌上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具有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可获得更加满意的临床效果,可进一步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髁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改变与股胫角及术后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占丰 王丹 闵继康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 :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改变情况,研究其与术后股胫角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其与术后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关节线改变的意义。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56例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患者... 目的 :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改变情况,研究其与术后股胫角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其与术后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关节线改变的意义。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56例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50~82岁,平均62.3岁。BMI指数18.3~30.1,平均23.5。取前后位膝关节负重全长X线片,测量术后关节线改变值。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股胫角,计算股胫角改变值。术后随访时使用膝关节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关节线改变与股胫角改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胫骨内侧间室关节面抬高(2.2±2.0)mm(-3.3~7.0 mm),股胫角改变(2.3±3.0)°(-4.5°~9.6°),胫骨内侧关节面抬高值与股胫角改变值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随访12.2个月(10~16个月),关节面抬高值与术后HSS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的改变与股胫角的改变呈显著相关性,术中胫骨侧截骨是同时关系这两者的关键因素,关节线的改变与术后短期临床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单髁关节的假体设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手术方式选择及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红航 杨文龙 +1 位作者 王丹 袁永健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3期196-197,共2页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