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出血患者皮质下缺血性病变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为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14-1416,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皮质下缺血性病变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24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不同分为:认知正常组,60例,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64例,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比较两组病灶直径、不同区域病灶...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皮质下缺血性病变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24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不同分为:认知正常组,60例,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64例,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比较两组病灶直径、不同区域病灶数量、白质病变程度及NIHSS量表评分、改良Bathel指数评分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认知损害组额区与基底核区的病灶数目、病灶直径、白质病变程度及NIHSS评分较高(P<0.05),认知损害组改良Bathel指数评分较低(P<0.05),而颞区、顶枕区和幕下区的病灶数目无差异(P>0.05)。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白质病变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有正相关性(OR=4.705,P=0.009)。结论:脑出血患者白质缺血性病变程度能有效评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痴呆 血管性 皮质下缺血性病变 危险因素 相关性
下载PDF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周为军 《中南药学》 CAS 2008年第4期498-500,共3页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脑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8 mg,均加入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脑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8 mg,均加入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连用14 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71.4%(P<0.01);2组治疗14 d后ND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28 d后有显著改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尤为显著(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哌齐特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冯桂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8期48-48,50,共2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3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转化组(63例)及非出血性转化组(17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归的危...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3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转化组(63例)及非出血性转化组(17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26.7%,高血糖(OR值为2.35,95%CI7.21~12.36)和低胆固醇(OR值为2.14,95%CI3.86~5.35)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糖血脂越高、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越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谭冬平 冯桂平 李玉飞 《现代医药卫生》 2010年第9期1332-1333,共2页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布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中有高血压162...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布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个体危险因素数量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中有高血压162例(占90%)、合并血脂异常131例(占73%)、有糖尿病54例(占30%)、合并心脏病113例(占63%)、卒中病史29例(占16%)、COPD36例(占20%)。1个危险因素组18例(占10%),2个危险因素组48例(26.7%),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组114例(占63.3)。结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COPD为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为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个体危险因素数量越多,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为军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3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其在脑梗死发病后第3天与第5天血清CysC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病第3天、第5天血清...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其在脑梗死发病后第3天与第5天血清CysC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病第3天、第5天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31±0.42)mg/L及(1.53±0.49)mg/L,对照组分别为(0.74±0.19)mg/L及(0.76±0.12)mg/L,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升高,该指标可能会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危险因素 临床预后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处理方式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冯桂平 《当代医学》 2017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处理方式。方法选取接受颅内动脉瘤血管的患者27例,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将接受不同破裂出血治疗的患者定义为行开颅清除血肿组、侧脑室外引流组、腰大池外引流组。对比开颅清除...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处理方式。方法选取接受颅内动脉瘤血管的患者27例,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将接受不同破裂出血治疗的患者定义为行开颅清除血肿组、侧脑室外引流组、腰大池外引流组。对比开颅清除血肿组、侧脑室外引流组、腰大池外引流组预后情况。结果开颅清除血肿组、侧脑室外引流组、腰大池外引流组预后情况(恢复良好、轻度瘫痪、重度残疾、死亡)结果比较无差异。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使用开颅清除血肿、侧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外引流均为较好的治疗方式,大多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术中出血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文彤 冯桂平 王泽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9期1280-1286,共7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湘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57.4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湘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57.47±4.25)岁;观察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58.23±4.45)岁。两组患者常规支持治疗后,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正五聚蛋白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簇(ROS)、丙二醛(MDA)]、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将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变化情况,并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4%(57/62),高于对照组75.81%(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2,P=0.01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7.47±2.34)mg/L]、PTX3[(1.97±0.88)ng/L]、Lp-PLA2[(6.64±1.04)μg/L]、SOD[(123.38±14.62)U/mg]、ROS[(502.42±49.88)μmol/L]、MDA[(40.12±5.02)μmol/L]、NSE[(9.76±1.22)μg/L]、RI[(0.67±0.0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28±0.43)分]、步行能力评分[(1.77±0.12)分]均低于对照组[(10.12±3.32)mg/L、(2.64±1.25)ng/L、(8.52±1.22)μg/L、(147.65±16.26)U/mg、(557.39±52.34)μmol/L、(46.34±5.24)μmol/L、(13.55±2.34)μg/L、(0.78±0.12)、(9.12±0.54)分、(2.44±0.17)分],Vmean[(62.82±5.47)cm/s]、Vmax水平[(87.94±9.78)cm/s]、BDNF[(6.64±0.87)μg/L]、BI[(69.64±7.14)分]均高于对照组[(58.62±5.34)cm/s、(84.14±8.66)cm/s、(5.03±0.82)μg/L、(62.38±6.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ACI疗效更好,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改善脑内血流的流动,快速恢复缺血半暗带区血流供应,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强自理能力,并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右莰醇 氯吡格雷 炎症因子 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银杏叶制剂对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状态、生活能力改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龚俊辉 《北方药学》 2020年第8期30-31,共2页
目的:研究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银杏叶制剂对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恢复期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诊疗形式,研究组患者使用常规西... 目的:研究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银杏叶制剂对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恢复期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诊疗形式,研究组患者使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银杏叶制剂形式,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诊疗形式之后身体机能检查中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运动能力、生活能力方面的对比上,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恢复明显,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则略显降低。根据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和整合能够明显看出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银杏叶制剂对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恢复期患者具有积极性的影响,能够给予患者较为良好的康复效果,与传统的诊疗形式相比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银杏叶制剂 脑卒中 迟缓性瘫痪 恢复期 影响效果
下载PDF
脑供血不足改善药物——二维三七桂利嗪(新瑙力隆)
9
作者 周为军 《中南药学》 CAS 2008年第2期254-255,共2页
二维三七桂利嗪(新瑙力隆)胶囊由桂利嗪、三七总皂苷、维生素E、维生素B64种组分组成的中西复方方剂,工艺上采用微丸技术将其制成多色微丸。本品能有效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脑组织修复,可以快速全面... 二维三七桂利嗪(新瑙力隆)胶囊由桂利嗪、三七总皂苷、维生素E、维生素B64种组分组成的中西复方方剂,工艺上采用微丸技术将其制成多色微丸。本品能有效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脑组织修复,可以快速全面改善脑供血不足所致的各种症状。临床上治疗偏头痛、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三七桂利嗪 脑供血不足 临床应用 偏头痛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0
作者 钟武英 周为军 +2 位作者 冯桂平 左建强 黎前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4期641-642,共2页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TM)水平,以探讨PTM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TM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PTM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PTM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TM)水平,以探讨PTM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TM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PTM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PTM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血液 急性病 血栓调节蛋白/血液
下载PDF
高热患者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探讨
11
作者 李复员 陈淑英 +5 位作者 周余辉 彭辉 田金莲 曾瑜 喻爱吾 何恒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22期3531-3533,3536,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种类降温药物采用不同方式予高热患者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 间点.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5个内科科室和5个外科科室采用药物降温的成人高热患者506例,测量基础体温(T0)及给药后30 min(T1)、60m...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种类降温药物采用不同方式予高热患者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 间点.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5个内科科室和5个外科科室采用药物降温的成人高热患者506例,测量基础体温(T0)及给药后30 min(T1)、60min (T2)、90 min(T3)、120 min(T4)的体温,分别计算高热病人T0~T1、T1~T2、T2~T3、T3~T4的降温速率,平均降温幅度最大的时间段末为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结果 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赖氨匹林注射液降温的高热病人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给药后60 min,口服布洛芬、萘普生、对乙酰氨基酚降温的高热病人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给药后90 min.结论 成人高热患者采取药物降温治疗后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均大于30min;应根据药物种类、给药途径、高热患者的年龄进行研究,得到最佳复测体温时间点,为临床提供有效诊疗信息,节省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 药物降温 复测体温 最佳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