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MT1通过SOCS1影响高糖诱导足细胞凋亡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
1
作者 黄存军 刘韵 +5 位作者 欧秋娟 戴洪波 何阶德 黄朦 梁航 陈筱涛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高糖(HG)诱导足细胞凋亡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足细胞MPC-5细胞,设立Control组和HG组,采用小RNA干扰技术和脂质体转染技术沉默或过表达DNMT1、SOCS1。采用qRT-PCR...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高糖(HG)诱导足细胞凋亡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足细胞MPC-5细胞,设立Control组和HG组,采用小RNA干扰技术和脂质体转染技术沉默或过表达DNMT1、SOCS1。采用qRT-PCR法检测DNMT1、SOCS1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DNMT1、SOCS1蛋白及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HG升高了MPC-5细胞凋亡率、炎症因子水平、DNMT1 mRNA表达以及DNMT1、p-JAK2、p-STAT3蛋白表达,降低了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P<0.05)。沉默DNMT1表达和过表达SOCS1均降低了MPC-5细胞凋亡率、炎症因子水平及p-JAK2、p-STAT3蛋白表达(P<0.05)。沉默DNMT1表达升高了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P<0.05)。沉默SOCS1表达可逆转沉默DNMT1表达对MPC-5细胞凋亡、炎症以及p-JAK2、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论沉默DNMT1表达能够减轻HG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SOCS1表达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MT1 SOCS1 足细胞 高糖 凋亡
下载PDF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阶德 黄朦 +2 位作者 黄存军 刘红玉 梁航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紊乱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于该院进行规律腹膜透析的85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分为腹膜炎组(40例)和非腹膜炎组(45例)。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分布差异,以及肠道菌群紊乱...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紊乱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于该院进行规律腹膜透析的85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分为腹膜炎组(40例)和非腹膜炎组(45例)。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分布差异,以及肠道菌群紊乱与腹膜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腹膜炎组患者肠道Eubacterium菌、罗氏菌、Absiella菌、毛螺菌丰度高于非腹膜炎组,阿克曼氏菌、肠球菌、萨特氏菌、普雷沃氏菌丰度低于非腹膜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肠道中有害菌群丰度与腹膜炎血液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肠道中有益菌群丰度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P<0.05)。此外,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水平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P<0.05),与肠道中肠球菌、阿克曼氏菌、萨特氏菌、普雷沃氏菌丰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和粪便短链脂肪酸检测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具有一定的辅助检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肠道菌群 炎症因子 短链脂肪酸
下载PDF
血清C肽、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纤维胶凝蛋白3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阶德 梁航 +2 位作者 黄朦 邓洪浩 刘红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C肽、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135例,其中单纯T2DM患者73例(T2DM组),DN患者62例(DN组),并选取同... 目的:探讨血清C肽、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135例,其中单纯T2DM患者73例(T2DM组),DN患者62例(DN组),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肾功能及血清C肽、Beclin1、Ficolin-3水平。分析肾功能与C肽、Beclin1、Ficolin-3的关系,以及血清C肽、Beclin1、Ficolin-3对DN的预测价值。结果:DN组Scr、BUN高于T2DM组和对照组,且T2DM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DN组eGFR低于T2DM组和对照组,且T2DM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DN组血清C肽水平高于T2DM组和对照组,且T2DM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DN组血清Beclin1、Ficolin-3水平低于T2DM组和对照组,且T2DM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C肽水平与Scr、BUN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均P<0.05)。血清Beclin1、Ficolin-3水平与Scr、BUN呈负相关,与eGFR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C肽、Beclin1、Ficolin-3对DN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2型DN患者血清C肽水平升高,Beclin1、Ficolin-3水平降低,三者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肾病 血清C肽 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 纤维胶凝蛋白3 肾功能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静脉穿刺角度及方位的选择 被引量:30
4
作者 黄红玉 黄娥娥 +3 位作者 李小英 李春艳 贺棋 何咏梅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最佳进针角度和进针方位,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择神志清楚的内科住院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40°、60°从静脉上方和静脉侧方6种进针方法各进行穿刺输液1次。比较6种穿...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最佳进针角度和进针方位,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择神志清楚的内科住院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40°、60°从静脉上方和静脉侧方6种进针方法各进行穿刺输液1次。比较6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输液外渗发生情况。结果进针角度越大静脉穿刺疼痛感越轻,且从静脉上方进针疼痛程度显著轻于从静脉侧方进针(P<0.05,P<0.01);从静脉上方不同角度进针的穿刺成功率、输液外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0°角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60°角穿刺成功率最低,角度越大输液外渗发生率越高(均P<0.0167);从静脉侧方进针出现的输液外渗显著少于从静脉上方进针(P<0.01);从静脉侧方不同角度进针的穿刺成功率及输液外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程度与进针角度和进针方位有关,静脉条件较好者宜从血管上方以40°穿刺,静脉细小表浅宜从静脉上方或侧方以20°穿刺,以减轻患者疼痛,确保一次穿刺输液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穿刺 穿刺方法 进针角度 进针方位 输液外渗 疼痛
下载PDF
戊乙奎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TNF-α和NDS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雁斌 何正初 雷勇前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21期3141-3143,共3页
目的探讨戊乙奎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戊乙奎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戊乙奎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治疗前后患者的TNF-α水平和ND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显效率为88.24%(30/34),高于对照组的67.65%(2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和NDS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为(20.78±2.38)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1±2.4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DS为(15.02±3.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7±2.8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乙奎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水平和NDS,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乙奎醚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塞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
下载PDF
低剂量阿奇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气道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及疗效 被引量:26
6
作者 欧立文 卢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6-657,共2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阿奇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气道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应用前瞻、随机分组、自身前后对照方法,稳定期COPD(Ⅲ~Ⅳ级)患者52例分为常规组(基础治疗)和治疗组(基础治疗+阿奇霉素0.25 g/... 目的观察低剂量阿奇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气道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应用前瞻、随机分组、自身前后对照方法,稳定期COPD(Ⅲ~Ⅳ级)患者52例分为常规组(基础治疗)和治疗组(基础治疗+阿奇霉素0.25 g/d),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后患者气道中TNF-α浓度、肺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结果 41例受试者完成实验,其中常规组22例,治疗组19例。两组患者气道中TNF-α浓度随治疗时间延长依次降低,而6 min步行距离(6MWD)和深吸气量(IC)依次增加,以治疗组幅度较大;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6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同时点比较,6个月后TNF-α浓度和6MW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浓度与IC或6MWD均呈负相关性。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阿奇霉素可能抑制稳定期COPD患者气道中炎症促进因子(如TNF-α),降低气道炎症反应,改善肺泡过度充气,提高运动耐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疗效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白介素1β浓度的变化及洛伐他汀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吕新华 曹明艳 +1 位作者 陈雁斌 廖昆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55-57,61,共4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L-1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他汀类药物在ACS治疗中的抗炎作用。方法:75名AC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5人。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常规治疗+洛伐他汀20mg/d,C组为常规治疗+洛伐他汀40mg...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L-1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他汀类药物在ACS治疗中的抗炎作用。方法:75名AC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5人。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常规治疗+洛伐他汀20mg/d,C组为常规治疗+洛伐他汀40mg/d。均随访2周。以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n=25)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IL-1β,并分析IL-1β与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TG、LDL-C)的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清IL-1β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01),B、C组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后血清IL-1β水平明显下降(P< 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而与TG、LDL-C下降无相关性。A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炎症反应是导致ACS 发生的原因之一,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S患者IL-1β水平,且与血脂的下降不相关,说明具有独立于降脂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白细胞介素类 炎症 洛伐他汀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6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白玉 李熙芹 陈晓利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4-185,共2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三组入选者血清TNFα、IL1β、IL6的含量,CHF心功能Ⅰ、Ⅱ级组(30例),CHF心功能Ⅲ、Ⅳ级组(3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三组入选者血清TNFα、IL1β、IL6的含量,CHF心功能Ⅰ、Ⅱ级组(30例),CHF心功能Ⅲ、Ⅳ级组(30例),对照组(28例)。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心功能Ⅰ、Ⅱ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NFα与IL1β、IL6呈显著正相关(r1=0.763,r2=0.684均P<0.01)。结论TNFα、IL1β、IL6水平与CHF发生发展密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庆 周定中 +2 位作者 谢菊英 颜建辉 李涛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30期71-73,7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fMRI技术分析针刺缺血性中风患者足三里、悬钟对脑fMRI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缺血性中风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 目的探讨应用fMRI技术分析针刺缺血性中风患者足三里、悬钟对脑fMRI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缺血性中风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灸足三里、悬钟。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10、20天接受fMRI扫描.采用静息-刺激交替模式,所得数据经SPM2分析。结果治疗组激活区主要为双侧颞中回、额中回、额上回,同侧岛叶、枕上回以及对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岛盖、角回等。治疗组第20天fMRI图像上激活区的数目较第1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20天fMRI图像上激活区数目和范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悬钟能促进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康复,fMRI技术直观性证明该疗法的有效性.为祖国中医针灸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信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针灸疗法 足三里穴 悬钟穴 磁共振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白玉 李熙芹 +4 位作者 何汉江 陈晓利 李卿 匡晓琴 贺莉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7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技术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中C1562T基因多态性,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和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T、CT+TT基因型频率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或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562T位点CT/TT基因型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P<0.01)。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1562T等位基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因多态性 冠状动脉疾病 聚合酶链反应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颜建辉 吕新华 李纯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15期30-31,67,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5年1月~2007年5月收入院行神经内镜治疗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近完全清除者25例,大部分清除者7例;32例患者中存活26例(占81.3%),其中恢复良好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5年1月~2007年5月收入院行神经内镜治疗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近完全清除者25例,大部分清除者7例;32例患者中存活26例(占81.3%),其中恢复良好12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18.7%。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具有微创、省时、直视等优点,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神经内镜 GOS 血肿
下载PDF
黛力新治疗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承光 黄永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186-187,共2页
目的观察黛力新(Deanxit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片)治疗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症的疗效、不良反应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采用Hamiltion抑郁量表(HAMD)对疑似病例进行评分,凡总分≥20分及以上的病例,采用黛力新和多虑平进行对比治疗,4周为一疗程。疗... 目的观察黛力新(Deanxit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片)治疗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症的疗效、不良反应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采用Hamiltion抑郁量表(HAMD)对疑似病例进行评分,凡总分≥20分及以上的病例,采用黛力新和多虑平进行对比治疗,4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再用HAMD量表进行复评,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疗效均非常显著;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多虑平则明显大于黛力新(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症疗效高、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抑郁症 黛力新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微信群在临床护理人性化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观察 被引量:25
13
作者 罗春燕 贾长宽 黄芳菲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5年第1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微信群在临床护理人性化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建立科室护士群等多个工作群,保证科室护理人员之间及时有效沟通。结果微信群可帮助护理人员之间及时有效沟通和提醒,减少医护人员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到科室开会、学习的... 目的探讨微信群在临床护理人性化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建立科室护士群等多个工作群,保证科室护理人员之间及时有效沟通。结果微信群可帮助护理人员之间及时有效沟通和提醒,减少医护人员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到科室开会、学习的时数,为她们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心身调整,减少工作压力,增强应对繁杂工作的能力,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提高护士及患者满意度。结论微信群在临床护理人性化管理工作中应用后,缩短了护护、护患之间沟通距离,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将优质护理真正落到了实处,形成了护患双赢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护理管理 人性化 沟通 护士满意 护理质量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的干预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勇 谭智艳 +1 位作者 胡大军 廖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年第13期43-44,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改变,并评价丹红注射液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4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治疗组(21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两组病例在冠脉介入术前和术...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改变,并评价丹红注射液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4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治疗组(21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两组病例在冠脉介入术前和术后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丹红治疗组介入治疗术后即静脉滴注注射液14 d后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和两组间比较。结果ACS患者血小板强化指标CD62P、CD63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丹红注射液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丹红注射液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上可用于冠脉介入术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血小板活化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邱喜云 欧阳驰 +1 位作者 胡久叶 贺立新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18期27-28,共2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和酒精性肝硬化(ALC组)患者血浆维生素D水平。方法 58例PBC患者,147例ALC患者测定血浆维生素D水平。34例PBC患者,89例ALC患者用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病严重性评估。结果 ALC组与PBC组血浆维生素D<...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和酒精性肝硬化(ALC组)患者血浆维生素D水平。方法 58例PBC患者,147例ALC患者测定血浆维生素D水平。34例PBC患者,89例ALC患者用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病严重性评估。结果 ALC组与PBC组血浆维生素D<50nmol/L(85%vs.57%,P<0.001),<25nmol/L(55%vs.1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维生素D降低与Child-Pugh分级得分增加相关。结论肝硬化维生素D降低加重肝病严重性,ALC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PB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维生素D 缺乏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内皮素1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何正初 华力明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ET-1)浓度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的脑保护机制。方法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评价两组...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ET-1)浓度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的脑保护机制。方法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无脑梗死的正常老年人的血清中TNF-α和ET-1浓度。结果B组临床疗效优于A组(P<0.05)。治疗前A组和B组血清中的TNF-α和ET-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TNF-α(27.6±8.7)pg/L和(28.9±9.3)pg/L vs(13.6±5.6)pg/L,ET-1(25.1±6.7)pg/L和(25.6±7.3)pg/L vs(11.2±4.2)pg/L(均P<0.01);而A、B两组血清中TNF-α和ET-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和B组血清中TNF-α和ET-1浓度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分别为TNF-α(21.9±9.4)pg/L和(16.7±10.2)pg/L vs(13.3±5.9)pg/L,A组仍高于B组和C组(均P<0.01);ET-1(19.8±8.3)pg/L、(14.3±8.9)pg/L vs(10.8±4.6)pg/L;A组仍高于B组和C组(P<0.05或<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2.6±7.8)分vs(33.4±8.9)分(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27.9±8.6)分vs(22.6±9.7)分(P<0.05或<0.01);治疗后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A组(P<0.05)。A组与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血清中TNF-α和ET-1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均呈正相关关系(r=0.617和0.593,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可能通过下调炎症促进因子(如TNF-α),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ET-1,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组织细胞,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肿瘤坏死因子Α 内皮缩血管肽1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抢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疗效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存军 李孝生 +4 位作者 谢艳 王益芳 黄文英 刘址忠 陈家玉 《当代医学》 2010年第36期2-4,共3页
目的评价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CBPT)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3例各种病因下造成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模式,每例平均治疗(3.0... 目的评价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CBPT)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3例各种病因下造成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模式,每例平均治疗(3.0±2.1)d,监测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项目,对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33例MODS患者CBPT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或<0.05)。33例患者抢救成功21例。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纠正氮质血症和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是治疗MODS合并少尿无尿者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多脏器功能衰竭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雁斌 邓珊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7期821-824,共4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lα)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lα)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疗程均为10 d。治疗前,治疗后3 d、10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检测血清HIF-lα水平。结果:治疗后3 d、10d,治疗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10 d两组血清HIF-l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IF-lα水平与NIHSS减少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通过上调血清HIF-lα表达水平保护、治疗缺血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脑梗死 缺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超成 谭湘明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1期1752-1753,共2页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56例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在予以营养神经及激素治疗3个月后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组。记录患者的7个参数:性别、年龄、前期感染、临床分型、肌电图表现、急性期是否使用甲强龙冲击...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56例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在予以营养神经及激素治疗3个月后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组。记录患者的7个参数:性别、年龄、前期感染、临床分型、肌电图表现、急性期是否使用甲强龙冲击治疗、早期是否辅以康复治疗。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显著相关的变量,后用多变量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的最佳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格林-巴利综合征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变量包括前期感染、临床分型、肌电图表现、急性期是否使用甲强龙冲击治疗。结论本研究显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预后与前期感染、临床分型、肌电图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预后因素 研究
下载PDF
检测血浆、胃液cAMP及cGMP对鉴别良恶性胃病的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显勇 胡久叶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胃液中环磷酸腺苷(cAM P)、环磷酸鸟苷(cGM P)及cAM P/cGM P(CA/CG)比值的测定对鉴别良恶性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3例因胃肠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配合活检确诊,分为慢性胃炎组48例,溃疡病组24例,胃癌组31例。用放免法分... 目的探讨血浆、胃液中环磷酸腺苷(cAM P)、环磷酸鸟苷(cGM P)及cAM P/cGM P(CA/CG)比值的测定对鉴别良恶性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3例因胃肠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配合活检确诊,分为慢性胃炎组48例,溃疡病组24例,胃癌组31例。用放免法分别测定血浆、胃液cAM P、cGM P和CA/CG比值。结果31例胃癌患者血浆及胃液其cAM P,cGM P,CA/CG分别为19.12±2.55 pm o l/m l,6.88±1.75 pm o l/m l,3.76±2.12和2.66±0.56 pm o l/L,1.13±0.52pm o l/m l,3.01±1.91,其中cGM P,CA/CG指标胃癌组与慢性胃炎组及溃疡病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而cAM P与各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体液cGM P及CA/CG对辅助鉴别良恶性胃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P CGMP 血浆 胃液 慢性胃炎 胃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