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灾后重建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基于四川理县社会重建的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廖鸿冰 《社会工作》 2009年第20期9-12,共4页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重建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发展,集中展示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建设的渴望和良好预见。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结合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理县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社区重建为...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重建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发展,集中展示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建设的渴望和良好预见。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结合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理县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社区重建为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理念,以灾区伤亡家庭、党政干部、青少年、残疾人等四种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会重建的路径和模式,以期对于灾区目前的社会重建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本土化 灾后重建 社会重建
下载PDF
“情暖福利院”志愿服务的社工元素
2
作者 陈敏菲 刘惠意 王志丽 《社会工作》 2010年第19期42-44,共3页
四川理县老年人福利院2010年7月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地处理县县城老街,入住福利院的老人大部分是县城单位及附近村寨的居民,大多是“五保户”,还有些是在地震中受伤致残的,以及先天性残疾、脑瘫等病患。现有六十多名老人和十余名... 四川理县老年人福利院2010年7月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地处理县县城老街,入住福利院的老人大部分是县城单位及附近村寨的居民,大多是“五保户”,还有些是在地震中受伤致残的,以及先天性残疾、脑瘫等病患。现有六十多名老人和十余名护理人员。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长期独居的老人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日常生活也略显单调,情感需要难满足。所以,要让福利院的老人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院 志愿服务 元素 社工 2010年 对外开放 护理人员 集体生活
下载PDF
一个地震伤亡家庭中的父与子
3
作者 廖鸿冰 朱帅 《中国社会工作》 2010年第22期44-46,共3页
在5·12大地震中,很多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在地震中的伤亡,导致原先的家庭结构出现缺失,家庭关系遭到破坏,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功效。如何帮助这些家庭改善家庭关系,重建良性互动,修复家庭功能,是灾变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时面临的... 在5·12大地震中,很多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在地震中的伤亡,导致原先的家庭结构出现缺失,家庭关系遭到破坏,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功效。如何帮助这些家庭改善家庭关系,重建良性互动,修复家庭功能,是灾变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下是我们在四川理县的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成员 大地震 伤亡 父与子 家庭关系 家庭功能 服务过程 社会工作者
原文传递
灾后一线社工的尴尬
4
作者 王松 《中国社会工作》 2010年第24期50-50,51,共2页
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是一支活跃在四川理县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我作为服务队的成员之一,主要从事农村一线社区服务。回首一年多来的灾后工作,充满了成功与喜悦、失落与辛酸,尤其是社工面临的尴尬境遇——当地干群及服务对象对... 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是一支活跃在四川理县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我作为服务队的成员之一,主要从事农村一线社区服务。回首一年多来的灾后工作,充满了成功与喜悦、失落与辛酸,尤其是社工面临的尴尬境遇——当地干群及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认知偏差与专业质疑,让这种无助感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工 尴尬 灾后 专业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服务 服务组织 社区服务 认知偏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