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细胞学相关参数评估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周济 文浩 刘平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8期1167-116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学参数对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60例MM患者根据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ALC)分为ALC≥1.3×10^(9)/L组和ALC<1.3×10^(9)/L组,分析ALC与MM预后的关系。结果MM患者的外周血ALC与Hb存在相关性(P<...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学参数对多发性骨髓瘤(MM)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60例MM患者根据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ALC)分为ALC≥1.3×10^(9)/L组和ALC<1.3×10^(9)/L组,分析ALC与MM预后的关系。结果MM患者的外周血ALC与Hb存在相关性(P<0.05)。ALC≥1.3×10^(9)/L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ALC<1.3×10^(9)/L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ALC、年龄、LDH为MM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ALC与MM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ALC值越低预后死亡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细胞学参数 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
下载PDF
不同血液透析方式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性状态比较 被引量:33
2
作者 刘妍 成建钊 郭自炎 《疑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251-1253,共3页
目的比较常规血液透析(HD)、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以及血液灌流(HP)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性状态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6月一2013年8月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HD、HFHD和HP 3种不同血液透析... 目的比较常规血液透析(HD)、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以及血液灌流(HP)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性状态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6月一2013年8月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HD、HFHD和HP 3种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患者治疗前、首次治疗后以及治疗3个月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HP组患者的CRP、AGEs、IL-6、TNF-α水平以及HFHD组患者的AGEs、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3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CRP、AGEs水平、首次治疗后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HFHD组优于HD组,且HP组优于HFHD组(P<0.05)。结论血液灌流可通过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中CRP、AGEs、IL-6、TNF-α水平起到改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微炎性状态的作用,相比常规血液透析和高通量血液透析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临床优选血液灌流进行血液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慢性 常规血液透析 高通量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微炎性状态
下载PDF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6
3
作者 刘妍 成建钊 郭自炎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第2期225-226,共2页
目的:分析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尿毒症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残余肾功能(RRF)的影响。方法:将88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3例进行常规HD治疗,B组45例进行HP联合HD治疗,观察两组血液毒性物质清除情况及RRF变化。结果:两组尿... 目的:分析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尿毒症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残余肾功能(RRF)的影响。方法:将88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3例进行常规HD治疗,B组45例进行HP联合HD治疗,观察两组血液毒性物质清除情况及RRF变化。结果:两组尿素氮(BUN)、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钙离子(Ca2+)、磷(P3+)、甲状旁腺激素(PHT)水平低于A组(P<0.05);B组RRF下降值小于A组(P<0.01)。结论:HP联合HD治疗尿毒症,不仅可清除BUN、Scr等小分子物质,同时可有效清除Ca2+、PHT等大分子物质,改善残余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残余肾功能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郭自炎 成建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1034-1035,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高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92例合并高血压MHD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47例,对照组45例。干预组采取认知、心理、饮食、容量管理、药物及透析方案干预...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高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92例合并高血压MHD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47例,对照组45例。干预组采取认知、心理、饮食、容量管理、药物及透析方案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压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干预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MHD患者的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副作用 高血压/病因学 肾透析/护理 高血压/护理 干预性研究
下载PDF
合作伙伴关系护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郭自炎 成建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829-831,共3页
【目的】探讨合作伙伴关系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HD)患者健康管理的影响。【方法】本院血液透析中心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和发放健康手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制定计划进行... 【目的】探讨合作伙伴关系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HD)患者健康管理的影响。【方法】本院血液透析中心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和发放健康手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制定计划进行合作伙伴关系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相关指标变化及自我管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均数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血钙、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IPTH)均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压、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自我管理能力(内瘘的自我护理、体质量血压自我监测、自我保健)较对照纽明显提升,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O.05)。【结论】合作伙伴关系护理模式能提高H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护理 护理工作 干预性研究
下载PDF
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恶性血液病中DNMT3A基因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罗自勉 娄典 +7 位作者 周新伏 尹亚飞 胡十齐 雷晓宇 周丹 刘利华 谭振清 朱凯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9期3131-3134,共4页
目的:了解DNMT3A基因突变在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6例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DNMT3A基因突变热点R882位点设计引物,采用聚... 目的:了解DNMT3A基因突变在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6例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DNMT3A基因突变热点R882位点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DNMT3A基因23号外显子整个编码区基因片段,再将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分析DNMT3A基因突变在本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在5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及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各检出1例伴DNMT3A基因突变,在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5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5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中均未检测到DNMT3A基因突变。结论: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血液肿瘤患者中DNMT3A基因突变少见,伴DNMT3A基因突变的1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联合去甲基化药物的化疗方案使伴该基因突变的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一度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但短期内转为急性白血病并发严重感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MT3A基因 恶性血液病 基因突变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循环miRNA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丹 罗自勉 周新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20期3326-3330,共5页
循环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可作为许多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恶性血液疾病中miRNA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并且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对循环miRNA的来源、功能及循环miRN... 循环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可作为许多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恶性血液疾病中miRNA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并且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对循环miRNA的来源、功能及循环miRNA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miRNA 恶性血液病 标志物
下载PDF
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旷文勇 周新伏 +4 位作者 张广森 刘利华 陈绍芳 李睿娟 肖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33-638,共6页
本研究旨在检查4种不同培养液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分离、培养人BM-MSC的方法,为BM-MSC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采用Ficoll P... 本研究旨在检查4种不同培养液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分离、培养人BM-MSC的方法,为BM-MSC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采用Ficoll Paque细胞分离液从16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BM-MSC,分别用含10%脐带血血清、胎牛血清、成人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和MesenCult培养液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以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BM-MSC定向分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及免疫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种培养液都能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BM-MSC,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相似,但均优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比FCS组和AB型血清组高(p(0.05),而CD31阳性率低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p(0.05),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诱导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阳性率高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p(0.05)。结论:4种不同培养液能够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出BM-MSC,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比FCS组和AB型血清组高,含有脐带血血清的培养体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血血清 细胞培养 定向分化
下载PDF
脐带血清体外培养临床应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新伏 旷文勇 +6 位作者 罗自勉 张广森 符桑 刘利华 唐铁钢 李佳元 陈绍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观察脐带血清等4种不同培养体系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适合临床移植需要的人BM-MSCs培养方法。方法:从20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BM-MSCs,分别用含10%脐带血清、胎牛血清(FCS)、成人血清的DMEM/F1... 目的:观察脐带血清等4种不同培养体系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适合临床移植需要的人BM-MSCs培养方法。方法:从20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BM-MSCs,分别用含10%脐带血清、胎牛血清(FCS)、成人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MesenCult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BM-MSCs定向分化。结果:采用4种培养体系都能从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BM-MSCs,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相似,而优于FCS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比FCS和AB型血清组高(均P<0.05),而CD31阳性率低于FCS和AB型血清组(P<0.05),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诱导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阳性率高于FCS和AB型血清组(P<0.05)。结论:脐带血清与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相似,优于FCS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清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血清 细胞培养 定向分化
下载PDF
不同体积分数脐血血清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晓宇 周新伏 +2 位作者 罗自勉 刘利华 刘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1期7617-7620,共4页
背景:制备脐血血清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但尚无不同体积分数脐血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的报道。目的:观察比较不同体积分数的脐血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 背景:制备脐血血清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但尚无不同体积分数脐血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的报道。目的:观察比较不同体积分数的脐血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20例人骨髓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分别用体积分数为5%,7.5%,10%,15%,20%的脐血血清+DMEM/F12培养基,行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MTT法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脐血血清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在体积分数5%,7.5%,10%的脐血血清+DMEM/F12培养基组,细胞增殖能力较佳,明显优于体积分数15%,20%的脐血血清+DMEM/F12培养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较低体积分数脐血血清培养体系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状态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血清 间充质干细胞 培养基 细胞培养 增殖 干细胞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DNMT3A基因突变的情况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自勉 尹亚飞 +5 位作者 娄典 周新伏 胡十齐 雷晓宇 周丹 张广森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16期2929-2931,共3页
目的:了解DNMT3A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湘雅二医院和湘潭市中心医院住院的85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DNMT3A基因突变热点R... 目的:了解DNMT3A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湘雅二医院和湘潭市中心医院住院的85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DNMT3A基因突变热点R882位点设计合成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扩增DNMT3A基因23号外显子整个编码区基因片段,再将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分析DNMT3A基因突变在本组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85例MDS患者中检测到5例DNMT3A基因突变,突变阳性率5.9%,其中R882H和R882C基因突变各2例,R882P基因突变1例,未见R882S基因突变。常规化疗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后,1例患者一度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复杂染色体核型恢复正常,但是1月后转为急性白血病并发严重感染死亡,1例治疗后稳定,2例治疗后疾病进展,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MDS中DNMT3A基因突变率低,其突变多预示预后较差,并可能更快地向急性髓性白血病转化,选择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可能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MT3A基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地西他滨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湖南省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现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菲阳 成倩 +14 位作者 宋奎 禹环 李君君 张辉 胡国瑜 周明 王俊 丁忠奇 罗自勉 彭婷 丁亮 赵俩 刘竞 贺艳娟 彭宏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7-504,共8页
目的:国内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大数据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湖南省多中心1年期间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湖南省MM患者真实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加强对MM规范... 目的:国内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大数据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湖南省多中心1年期间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湖南省MM患者真实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加强对MM规范化诊疗流程和诊疗方案的认识。方法:收集湖南省12家大型综合性医院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共529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治疗方案、疗程和不良反应等。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安全性。结果:529例NDMM患者确诊年龄33~90(中位数64)岁,男女比为1.38?1;临床特征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骨痛(77.7%)、贫血(66.8%)、肾功能不全(40.6%)、高钙血症(15.1%)。分型:IgG型46.5%,IgA型24.6%,IgD型2.6%,IgM型0.8%,轻链型15.7%,双克隆型3.0%,不分泌0.6%,缺失6.2%。DS(Durie-Salmon)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4.5%、10.6%、77.3%,缺失40例(7.6%);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Ⅰ期、Ⅱ、Ⅲ期分别为10.4%、24.4%、47.6%,缺失93例(17.6%);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evised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R-ISS)分期Ⅰ期、Ⅱ、Ⅲ期分别为5.5%、27.0%、23.1%,缺失235例(44.4%),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单中心98例NDMM患者中DS分期缺失2.0%,ISS分期缺失12.3%,R-ISS分期缺失12.3%。治疗情况:529例患者中475例接受治疗,接受治疗率为89.8%;67.4%的患者能规范完成4个疗程诱导阶段的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其中90.3%的患者接受1次以上以蛋白酶体抑制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67.2%接受1次以上以免疫调节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59.8%的患者接受1次以上含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化疗方案。疗效:4个疗程组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及高质量缓解率(high quality response rate,HQR)均优于2个疗程组(ORR为85%vs 65%,P=0.006;HQR为68.3%vs 24.0%,P<0.001),规范化治疗组HQR优于非规范化治疗组(65.1%vs 48.2%,P=0.035)。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血液学毒性17.5%、外周神经病变24.8%、胃肠道不良反应23.8%、肺部感染25.9%、带状疱疹4.6%、静脉血栓1.7%。结论:2019年期间湖南省NDMM的漏诊率较高,中位确诊年龄较大;诊断精准度不高,特别是在分期及危险分层上各医疗中心差异较大,将近一半的NDMM患者诊断时没有作出R-ISS分期;细胞遗传学数据缺失,需在后续研究中跟进。NDMM患者就诊时骨痛、贫血症状占比较高;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或免疫调节剂化疗方案使用率较高,但各医疗中心差距明显,规范化治疗尚待加强;化疗期间的安全性总体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中心研究 真实世界研究
下载PDF
白血病合并肛周感染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玉霞 李建平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08年第11期43-44,共2页
总结了21例白血病合并肛周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卫生宣教、饮食护理、肛周护理、保持大便通畅的护理,病情的观察、疼痛的护理。认为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白血病 肛周感染 护理
下载PDF
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谭振清 罗自勉 周新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8期1682-1685,共4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地西他滨20mg/m2.d,静脉滴注,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连续5天,至少连续2疗程,观察MDS患者病程的改变、生存质量和血液学指标等。依... 目的:观察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地西他滨20mg/m2.d,静脉滴注,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连续5天,至少连续2疗程,观察MDS患者病程的改变、生存质量和血液学指标等。依据NCICTCAE标准判断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例CR、1例PR、2例获得血液学改善,输血频次减少;上述4例治疗有反应的MDS患者均在随访中,目前尚未转为急性白血病;5例患者疾病进展,2周期治疗后,输血频次无明显减少,复查骨髓细胞学呈低增生性,且原始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其中有2例MDS-RAEB 2 IPSS评分为高危患者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短期内转化为急性髓性白血病。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与其他强烈化疗方案相比,安全性强,化疗相关死亡率低,不良反应易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疗效
下载PDF
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尹姣 王波兰 《中华护理教育》 2014年第7期529-531,共3页
目的探索体验式教学法运用于岗前培训的意义。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8名参加岗前培训的新护士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访谈后用NVivo 7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析出3个主题,分别是:体验式教学法现运用于各类护理... 目的探索体验式教学法运用于岗前培训的意义。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8名参加岗前培训的新护士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访谈后用NVivo 7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析出3个主题,分别是:体验式教学法现运用于各类护理教学课程并能达到教学目的;岗前培训中新护士的体验感受包括,患者需要得到身心的关怀,临床护理需要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创新;体验式教学能引导新护士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论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岗前培训能培养新护士"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引导新护士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护理创新的意识,引导新护士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职培训 体验式教学 定性研究
下载PDF
DNA甲基转移酶3A基因与肿瘤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霍中军 陈芳 罗自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0期3325-3329,共5页
DNA甲基化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基因表达、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和肿瘤发生的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被称为从头甲基转移酶,负责在胚胎发生期间建立DNA甲基化模式并在生殖细胞发育期间建立基因组印记... DNA甲基化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基因表达、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和肿瘤发生的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被称为从头甲基转移酶,负责在胚胎发生期间建立DNA甲基化模式并在生殖细胞发育期间建立基因组印记,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DNA甲基转移酶3A基因与肿瘤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MT3A 肿瘤 基因 CPG岛
下载PDF
“红细胞预灌注法”联合“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并中重度贫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自勉 周新伏 +6 位作者 尹亚飞 谭振清 刘平 金娟 朱凯波 霍中军 杨文群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6期2649-2651,共3页
目的:探索"红细胞预灌注法"联合"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并中、重度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应用"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治疗组应用红细胞2~3 U预灌注白细胞... 目的:探索"红细胞预灌注法"联合"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并中、重度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应用"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治疗组应用红细胞2~3 U预灌注白细胞管道后再连接血管运行,其余操作同对照组。结果:两组都能有效清除白细胞;治疗组"急性失血"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细胞预灌注法"联合"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能有效清除白血病细胞,并能降低"急性失血"症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预灌注法 高白细胞白血病 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miRNA-155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不同阶段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罗自勉 周丹 +7 位作者 周新伏 尹亚飞 谭振清 刘平 金娟 朱凯波 霍中军 杨文群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316-318,共3页
目的:分析血浆miRNA-155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不同阶段中的表达。方法:选取急性髓性白血病21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浆,直接扩增目的 miRNA,并反转录为cDNA,qRT-PCR方法检测血浆miRNA-155的表达。结果:急性髓性白血... 目的:分析血浆miRNA-155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不同阶段中的表达。方法:选取急性髓性白血病21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浆,直接扩增目的 miRNA,并反转录为cDNA,qRT-PCR方法检测血浆miRNA-155的表达。结果:急性髓性白血病初诊组血浆miRNA-155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组,初诊组与未缓解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缓解组与未缓解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miRNA-155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不同阶段中的表达不同,有一定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miRNA-155 急性髓性白血病 不同阶段
下载PDF
原发于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25例临床研究
19
作者 罗自勉 楼方定 周绮 《武警医学》 CAS 1999年第7期383-385,共3页
目的提高对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987年~1998年收治的3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25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生化、病理、治疗和预后分析。结果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鼻腔检查... 目的提高对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987年~1998年收治的3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25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生化、病理、治疗和预后分析。结果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鼻腔检查表现为肿物堵塞、粘膜溃疡和隆起不平,易累及上颌窦和颈部淋巴结。X线平片显示上颌窦密度增高、粘膜肥厚,CT显示鼻窦软组织密度影、粘膜肥厚和骨质破坏,大部分病例血沉、乳酸脱氢酶、血清铜/锌比值升高,确诊依靠病理活检。单纯化疗、放疗易复发,化疗联合放疗效果较好。结论重视鼻腔鼻窦病变和颈淋巴结活检,注意取材,可提高早期诊断率。X线平片和CT检查相结合,有利于诊断和临床分期。血沉、乳酸脱氢酶、血清铜/锌比值可作为预示病变进展和观察疗效的指标。治疗以CHOP方案化疗联合局部放疗为宜,APBSCT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肿瘤 鼻窦肿瘤 恶性淋巴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脑室出血患者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时脑脊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20
作者 罗自勉 周新伏 +2 位作者 宋治 徐伟 尹亚飞 《医学综述》 2011年第23期3657-3658,共2页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后脑室系统是否具有纤溶能力及应用外源性尿激酶(UK)是否有助于增强纤溶的活性。方法 34例脑室出血患者,其中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为no-UK组;另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为UK组。采用EL...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后脑室系统是否具有纤溶能力及应用外源性尿激酶(UK)是否有助于增强纤溶的活性。方法 34例脑室出血患者,其中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为no-UK组;另17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为UK组。采用ELISA法测量穿刺后0、2、4、6、12 h点脑脊液标本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no-UK组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而增加,相邻2个时间点间比较P<0.05;UK组5个时间点脑脊液D-D含量进行两两比较,与0 h点比较,2、4 h点显著升高(P<0.01),6、12 h点仍高于0 h点(P<0.05)。两组间D-D含量在2 h(P<0.01)和4 h(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2 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分组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室出血后脑脊液中D-D含量随时间增加,且可被外源性UK的应用而增强,表明在脑室出血后的脑室系统内应用UK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D-二聚体 尿激酶 脑脊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