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州话与普通话音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朱月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33-136,共4页
湛江一直是广东推普的后进区,对湛江地区的强势方言———雷州话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湛江地区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教学,推动湛江地区的推普工作,提高湛江地区师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
关键词 雷州话 普通话 规律 比较
下载PDF
论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 被引量:6
2
作者 叶木桂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0年第2期95-98,共4页
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活动的舞台。环境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美化,使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身心得到陶养,时时焕发活力。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 巴什拉 诗学 环境设计 人类生存
下载PDF
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论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易丽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0-33,共4页
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历来有褒有贬,如果把她放到中国女性人格特别是"五四"以后新知识女性人格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放到她所在的特殊家庭氛围中,放到她所处的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考察,可见她是个复杂的... 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历来有褒有贬,如果把她放到中国女性人格特别是"五四"以后新知识女性人格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放到她所在的特殊家庭氛围中,放到她所处的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考察,可见她是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形象,她的命运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同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 曾树生形象 论析
下载PDF
沉重与飞扬:从民间纪实走向精神守护——评史铁生短篇小说《老屋小记》
4
作者 马建梅 《理论与创作》 CSSCI 2010年第1期74-76,共3页
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而且是唯一获得全票的作品。关于它的价值,授奖词这样写道:“这是史铁生的‘追忆逝水年华’,几间老屋,岁月以及人和事,如生活之水涌起的几个浪头,浪起浪伏,线条却是简约、单... 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而且是唯一获得全票的作品。关于它的价值,授奖词这样写道:“这是史铁生的‘追忆逝水年华’,几间老屋,岁月以及人和事,如生活之水涌起的几个浪头,浪起浪伏,线条却是简约、单纯的。”的确如此,这部作品取材于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场景,却将触角深入到人的内心,追问人的精神力量,关注人类生存的普遍性问题。可以说,作品的核心魅力在于借助表现民间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面貌从而展开人生命途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 精神力量 史铁生 民间 普遍性问题 人类生存 精神面貌 生存困境
下载PDF
《〈寒夜〉手稿本》中的改笔摭议
5
作者 易丽华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6-10,63,共6页
《〈寒夜〉手稿本》显示巴金对小说《寒夜》原文的诸多修改,它正是鲁迅所说的那种既能说明"应该怎样写"又能展示"不应该那么写"的很好教材。将《〈寒夜〉手稿本》中的改笔诸如关于记人、关于叙事、关于写景等等,与... 《〈寒夜〉手稿本》显示巴金对小说《寒夜》原文的诸多修改,它正是鲁迅所说的那种既能说明"应该怎样写"又能展示"不应该那么写"的很好教材。将《〈寒夜〉手稿本》中的改笔诸如关于记人、关于叙事、关于写景等等,与修改前的原文对照分析,在小说如何提高艺术表现力、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等方面,都能给人们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手稿本》 改笔 写作 启迪
下载PDF
文化观念差异与女性命运——论繁漪、林道静
6
作者 赖志明 《韶关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0-44,共5页
林道静和繁漪是中西文化融合与冲突的产儿,不同的文化传承导致她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观念,也造就了她们悲喜剧的命运。比较她们的命运际遇,进而阐释文化运动对人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是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先进性、同向性和互补性的结果。
关键词 文化观念 女性命运 繁漪 林道静
下载PDF
论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
7
作者 易丽华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7期82-83,共2页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明丽和新鲜"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散文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
8
作者 易丽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2年第8期31-32,共2页
《寒夜》描写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汪母与其儿子汪文宣、儿媳曾树生、孙子小宣,一家三代,贫病交加并由此而生发诸多矛盾以致家破人亡的悲剧,控诉了“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比喻运用得好显然是其中之一。... 《寒夜》描写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汪母与其儿子汪文宣、儿媳曾树生、孙子小宣,一家三代,贫病交加并由此而生发诸多矛盾以致家破人亡的悲剧,控诉了“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比喻运用得好显然是其中之一。《寒夜》的大量比喻,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所要刻画的人,所要表现的情,所要记叙的事,所要描写的境,都更形象、更生动、更逼真、更传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 比喻 艺术效果
下载PDF
从《<寒夜>手稿珍藏本》中的“修改”学习用词的艺术
9
作者 易丽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6-48,共3页
《<寒夜>手稿珍藏本》根据《寒夜》发表时的手稿影印而成,保留了巴金创作中的许多修改,或增,或删,或增而复删,或删而复留,丰富多彩,正是鲁迅所说的那种既能说明"应该怎样写"又能展示"不应该那么写"的很好教... 《<寒夜>手稿珍藏本》根据《寒夜》发表时的手稿影印而成,保留了巴金创作中的许多修改,或增,或删,或增而复删,或删而复留,丰富多彩,正是鲁迅所说的那种既能说明"应该怎样写"又能展示"不应该那么写"的很好教材。《手稿本》的修改表明,《寒夜》之所以成为优秀长篇,得力于巴金对词语的精心选择与反复锤炼,这无疑可作为后人学习语言艺术的一个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手稿珍藏本》 修改 用词艺术
下载PDF
《憩园》的接受研究
10
作者 易丽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3-47,共5页
巴金《憩园》自问世以来,它的接受可以分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建国后至新时期前、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可以说,对《憩园》的评论几经起伏和波折。对《憩园》的分歧和争议主要表现在主题、人物和线索三方面,新时期以来,视野的开阔、研究... 巴金《憩园》自问世以来,它的接受可以分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建国后至新时期前、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可以说,对《憩园》的评论几经起伏和波折。对《憩园》的分歧和争议主要表现在主题、人物和线索三方面,新时期以来,视野的开阔、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及思维模式的变革丰富了《憩园》的接受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园》 接受 研究
下载PDF
桂南粤西的“海佬话”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冬梅 《钦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2-65,共4页
"海佬话"(又称"海话")常见于桂南粤西的沿海乡镇,其内部有比较一致的语音词汇特征。"海佬话"与粤语钦廉片的代表方言"廉州话"有明显的相似性,二者之间的历史关系值得注意。
关键词 海佬话 廉州话 钦廉粤语 土白话
下载PDF
屠格涅夫《春潮》、《罗亭》对女性的观照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明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2-24,共3页
屠格涅夫在《春潮》、《罗亭》中对女性观照时,运用其独特的技法,写出自己理想的女主人公,挖掘女性的抗争与思想上寻觅解放的轨迹。他对女性的观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歌颂与赞扬,而是深层次地追问与探求。他在叙述时运用障蔽性话语,以实... 屠格涅夫在《春潮》、《罗亭》中对女性观照时,运用其独特的技法,写出自己理想的女主人公,挖掘女性的抗争与思想上寻觅解放的轨迹。他对女性的观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歌颂与赞扬,而是深层次地追问与探求。他在叙述时运用障蔽性话语,以实现自己对女性及其命运的观照,思考女权问题,以暴露女性在自我解放过程中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爱情 解放与自由 菲勒斯主义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红岩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0年第1期69-70,共2页
审美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是体现在个人审美活动中的一种主观的爱好。审美情趣基本上属于人的情感范畴,不仅带有个人特点,而且带有非理性因素。但它从根本上还是要受社会... 审美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是体现在个人审美活动中的一种主观的爱好。审美情趣基本上属于人的情感范畴,不仅带有个人特点,而且带有非理性因素。但它从根本上还是要受社会、理性的东西制约的。审美情趣必须通过审美实践,在审美教育中得到熏陶并健康发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 学生 培养 审美活动 个人特点 理性因素 审美主体
下载PDF
三子赋道——论《逍遥游》兼议陈鼓应之《道家的人文精神》
14
作者 陈燕 叶木桂 《百色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6-79,共4页
逍遥者,休也,无何有也,不执一切是非,直至无语。其亦学,学会休却,学会损去,直至休无所休,损无所损,由"有所待"而"恶乎待",心自回归无为本初,于是,绝学无忧。所谓的得意忘形,所谓的为为不为,学为不学。其亦积,为休... 逍遥者,休也,无何有也,不执一切是非,直至无语。其亦学,学会休却,学会损去,直至休无所休,损无所损,由"有所待"而"恶乎待",心自回归无为本初,于是,绝学无忧。所谓的得意忘形,所谓的为为不为,学为不学。其亦积,为休却损去之积,为心灵的宽大再宽大乃至无限宽大之积。可见,真道非由空中楼阁,说有而有。"求道有可必",必如鱼而鲲而鹏,必如宋荣子之不曾入流至列子之入流但不全了了,再至庄子之为道了了而逍遥游,其学其积何其艰巨而高邈。而更实际地说,求道者,求捐势削迹,再求寥已吾志,直至求无所求。以此无蓬而广漠之心,兼怀万物,和天下,为逍遥游。因而,道之学、道之积,迥于俗之学、俗之积。而陈鼓应先生的主要问题是以俗之智去解读脱俗之智,"小知不及大知",于是,并不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绝学无忧 陈鼓应
下载PDF
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比较研究
15
作者 王红岩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5-30,共6页
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既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展现形式,又制约着课程标准内容的展现程度,同时还是课程理论选择、运用、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此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从共性元素、独创性元素、所属的结构类... 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既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展现形式,又制约着课程标准内容的展现程度,同时还是课程理论选择、运用、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此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从共性元素、独创性元素、所属的结构类型及其整体性与阶段性四个方面比较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分析异同,从中发现对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规律四地是有共识的,但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标准在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关联性方面仍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四地 语文 课程标准 框架结构 比较
下载PDF
近代外国题材剧“中国化”意译的新尝试——吴宓《沧桑艳传奇》论析
16
作者 黎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8期76-78,共3页
《沧桑艳传奇》是吴宓青年时代的作品,根据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叙事长诗Evangeline写成。吴宓在翻译原诗的基础上对这一外国题材作品进行了大胆的“中国化”意译改编的尝试,开创了近代传奇创作的新题材和新方法,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独特... 《沧桑艳传奇》是吴宓青年时代的作品,根据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叙事长诗Evangeline写成。吴宓在翻译原诗的基础上对这一外国题材作品进行了大胆的“中国化”意译改编的尝试,开创了近代传奇创作的新题材和新方法,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沧桑艳传奇》 近代传奇 外国题材剧 “中国化”意译
下载PDF
从《默觚》探窥魏源的文学主张
17
作者 黎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7期65-67,共3页
魏源的《默觚》一书集中地反映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见解和主张。首先是突出地表现了传统诗论的政教意识,强调文学内容所能起到的社会教化作用;其次,魏源也“重情”,但更多的是基于加强主观“德性”的修养之上的:同时,魏源也十分重... 魏源的《默觚》一书集中地反映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见解和主张。首先是突出地表现了传统诗论的政教意识,强调文学内容所能起到的社会教化作用;其次,魏源也“重情”,但更多的是基于加强主观“德性”的修养之上的:同时,魏源也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对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默觚》 文学主张 近代
下载PDF
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问题探讨
18
作者 欧炫佑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00-103,共4页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支笔,一本书,一个板和一张嘴的完美组合。而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实时控制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导入教学过程当中。实践与研究证明: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支笔,一本书,一个板和一张嘴的完美组合。而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实时控制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导入教学过程当中。实践与研究证明: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信息纳入量,拓宽思维空间等,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多媒体的使用如果掌握不好"度",往往会出现学生对信息吸收效能降低和文本对话机会减少等问题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优点 缺点 对策
下载PDF
再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19
作者 欧炫佑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不朽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当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自此,世界文学中逐渐出现了很多"多余人"和"类多余人"。过往对多余人的研究大部分过分强调其历史背景因素,这样的...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不朽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当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自此,世界文学中逐渐出现了很多"多余人"和"类多余人"。过往对多余人的研究大部分过分强调其历史背景因素,这样的角度其实是缩小了这个形象的广泛性。试图从人性这个本质而永恒的角度去分析"多余人"形象,并把奥涅金和达吉雅娜放在一面镜子的两面进行审视,能帮助挖掘出这个形象的核心共性和真实内涵,对"多余人"形象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甫盖尼·奥涅金 多余人 达吉雅娜 人性
下载PDF
启蒙略辨·双重主题·叙述策略——我读《红高粱》 被引量:1
20
作者 易丽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119,共5页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评论界出现了一个讨论他的作品与文学思想的热潮。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仍然引人关注,但在一片赞美之中也颇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分岐很大。笔者认为:《红高梁》表现了具有启蒙意义的“张扬个性解...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评论界出现了一个讨论他的作品与文学思想的热潮。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仍然引人关注,但在一片赞美之中也颇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分岐很大。笔者认为:《红高梁》表现了具有启蒙意义的“张扬个性解放”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 叙述策略 双重主题 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梁》 文学思想 个性解放 启蒙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