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调查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1 位作者 柯文前 林存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1-408,共8页
基于福建省2015年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项logistic回归,探讨流动人口在其流动过程中在流出地住房投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较为普遍,以农村建房为主,城镇购房为辅;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行为具有... 基于福建省2015年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项logistic回归,探讨流动人口在其流动过程中在流出地住房投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较为普遍,以农村建房为主,城镇购房为辅;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时期效应和生命历程特征;个体生命历程是影响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的直接力量,流出地社区环境是外部驱动力,家庭跨地区生计特征则具有"促进"与"阻碍"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地区生计 生命历程 住房投资 流出地 流动人口
下载PDF
人口省内迁移的空间结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2
作者 柯文前 林李月 +1 位作者 朱宇 王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1,共10页
在省内迁移逐渐成为国内迁移流动主导模式的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本文以福建省为案例地,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五年间”迁移口径的省内跨县(市、区)迁移O-D流数据,综合运用迁移率指标和社区发现算法,开展了福建省内跨县(市、区)迁移的空... 在省内迁移逐渐成为国内迁移流动主导模式的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本文以福建省为案例地,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五年间”迁移口径的省内跨县(市、区)迁移O-D流数据,综合运用迁移率指标和社区发现算法,开展了福建省内跨县(市、区)迁移的空间结构研究。结论如下:(1)福建省内迁移整体进入活跃性的同时,不同迁移地域类型间存在分异。(2)迁移流勾绘的迁移网络在空间上形成了多样化的迁移组合;迁移网络进一步塑造了跨地市迁移圈的福宁南、厦漳迁移圈,以及本地市迁移圈的泉州、莆田、三明、龙岩迁移圈。(3)基于福建省的实践,凝练了跨都市区的层递迁移、跨都市区的链式迁移、都市区内的多点迁移和都市区内的向心迁移4种空间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人口迁移 省内迁移 县级单元 福建省
原文传递
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风沙沉积主量元素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靳建辉 李志忠 +3 位作者 陈秀玲 凌智永 曹相东 王少朴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84,共10页
在新疆伊犁河谷塔克尔莫乎尔沙漠腹地,选择可克达拉剖面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测定和主量元素含量分析,根据主量元素组合及其比值变化重建了研究区3.71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近4kaBP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演变大体经历5个阶段... 在新疆伊犁河谷塔克尔莫乎尔沙漠腹地,选择可克达拉剖面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测定和主量元素含量分析,根据主量元素组合及其比值变化重建了研究区3.71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近4kaBP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演变大体经历5个阶段的变化:3.71~3.06kaBP,冷湿;3.06~2.78kaBP,暖干;2.78~2.10kaBP,凉湿;2.10~0.50kaBP,冷湿;0.50kaBP以来,凉干气候为主,最近100a趋于暖干。研究区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阶段与中国东部季风区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阶段有很好的可比性,但各气候变化阶段的水热组合又具有典型的西风带气候模式特征,并与中高纬度北大西洋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全新世 主量元素 地球化学 气候变化 塔克尔莫乎尔沙漠 伊犁河谷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多阶段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变动特征——基于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林洁 柯文前 +2 位作者 林李月 朱宇 肖宝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4-833,共10页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社区发现等方法,研究流动人口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特征。结果发现:1)从区域差异看,流动人口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流出地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流入地格局的变化主要...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社区发现等方法,研究流动人口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特征。结果发现:1)从区域差异看,流动人口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流出地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流入地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在当前流动阶段,流入中部地区的比例下降而西部地区比例上升;流入特大城市的比例明显下降而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I型小城市的比例上升;流向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比例上升而流向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的比例下降。2)从行政地级市间净迁移格局看,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的净迁移格局稳定性强,净迁入地区以“块状”分布于东部沿海省份的发达地市和“点状”分布于中西部省会及部分资源型和口岸型地市,净迁出地区连片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地市与沿海省份的内陆地市。3)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以就近迁移与远程迁移交织的流迁模式为主,且由此刻画的行政地级市间迁移网络格局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密西疏”现象;但也出现在当前流动阶段迁往京津冀的迁移流规模降低,长三角取代珠三角成为流入地首选区域的特征。4)流动人口生计策略的稳定性与人口迁移流动的空间惯性,是流动人口初次和当前流动空间格局表现出相似性的主要原因,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在不同地市间的梯度转移是促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选择上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段流动 初次流动 当前流动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生计策略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人口家庭化流动模式变迁:“延续”还是“突变”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亭亭 朱宇 +1 位作者 林李月 柯文前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13-1524,共12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家庭化流动模式的变迁对于认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规律和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2年和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层多项Logit回归模型,对中国人口家庭化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家庭化流动模式的变迁对于认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规律和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2年和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层多项Logit回归模型,对中国人口家庭化流动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的平均家庭规模正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已经并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家庭化流动模式变迁呈现出延续性,表现为半家庭化流动的下降和完整家庭化流动的上升。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家庭化流动的过程也更为复杂,流动人口家庭团聚需要更多的流动批次才能实现;家庭规模越大、家庭化流动程度越完整,所需流动批次越多。③模型结果表明,家庭化流动受到流动人口特征和流入城市特征的共同影响。流动人口个体及家庭特征、流动特征等一直是影响家庭化流动的重要因素;城市特征层面,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了从不显著向正向显著的重要转变;此外,完整家庭化流动一直受到城市住房市场状况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半家庭化流动则主要受到城市等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流动 模式变迁 中国
原文传递
2010—2020年江苏省城——镇—乡人口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汤爽爽 周婧 +2 位作者 许琪琪 林李月 邓颖慧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3-1007,共15页
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地理格局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和乡之间的联系正变得愈发紧密,带来更加多元的人口分布格局。但目前仍鲜有研究同时涉及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空间分析人口分布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演变规律及机制。因此... 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地理格局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和乡之间的联系正变得愈发紧密,带来更加多元的人口分布格局。但目前仍鲜有研究同时涉及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空间分析人口分布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演变规律及机制。因此,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论文探索了2010—2020年江苏省城、镇和乡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城—镇—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江苏省仍保持着“南密北疏”的梯度格局,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在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类型空间的变化已部分跳出这一格局。②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变化在三类地域空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该比重在城区普遍增长,在镇的增幅明显地区主要集中在苏中和苏北,而在乡村有所增长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③对城—镇—乡人口构成的综合探查发现,尽管常住人口在城—镇—乡共同增长的趋势不明显,但超过半数县市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呈现城—镇—乡共同增长特征;苏中和苏北城—镇—乡流动人口综合吸引力指数的增幅甚至超过苏南。④政府公共投入和地区工业发展显著正向影响城—镇—乡流动人口综合吸引力,该影响在发达地区和工业基础优势区有更强效应,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仅在苏南有正向作用。基于人口在城—镇—乡三类地域空间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乡 人口分布 增减分化 江苏省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城乡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柯文前 肖宝玉 +2 位作者 林李月 朱宇 王焱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41-2057,共17页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流动的城乡结构出现重要转变,将对人口再分布和城镇化及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划分了省际城—城、乡—城、城—乡和乡—乡4类流动人口,在识别其主流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流动率...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流动的城乡结构出现重要转变,将对人口再分布和城镇化及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划分了省际城—城、乡—城、城—乡和乡—乡4类流动人口,在识别其主流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流动率指标和计量模型考察了10年间流动人口主流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1)省际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速的同时,乡—城流动占主导、城—城流动快速上升,这两类人口已成为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主流类型。(2)城—城净流动格局中净流入区进一步向沿海三大中心集中,辽宁、新疆和云南也维持一定的净流入率,而绝大多数省份都属净流出区的结果塑造了沿海各具特色的三大流动圈以及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内部联系的增强;乡—城净流动格局表现出沿海不同净流入区的“此消彼长”,以及新疆、辽宁净流入率上升引发其邻近省份净流出率下降的特征,该变化刻画了沿海流动圈连绵成带与变动各异的双重特性以及新疆、辽宁流动圈的发育。(3)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城和乡—城人口流动的影响都显著为正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强,当加入流动存量后其对两类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出现分异;城—城和乡—城人口流动对全国经济发展、净流入对流入地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乡流动 空间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基本公共服务对不同规模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94
8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1 位作者 柯文前 王建顺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7-752,共16页
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的东部沿海6省市数据集,将长期居住意愿、户籍迁入意愿和本地购房打算三部分指标的加和定义为城市居留意愿指标,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分为就业关联和非就业关联两种类型,运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 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的东部沿海6省市数据集,将长期居住意愿、户籍迁入意愿和本地购房打算三部分指标的加和定义为城市居留意愿指标,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分为就业关联和非就业关联两种类型,运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系统考察两类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特征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在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获得率呈现出随城市规模扩大而上升的梯度变动特征;在流动人口获得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较为有限时,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不高。从影响效应看,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获得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是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关键因素,此类影响效应因公共服务内容和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大城市流动人口获得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保障显著增进了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但上述影响效应在中小城市并不明显;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普及程度除了在个别规模城市中没有显著影响效应外,在其余规模城市中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在小城市,仅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普及程度对其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城市居留意愿 城市规模 流动人口
原文传递
流动人口居留时长意愿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亭亭 朱宇 +2 位作者 林李月 柯文前 肖宝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978-2992,共15页
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根据流动人口愿意在流入地居留时间的长短将居留意愿划分为短期居留意愿、长期居留意愿、永久居留意愿3种类型,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分层模型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不同类型居留意愿的空间分... 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根据流动人口愿意在流入地居留时间的长短将居留意愿划分为短期居留意愿、长期居留意愿、永久居留意愿3种类型,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分层模型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不同类型居留意愿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具有短期和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比例合计超过60%,表明两栖和多栖生计仍是流动人口的主导生计策略;短期和永久居留意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一高一低"分布差异,短期居留意愿在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永久居留意愿则呈完全相反的分布格局;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最高。模型结果显示,流入地特征和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共同影响着不同类型的居留意愿: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发达以及职工平均工资高的地区,流动人口短期和长期居留意愿较高,永久居留意愿较低;男性、农业户口、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均收入低、在外流动时间短、跨省流动的流动人口倾向于短期和长期居留;而女性、非农业户口、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均收入高、在省内流动、在外流动时间长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流入地永久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居留时长 居留意愿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1995-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柯文前 朱宇 +3 位作者 陈晨 Guy JAbel 林李月 林洁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1-425,共15页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1995—2015年中国地(市)间人口O-D迁移流和迁移率,结合GIS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20年间中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人口迁移由相对不活跃、局部地区参与的"低活性时代&q...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1995—2015年中国地(市)间人口O-D迁移流和迁移率,结合GIS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20年间中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人口迁移由相对不活跃、局部地区参与的"低活性时代",逐步走向相对活跃、绝大多数地区参与的"高活性时代"。(2)人口迁移地域类型的时空演化过程呈现出各活跃型地(市)不断扩散,而非活跃型地(市)大幅缩减的特点。(3)人口迁移网络以"胡焕庸线"为界,东、西两侧迁移流"东密西疏"且差异悬殊,这一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顽健性。(4)在人口省内迁移持续增强,以及跨省迁移中沿海三大城市群吸引力的"此消彼长"和西南地区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场结构表现为: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群内部分化和影响范围减弱,中部地区(除湖北省)未能演化出以省为单元的独立社区,西部地区则是西北相对稳定而西南持续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地域类型 社区 时空变化 中国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及政策应对 被引量:69
11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54-2067,共14页
人口迁移流动形式是构成人口迁移流动特征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中国进入人口城镇化中后期后,准确判断和把握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论文基于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与国际经验,考察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流动... 人口迁移流动形式是构成人口迁移流动特征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中国进入人口城镇化中后期后,准确判断和把握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论文基于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与国际经验,考察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进程和特点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已发生转变,并突出表现为人口回流现象不断增多、省际和省内人口迁移流动此消彼长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城流动显著增加,人口的城-城间流动将渐成常态化;流动人口户籍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其城乡两栖生计的重心向城镇转移;住房驱动下的流动人口就地、异地城镇化渐成趋势等。同时,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人口回流推动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不足;城—城流动向东部少数省市聚集的态势明显;以户籍城镇化主导的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面临多重障碍等问题与挑战。最后,从流动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构建、城市治理方式转变、中西部小城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流动形式 人口回流 城-城流动 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中后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