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逆穿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智涛 李延俊 孙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116-120,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逆穿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实施腔内治疗的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逆穿技术的35例患者为逆穿组,未实施逆穿技术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逆穿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肢踝肱压...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逆穿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实施腔内治疗的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逆穿技术的35例患者为逆穿组,未实施逆穿技术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逆穿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肢踝肱压力指数、患侧足部温度、间歇性跛行距离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筛选影响逆穿技术实施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影响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 逆穿组患者术后踝肱压力指数、患侧足部温度和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管腔近心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是影响逆穿技术实施的影响因素。结论 逆穿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液供应;医师术前可通过测量闭塞管腔近心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预估术中逆穿技术的实施概率并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腔内治疗 逆穿技术 介入性 放射学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智涛 李延俊 孙岩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81-685,705,共6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瘤腔内血栓形态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EVAR治疗的182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瘤腔内血栓形态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EVAR治疗的182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随访期内是否发生Ⅱ型内漏将患者分为Ⅱ型内漏组(n=44)和对照组(n=13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液指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筛选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并通过绘制模型的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最大横截面血栓厚度、最大横截面血栓面积、血栓体积、最大瘤体直径和腰动脉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最大横截面血栓厚度厚、最大横截面血栓面积大、血栓体积大均是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保护因素,腰动脉数量多是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危险因素(P﹤0.05)。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曲线与预期曲线重合性较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若截断值为4%~98%,则模型的临床有效性较好。结论最大横截面血栓厚度、最大横截面血栓面积、血栓体积和腰动脉数量均是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可用于预测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Ⅱ型内漏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MRI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郭振辉 刘后垚 王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8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均行MRI与CT检查,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MRI与CT检查的诊...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均行MRI与CT检查,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MRI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76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56例;MRI诊断阳性57例,阴性19例;CT诊断阳性56例,阴性20例。MRI诊断准确率96.05%高于CT诊断的86.84%(P<0.05),灵敏度及特异度虽高于CT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不同出血部位检出率高于CT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病灶检出时间短于CT检测,诊断耗时长于CT检测,诊断费用高于CT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并脑出血使用MRI与CT检查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获取病灶部位较为准确的信息资料,其中CT虽整体灵敏度较高,但是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MRI虽对软组织分辨率较好,但是价格较高,因此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脑梗死 脑出血
下载PDF
CTA预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研究
4
作者 王勇 孙岩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66-371,386,共7页
目的:探讨CTA预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Ⅱ型内漏的价值,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VAR治疗的287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和CTA资料,根据随访期内是否发生Ⅱ型内漏分为Ⅱ型内漏组(58例)和对照组(229例),对比分析2... 目的:探讨CTA预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Ⅱ型内漏的价值,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VAR治疗的287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和CTA资料,根据随访期内是否发生Ⅱ型内漏分为Ⅱ型内漏组(58例)和对照组(229例),对比分析2组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和瘤体最大直径等影像学资料。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筛选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潜在影响因素,并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筛选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率。结果:吸烟史、瘤腔内血栓体积、腰动脉数量、最大腰动脉开口直径、肠系膜下动脉通畅情况、肠系膜下动脉开口直径和Riolan弓是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35,ROC曲线的AUC为0.835,约登指数为0.583,敏感度为0.793,特异度为0.790。结论:吸烟史、瘤腔内血栓体积是EVAR术后Ⅱ型内漏发生的保护因素,腰动脉数量、最大腰动脉开口直径、肠系膜下动脉通畅、肠系膜下动脉开口直径和Riolan弓是Ⅱ型内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较好,可用于预测EVAR后Ⅱ型内漏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Ⅱ型内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低剂量胸部CT与常规胸部CT在肺癌复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强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10期162-163,共2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与常规胸部CT在肺癌复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的肺癌复查患者96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CT检查,研究组通过低剂量胸部CT... 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与常规胸部CT在肺癌复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的肺癌复查患者96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CT检查,研究组通过低剂量胸部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临床需求评分情况和扫描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CT辐射剂量(DLP)。结果研究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需求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TDI vol和DLP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癌复查中应用低剂量胸部CT效果较好,相较于常规胸部CT其图像质量高,可以在满足患者复查需求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从而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复查 低剂量胸部CT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复杂性肛瘘MRI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4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究复杂性肛瘘MRI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入选2016年1月—2018年1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10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扫描技术,分析诊断结果。结果:100例疑似复杂性肛瘘患者,经确诊的有95例,6... 目的:探究复杂性肛瘘MRI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入选2016年1月—2018年1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10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扫描技术,分析诊断结果。结果:100例疑似复杂性肛瘘患者,经确诊的有95例,65例为复杂性肛瘘、20例为原发性瘘管、8例为肛周脓肿,MRI扫描技术诊断正确率97.89%(93/95);MRI扫描技术诊断的敏感度为98.46%,特异度为97.14%,漏诊率为1.54%,误诊率为2.86%。结论:MRI扫描技术在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鉴别疾病,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肛瘘 MRI扫描技术 临床中 有效性评价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7
作者 王勇 孙岩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2-1466,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0月—2021年11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5例患...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0月—2021年11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57~89(68.00±7.84)岁。11例患者经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Riolan弓-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途径栓塞腹主动脉瘤瘤腔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3例患者经上述途径栓塞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1例行开腹剖开瘤体,瘤腔内缝扎肠系膜下动脉后并保留支架。1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6例患者术后腰痛、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无围手术期死亡或并发症。出院后随访中位时间11.00(9.00,18.00)个月,随访期内2例患者Ⅱ型内漏复发,入院行二次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Ⅱ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肠系膜下动脉来源最为多见。导致瘤腔持续扩张的Ⅱ型内漏需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肠系膜下动脉 Ⅱ型内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