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漯河地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检测 被引量:2
1
作者 崔明辰 岳鹤声 +3 位作者 张冬云 赫欣 王建国 宋晓兵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11期73-74,93,共3页
目的检测漯河地区食管癌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探讨HPV感染与我国河南省漯河地区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HPV L1通用引物GP5+/6+、HPV16E6和HPV18E6型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 目的检测漯河地区食管癌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探讨HPV感染与我国河南省漯河地区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HPV L1通用引物GP5+/6+、HPV16E6和HPV18E6型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漯河地区食管癌组织中HPV存在状况。结果 115例食管癌组织中,86例检测到HPV阳性,阳性率为74.8%;其中56例检测到HPV16E6基因,阳性率为48.7%;20例检测到HPV18E6基因,阳性率为17.4%;12例HPV16E6和HPV18E6基因均阳性为混合感染。结论我国河南省漯河地区食管癌与HPV DNA感染存在相关性,并且HPV感染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乳腺癌中MCT2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2
作者 杨娟 赵路 +3 位作者 刘春梅 曹东辉 赵琰 邓同兴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21期3924-3926,共3页
目的检测单羧酸转运蛋白2(MCT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64例乳腺癌组织及42例远离乳腺癌组织的正常乳腺组织中MCT2蛋白的表达,观察MCT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子的关系。结果 MCT2... 目的检测单羧酸转运蛋白2(MCT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64例乳腺癌组织及42例远离乳腺癌组织的正常乳腺组织中MCT2蛋白的表达,观察MCT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子的关系。结果 MCT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2.5%,显著高于远离乳腺癌组织的19.0%(P<0.001),且MCT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级别存在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和ER、PR、C-erb B-2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CT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高度相关,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生物行为的有效指标及乳腺癌治疗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羧酸转运蛋白2 乳腺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消化道不同部位印戒细胞癌中的SATB2、CDX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杨娟 刘春梅 赵路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6期2396-2399,共4页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蛋白2(SATB2)、尾型同源异型框转录因子-2(CDX2)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印戒细胞癌(SR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3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65例消化道手术切除SRCC标本,其中上消化道SRC...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蛋白2(SATB2)、尾型同源异型框转录因子-2(CDX2)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印戒细胞癌(SR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3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65例消化道手术切除SRCC标本,其中上消化道SRCC患者178例,下消化道SRCC患者87例。比较消化道不同部位SRCC组织中SATB2、CDX2阳性率及不同病理学参数的SRCC组织中SATB2、CDX2阳性率。结果SATB2、CDX2在食管(28.57%、28.57%)、胃(27.71%、40.96%)SRCC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十二指肠(80.00%、60.00%)、空回肠(50.00%、50.00%)、阑尾(88.89%、66.67%)、结肠(89.47%、70.18%)、直肠(89.47%、68.42%)SRCC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TB2、CDX2在上消化道SR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9.21%、41.01%,明显低于下消化道SRCC组织中的88.51%、6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下消化道SRCC组织中Ⅲ+Ⅳ期SATB2阳性率分别为43.75%、95.87%,明显高于Ⅰ+Ⅱ期的12.20%、77.50%,CDX2阳性率分别为57.29%、85.11%,明显高于Ⅰ+Ⅱ期的21.95%、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下消化道SRCC组织中T_(3)+T_(4)期SATB2阳性率分别为44.55%、10.00%,明显高于T_(1)+T_(2)期的9.09%、79.59%,CDX2阳性率分别为57.43%、84.21%,明显高于T_(1)+T_(2)期的19.48%、8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TB2、CDX2在不同部位的SRCC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尤其在下消化道SRCC中SATB2、CDX2阳性表达率更高,可用于早期诊断消化道SRCC,且对评估SRCC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戒细胞癌 上消化道 下消化道 核基质结合蛋白2 尾型同源异型框转录因子-2
下载PDF
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联合US-FNAB检查对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的影响
4
作者 赵路 杨娟 +1 位作者 刘春梅 吴涵 《淮海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研究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联合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US-FNAB)检查对甲状腺结节(TN)良恶性诊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某院收治的174例(共181个结节)TN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目的:研究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联合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US-FNAB)检查对甲状腺结节(TN)良恶性诊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某院收治的174例(共181个结节)TN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前均行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和US-FNAB检查,以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和US-FNAB检查诊断TN良恶性的效能。结果:132个甲状腺恶性结节中髓样癌1个,滤泡癌3个,转移癌2个,甲状腺乳头状癌126个;49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中桥本氏甲状腺炎4个,甲状腺腺瘤7个,肉芽肿性炎5个,局部纤维增生4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9个。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联合US-FNAB检查检出135个恶性结节,46个良性结节。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联合US-FNAB检查诊断TN的灵敏度为96.97%(128/132),准确度为93.92%(170/181),阴性预测值为91.30%(42/46),均高于单独诊断结果(P<0.05);联合检测漏诊率为3.03%(4/132),均低于单独诊断结果(P<0.05)。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联合US-FNAB检查诊断TN恶性肿瘤类型的符合率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联合US-FNAB检查对TN定性诊断具有较高效能,可为不同性质TN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改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US-FNAB检查 BRAF V600E 定性诊断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PD-L1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及预后关系研究
5
作者 杨娟 赵路 +5 位作者 刘春梅 吴涵 曹东辉 赵琰 张延新 郭康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HCC患者100例和肝功能正常的正常人100例,采集外周血,采用直接测序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HCC患者100例和肝功能正常的正常人100例,采集外周血,采用直接测序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检测PD-L1基因rs4143185、rs17718883和rs28906583三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其与肝细胞癌易感性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携带rs2890658的AC杂合突变基因可以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OR=0.391,P<0.05),携带rs17718883的CG杂合突变基因也会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OR=0.009,P<0.05);rs2890658位点的3个基因型AA、AC和CC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15,21)m、20(16,22)m和19(15,21)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AC和CC基因型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16,23)m,明显比AA基因型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rs4143185位点的3个基因型CC、GC和GC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13,19)m、20(15,23)m和17(15,21)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G+GG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17,24)m,明显长于C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携带rs4143185突变基因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HR<1,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PD-L1基因多态性可能有助于筛选HCC高危人群中的高危人群,并可能对预测患者预后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预后
下载PDF
FBXO4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
6
作者 杨娟 刘春梅 +2 位作者 吴涵 赵路 卢珊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2-623,共12页
背景与目的:F-BOX蛋白(FBP)家族成员F-box only protein 43(FBXO43)在肝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促进肿瘤恶性进展,且研究显示,FBXO43促进p53降解,发挥促瘤功能。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FBXO4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恶性... 背景与目的:F-BOX蛋白(FBP)家族成员F-box only protein 43(FBXO43)在肝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促进肿瘤恶性进展,且研究显示,FBXO43促进p53降解,发挥促瘤功能。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FBXO4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恶性进展中的功能与相关机制。方法:基于TCGA、GTEx和Kaplan-Meier Plotter等在线数据库,分析FBXO4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用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FBXO43在胃癌细胞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检测在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FBXO43的蛋白水平。利用脂质体转染特异性靶向FBXO43和p53的小分子干扰RNA分子(siFBXO43和sip53),分别或同时敲低HGC27和MGC803细胞中的FBXO43和p53的表达,利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侵袭和迁移等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FBXO43和p53的相互作用情况,以及敲低FBXO43后,p53的总泛素化水平。结果:TCGA和GTEx数据显示,FBXO43在胃癌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显示,FBXO43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HR=1.39,95%CI=1.09~1.78,P=0.0076)、无进展生存期(HR=1.35,95%CI=1.04~1.76,P=0.023)、进展后生存期(HR=1.6,95%CI=1.18~2.17,P=0.0021)均显著缩短。Western blot、q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BXO43在胃癌细胞和组织中上调,FBXO43蛋白水平与胃癌患者肿瘤大小、远处转移、TNM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CCK8、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侵袭和迁移结果显示,敲低FBXO43表达,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敲低FBXO43表达,上调p53蛋白的水平。Co-IP结果显示,FBXO43与p53可以相互共沉淀,敲低FBXO43,p53的总泛素化水平显著增加。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同时敲低p53,FBXO43敲低对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被拮抗,回复胃癌细胞的体外恶性表型(均P<0.05)。结论:FBXO43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FBXO43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与p53相互作用,促进p53泛素化和降解,进而发挥促进胃癌细胞恶性进展,FBXO43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F框蛋白质类 细胞增殖 肿瘤浸润
原文传递
磁共振IVIM与宫颈鳞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文亮 吴淑芬 +2 位作者 周山 赵路 金少举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19期3342-3345,共4页
目的探讨对比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定量参数与宫颈鳞癌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方法CD31染色标记的宫颈鳞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30例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术前均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及IVIM序列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软件... 目的探讨对比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定量参数与宫颈鳞癌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方法CD31染色标记的宫颈鳞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30例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术前均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及IVIM序列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软件得到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与灌注相关的扩散系数D*值、灌注指数f值;术后行宫颈鳞癌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及MVD计算,分析D、D*、f值与CD31标记的宫颈鳞癌中MVD的相关性。结果宫颈鳞癌D值为(0.78±0.06)×10^(-3) mm^(2)/s,D*值为(12.57±1.22)×10^(-3) mm^(2)/s,f值为(23.34±1.64)%,CD31标记的MVD为16.50±5.24,D值与CD31标记MVD呈负相关(r=-0.830,P<0.001),D*、f值CD31标记MVD呈正相关(r=0.889、0.897,P<0.001)。结论D值与MVD呈负相关,D*、f值与MVD呈正相关,D、D*、f值可成为反映宫颈鳞癌MVD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