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联合维生素D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于新军 王炎强 孙宝梅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讨SRM-IV诊疗系统联合维生素D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7例原发性BPPV患者随机分为4组:SRM-IV诊断复位组+维生素D(n=83);SRM-IV诊断复位组+安慰剂(n=77);手法诊断复位组+维生素D(n=80);手法诊断复位组... 目的探讨SRM-IV诊疗系统联合维生素D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7例原发性BPPV患者随机分为4组:SRM-IV诊断复位组+维生素D(n=83);SRM-IV诊断复位组+安慰剂(n=77);手法诊断复位组+维生素D(n=80);手法诊断复位组+安慰剂(n=77)。治疗6个月时评价其疗效(痊愈、有效、无效),并记录眩晕复发情况。结果 4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眩晕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M-IV诊断复位眩晕复发患者<手法诊断复位患者(P<0.05);补充维生素D与未补充维生素D比较,眩晕复发患者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M-IV诊疗系统疗效确切,降低BPPV复发,增加患者诊治的依从性,为BPPV规范化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IV诊疗系统 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维生素D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学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于新军 孙宝梅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770-773,共4页
目的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的可能病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5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发生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PV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 目的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的可能病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5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发生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PV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以后半规管BPPV为主。约1/3的患者存在耳科疾病史,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约50%的患者存在负性的心理状态,多吸烟、饮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外伤、耳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吸烟及焦虑是BPPV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BPPV以≥50岁的女性患者居多,以后半规管BPPV为主,约1/3的患者有耳科疾病史,半数患者存在负性的心理状态,头外伤、耳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吸烟及焦虑可能是BPPV患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于新军 王武庆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9-623,共5页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听-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等。结果 30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3.3%(7/30),7例纯音异常患者均属单侧轻度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26.7%(8/30),均为扫视试验异常;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3.3%(25/30),均为单侧前庭反应减弱;VEMP异常率为13.3%(4/30),其中7例显示患侧低振幅,2例显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2例,异常率为58.3%(7/12),均显示为单侧异常。33例M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4.2%(8/33),均属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眼震检查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48.5%(16/33),冷热试验异常率为21.2%(7/33),VEMP异常率为51.5%(17/33),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5例,异常率为26.7%(4/15)。经统计分析,二者的冷热试验异常率(t=13.62,P=0.000)、中枢性眼动异常率(t=9.65,P=0.000)、VEMP异常率(t=5.76,P=0.000)均显著高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结论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相比,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显示出更高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和较低的中枢性眼动异常率,可以为二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 听-前庭功能比较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于新军 孙宝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7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科就诊外周性眩晕者(外周组)38例、中枢性眩晕(中枢组)38例,及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vHIT检测获得各组3对半规管...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科就诊外周性眩晕者(外周组)38例、中枢性眩晕(中枢组)38例,及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vHIT检测获得各组3对半规管平面前庭眼反射(VOR)增益值和相应不对称值均值,计算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结果 (1)外周组患侧VOR增益值小于对照组和中枢组(均P<0.01),而中枢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外周组3个增益不对称值均高于对照组和中枢组(P=0.000)。中枢组水平增益不对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增益不对称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3)外周组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均高于中枢组[36(94.74)vs 28(73.68);33(86.84)vs 13(34.21);29(76.32)vs 8(21.05);χ2=6.333、22.029、23.227,P=0.012、0.000、0.000]。结论vHIT通过VOR增益值、增益不对称值、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评估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可以帮助鉴别诊断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头脉冲试验 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 前庭眼反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