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大利亚口译硕士课程:内容、特色与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非 韩翀 《东方翻译》 2013年第1期30-35,共6页
本文介绍以西悉尼大学(UWS)为代表的澳大利亚高校口译硕士课程特点及对我国MTI教学的启示。教学内容以社区服务、医疗和法庭口译为核心,强调理论教学在译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课程中渗透译员的职业意识培养。其独特的CLTG... 本文介绍以西悉尼大学(UWS)为代表的澳大利亚高校口译硕士课程特点及对我国MTI教学的启示。教学内容以社区服务、医疗和法庭口译为核心,强调理论教学在译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课程中渗透译员的职业意识培养。其独特的CLTG师资配备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硕士 社区口译 课程特色
原文传递
中国影视作品在澳洲的翻译与传播——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SBS总字幕师韩静博士访谈 被引量:7
2
作者 韩静 董海雅 《东方翻译》 2017年第4期56-61,共6页
韩静博士是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SBS字幕部的主管和总字幕师,同时兼任西悉尼大学人文与传媒艺术学院的助理院长,教授字幕翻译与文学翻译等课程。自1996年以来,她为澳大利亚观众翻译了300多部中文电影和电视节目。韩静博士在字幕翻译以及... 韩静博士是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SBS字幕部的主管和总字幕师,同时兼任西悉尼大学人文与传媒艺术学院的助理院长,教授字幕翻译与文学翻译等课程。自1996年以来,她为澳大利亚观众翻译了300多部中文电影和电视节目。韩静博士在字幕翻译以及中国影视片的跨文化传播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笔者对她的访谈涉及《非诚勿扰》英文字幕版在澳洲的热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字幕翻译规范与影视翻译教学等多个方面,希望对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实践和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影视 SBS 文化负载词 悉尼大学 电视节目 影视翻译 跨文化传播 国家电视台 师韩 新闻故事
原文传递
前后语境在汉语成语义识别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欢 王小潞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8,共7页
通过自定步速阅读实验研究发现,语境前后位置对成语义识别有显著性影响,且影响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符合多义词重组通达模型。根据动态自组织模式,句子中的成语义识别至少包括多种潜在词义启动和与语境倾向义匹配两个过程。前置语境对成... 通过自定步速阅读实验研究发现,语境前后位置对成语义识别有显著性影响,且影响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符合多义词重组通达模型。根据动态自组织模式,句子中的成语义识别至少包括多种潜在词义启动和与语境倾向义匹配两个过程。前置语境对成语比喻义通达具有预设作用,加速或抑制成语比喻义通达;而后置语境则在句子语义整合过程中对成语比喻义起到返查纠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语境 后置语境 汉语成语义识别 加速 返查纠偏
下载PDF
母语迁移对EFL学习者隐喻输出的制约——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习作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小潞 王艺臻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3,共8页
目前针对二语隐喻输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二语能力与隐喻输出的关系,几乎无人从"母语迁移",即母语是如何分别从语言和概念正负迁移两个方面具体影响二语隐喻输出的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以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阶段性测... 目前针对二语隐喻输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二语能力与隐喻输出的关系,几乎无人从"母语迁移",即母语是如何分别从语言和概念正负迁移两个方面具体影响二语隐喻输出的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以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阶段性测试中的习作为例,分析该群体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输出情况,研究发现:隐喻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与作文题目无关,但与学生的二语水平及其对隐喻的掌握程度有关;EFL学习者对隐喻的掌握受母语迁移影响明显,其中最主要的是概念负迁移对隐喻输出所造成的制约;EFL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其作文中的隐喻密度越大,输出的正确隐喻越多。以上结论也为EFL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隐喻输出 母语迁移 概念负迁移 二语水平 EFL写作
原文传递
汉语篇章阅读中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反语表达对肯定/否定数量词“聚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小潞 黄彬瑶 李宏汀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2,共11页
本研究运用眼动技术,以字面和反语表达条件下肯定/否定数量词对其后代词回指推理的"聚焦效应"为切入点,在汉语篇章阅读中考察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加工反语表述比字面表达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作为反语加工的开端... 本研究运用眼动技术,以字面和反语表达条件下肯定/否定数量词对其后代词回指推理的"聚焦效应"为切入点,在汉语篇章阅读中考察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加工反语表述比字面表达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作为反语加工的开端,字面义总是首先被激活;认知主体在语境的触发下对字面义作反向推理;最先被激活的字面义会被保留在认知主体的心理表征中,与反语义一起参与加工后期的语义整合。研究结论不支持直接通达模型,但部分支持标准语用模型与分级凸显模型对于反语认知机制的理论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语 数量词 聚焦效应 篇章阅读 眼动
原文传递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小潞 王艺臻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6-188,共13页
在非字面语言的理解中,规约度意为某一词语与其某种比喻义之间的关联程度,即约定俗成的程度。以规约度为轴,不同类型的非字面语言形式可以根据其规约层级递进分布在此轴的不同位置上。规约度越高的非字面语言,加工起来越容易,也更能快... 在非字面语言的理解中,规约度意为某一词语与其某种比喻义之间的关联程度,即约定俗成的程度。以规约度为轴,不同类型的非字面语言形式可以根据其规约层级递进分布在此轴的不同位置上。规约度越高的非字面语言,加工起来越容易,也更能快速通达非字面义;规约度越低的非字面语言,加工时右脑参与越多;熟悉度和语境也在其中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汉语非字面语言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在大脑统一的认知框架下,刻画了不同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类型在该连续统中的位置及加工难度与复杂性,可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非字面语言 认知加工 规约度 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原文传递
双关语的语义通达模型及其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小潞 郑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长期以来,双关语一直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或文字游戏,学者们以往多从结构、语用、美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其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随着对非字面语言如隐喻、幽默、习语、反语等加工机制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双关语这... 长期以来,双关语一直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或文字游戏,学者们以往多从结构、语用、美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其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随着对非字面语言如隐喻、幽默、习语、反语等加工机制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双关语这个"古老"的话题产生了新的研究兴趣。他们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眼动追踪等技术,开创了双关语认知的脑机制研究先河。尽管当前双关语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然而从当前有限的研究中仍可看出,成功理解双关语并体会其幽默效果的关键在于双关语两种词义的成功通达和维持,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语境和词义使用频率;在此过程中,左脑的语言加工优势在前期起到了语言加工的主导作用,但在后期的语义—语境整合以及幽默体会等环节中,右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语 语境 词义使用频率 语义通达模型 神经加工特征
原文传递
CFL视角下的汉字加工神经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小潞 程和奔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101,共8页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存在很大区别,包括空间排布和正字法深度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学习常常成为汉语外语(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FL)学习者的首要障碍。鉴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存在很大区别,包括空间排布和正字法深度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学习常常成为汉语外语(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FL)学习者的首要障碍。鉴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方法来探究CFL学习者汉字加工的神经机制。本文探讨近二十年研究者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当前的ERPs研究表明,CFL学习者与汉语母语者在正字法加工和语音加工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而且前者的汉字加工时间进程受到不同母语背景的影响。此外,由于汉字与拼音文字加工的大脑激活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受到任务形态、语言水平、学习策略、习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CFL学习者的大脑激活发展趋势并不完全符合适应/同化假说。基于前人研究,我们认为本领域的研究还应从CFL学习者汉字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研究中拟构出可描述及可解释的汉字加工理论框架,以指导今后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外语学习 汉字加工 ERPs/fMRI 神经机制 适应/同化假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