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第四纪高分辨率地震层序地层与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6
1
作者 葛黄敏 李前裕 +1 位作者 钟广法 李学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60,共12页
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和ODP 184航次获得的岩心及测井资料,开展第四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上超、下超、削蚀、顶超等地震反射终止标志进行层位追踪,识别出了6个区域地震层序界面,并在层序内部追踪和识别了8个不连续的或局部分布的... 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和ODP 184航次获得的岩心及测井资料,开展第四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上超、下超、削蚀、顶超等地震反射终止标志进行层位追踪,识别出了6个区域地震层序界面,并在层序内部追踪和识别了8个不连续的或局部分布的反射界面。以区域连续反射面为界划分出6套地震层序,分析各层序的反射特征、顶底年龄、地层厚度以及沉积速率等,建立了第四纪以来南海北部分辨率高达数万年的地震层序框架。对比过钻孔ODP1144站和近1146站的相邻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两者呈现出很好的层序一致性,借以说明地震剖面研究能够在没有钻孔及准确定年的前提下,体现某个区域的大尺度地层特征,得出比传统岩性描述和地层分段更为直观、可靠的多维空间分布的认识。将地震剖面与深海沉积记录比对,发现地震反射界面多与氧同位素高值期(即冰期或者间冰期内部偏冷的冰阶)相对应,尤其6个全区连续反射界面均对应着冰期旋回中的特大冰期,而地震层序与深海沉积记录不同指标如氧同位素、碳屑沉积、水体结构等所记载的气候变化信号之间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特别讨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MPT)在地震剖面、深海沉积物、冰盖以及黄土、地磁中的记录。本次工作探讨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所得结果的关联和不同之处,提出借助彼此的研究优势相互补充和综合,可以更好的还原区域沉积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地震层序 合成记录 地层与沉积记录对比 第四纪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第四纪高分辨率浮游氧同位素地层学及其古气候信息 被引量:17
2
作者 葛黄敏 李前裕 +2 位作者 成鑫荣 郑洪波 贺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5-525,共11页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45m的连续沉积物中提取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白色)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得到晚MIS8以来(时间跨度257ka,平均时间分辨率228a)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δ18O和δ13C的频谱分析显示了强烈的岁差(23.4ka、19....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45m的连续沉积物中提取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白色)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得到晚MIS8以来(时间跨度257ka,平均时间分辨率228a)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δ18O和δ13C的频谱分析显示了强烈的岁差(23.4ka、19.8ka)、半岁差(11.7ka、9.9ka)周期.MD05-2904孔MIS24时间段的氧同位素记录了格陵兰冰心中发现的Dansgaard/Oeschger和Heinrich事件.与葫芦洞石笋记录及南海邻区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显示了受季风控制的区域因素,如降雨、河流输入导致的盐度变化等对表层海水组成的影响.氧同位素在MIS3、MIS6的早期以及MIS7.4偏轻;而在MIS5.5偏重,这种现象解释为降雨量和蒸发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末次冰盛期高达6570cm/ka的沉积速率反映了低海平面时孔位离岸距离缩短带来丰富的沉积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地层学 短期气候事件 东亚季风 MD05—2904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更新世冰盖与大洋碳储库相互作用的箱式模型模拟
3
作者 马文涛 田军 李前裕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1-634,共14页
全球大洋深海有孔虫碳同位素(δ13C)记录中广泛发现40万年周期,这一周期可能与偏心率长周期的轨道驱动有关.1.6 Ma以来,δ13C的这一长周期拉长到50万年,且重值期不再与偏心率低值对应.目前对δ13C 40万年周期的成因及其周期拉长的机制... 全球大洋深海有孔虫碳同位素(δ13C)记录中广泛发现40万年周期,这一周期可能与偏心率长周期的轨道驱动有关.1.6 Ma以来,δ13C的这一长周期拉长到50万年,且重值期不再与偏心率低值对应.目前对δ13C 40万年周期的成因及其周期拉长的机制还不明确.这里使用了包含9个箱体的箱式模型,用于研究热带过程与冰盖相互作用及其对大洋碳循环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当北半球高纬海区海冰迅速增大时冰盖迅速融化,进入冰消期,而当海冰快速消失后,冰盖则重新缓慢增长.冰盖变化具有冰期长,间冰期短的非对称形态.在季节性太阳辐射量的驱动下冰盖变化具有10万年冰期-间冰期旋回.当冰盖融化速率受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量控制时,冰盖变化的岁差周期明显加强,相位与地质记录一致,说明轨道驱动可以通过非线性相位锁定机制使冰盖变化与其在相位上保持一致.海冰的阻隔效应使大气中CO2在冰消期时增多.冰期时大洋环流减弱使大气中CO2逐渐减少.当模型只有ETP驱动的风化作用而不考虑冰盖变化时,模拟的δ13C记录显示极强的40万年周期,体现了大洋碳储库对热带风化过程的响应.当同时考虑冰盖变化和风化作用时,模拟的δ13C结果中40万年周期减弱而10万年周期加强,并且40万年周期上碳储库与偏心率的相位与不考虑冰盖变化时的相位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冰盖变化引起的洋流改组压制了大洋碳循环对热带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式模型 碳循环 热带过程 偏心率长周期 古气候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