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孕不育症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支原体与衣原体检测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家顺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1期1444-1445,共2页
目的探讨支原体与衣原体在不孕不育症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对本院门诊和住院523例不孕不育症患者及102例已有生育史健康者支原体与衣原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孕不育症患者支原体感染率为47.6%,衣原体感染率为8.0%,均高于健康者... 目的探讨支原体与衣原体在不孕不育症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对本院门诊和住院523例不孕不育症患者及102例已有生育史健康者支原体与衣原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孕不育症患者支原体感染率为47.6%,衣原体感染率为8.0%,均高于健康者。结论支原体、衣原体与不孕不育症关系密切,其检测有助于不孕不育症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不育症 支原体 衣原体
下载PDF
4项凝血相关指标的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马自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1期1363-1364,共2页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检测,掌握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分娩过量中出现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正常...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检测,掌握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分娩过量中出现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正常临产孕妇(产后无大出血、无DIC)血浆中PT、APTT、Fib和D-Dimer含量和50例妇科一般炎症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临产孕妇的PT、APTT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对照组(P<0.05),Fib和D-Dimer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临产孕妇监测PT、APTT、Fib和D-Dimer,了解其凝血状态,预防产后大出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产后大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栓塞 临产孕妇
下载PDF
全自动酶免仪和免疫发光仪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家顺 梁才雄 +2 位作者 马自梅 檀业裕 何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32-233,共2页
目的研究全自动酶免仪与免疫发光仪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了解两种仪器的灵敏度、特异性,探讨全自动酶免仪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全自动酶免仪和免疫发光仪对160例临床标本同时检测,并进行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两种... 目的研究全自动酶免仪与免疫发光仪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了解两种仪器的灵敏度、特异性,探讨全自动酶免仪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全自动酶免仪和免疫发光仪对160例临床标本同时检测,并进行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两种仪器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仪器在检测准确性等方面均较好,而全自动酶免仪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结果稳定、零污染、试剂稳定性好、高效率、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酶免仪 免疫发光仪 乙肝两对半 定量研究
下载PDF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自梅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年第8期774-775,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6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为高胆红素血症组,另选择6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生理性黄疸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测定两组总胆红素(TBIL)和γ-GT...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6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为高胆红素血症组,另选择6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生理性黄疸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测定两组总胆红素(TBIL)和γ-GT水平并作比较。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组γ-GT高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组(P<0.05)。结论γ-GT测定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胆红素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生理性黄疸
下载PDF
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家顺 《华夏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318-320,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对孕产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52例住院孕产妇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占总人数8.81%,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最高,占总人数52.84%;其次乙肝5项全阴占总...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对孕产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52例住院孕产妇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占总人数8.81%,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最高,占总人数52.84%;其次乙肝5项全阴占总人数37.50%;HBsAg阳性感染中以HBs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三者均阳性(下称小三阳)为主模式,占35.48%;其次HBsAg,e抗原(HBeAg)和抗-HBc三者均阳性(下称大三阳)占25.81%。结论:加强孕产妇HBV检测,对感染HBV的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需及时进行医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肝表面抗原
下载PDF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家顺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帮助。方法应用WHO-NET5.4软件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切口分离105株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 目的探讨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帮助。方法应用WHO-NET5.4软件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切口分离105株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47株,占44.76%;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敏感;除上述两种药物外,产ESBLs菌株对其他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应加强对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监测,依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才能有效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大肠埃希菌 抗药性 微生物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113株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家顺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年第11期1087-1088,共2页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湖南天地人公司生产的TDR.200B细菌分析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我院2010-02~2012-02分离的113株铜绿...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湖南天地人公司生产的TDR.200B细菌分析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我院2010-02~2012-02分离的11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亚胺培南最低(10.6%),其次为阿米卡星(12.4%);其中敏感株7株(6.2%),多重耐药株25株(22.1%),泛耐药株8株(7.1%),其余耐药株73株(64.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的耐药性,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同时应对多重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多重和泛耐药株的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多重耐药株 泛耐药株
下载PDF
烧烫伤创面感染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分析
8
作者 檀业裕 《右江医学》 2013年第5期736-738,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烧伤科创面分泌物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耐药率,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和预防SA传播流行提供依据。方法用WHONET5.4软件统计分析76株SA中MRSA和MSSA的耐药率。结果... 目的分析研究烧伤科创面分泌物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耐药率,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和预防SA传播流行提供依据。方法用WHONET5.4软件统计分析76株SA中MRSA和MSSA的耐药率。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2.1%,其中MRSA所占比例为42.1%。MRSA和MSSA耐药有显著的差异,MRSA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MSSA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结论 SA是烧伤科的中心细菌,MRSA感染的创面缠绵难愈,应加强对MRSA检测和预防MRSA的发生、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烫伤创面分泌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甲氧西林敏感金 黄色葡萄球菌(MSSA) 多重耐药
下载PDF
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周家顺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5期679-680,共2页
C反应蛋白又称CRP[1],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由肝细胞合成[2]。当病原体轻度刺激或组织损伤时,肝细胞合成迅速启动,6h内C反应蛋白浓度达到病理水平(跃8mg/L),48~72h内达到峰值,直接反映早期组织炎性坏死。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 C反应蛋白又称CRP[1],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由肝细胞合成[2]。当病原体轻度刺激或组织损伤时,肝细胞合成迅速启动,6h内C反应蛋白浓度达到病理水平(跃8mg/L),48~72h内达到峰值,直接反映早期组织炎性坏死。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的浓度和分泌水平不因进食和抗炎药物等改变。因此C反应蛋白高低变化与疾病的炎性反应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相关性,C反应蛋白是最有效和最通用的炎性反应标记物。在细菌与病毒感染、组织创伤、脑梗死、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中[3],C反应蛋白的检测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临床 炎性反应 细胞合成 心血管疾病 组织损伤 组织创伤 早期组织 应用研究 心肌梗塞 生物活性 蛋白浓度 抗炎药物 进展综述 分泌水平 多种疾病 病毒感染 性坏死 相关性 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