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视化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1
作者 杨永利 王小兵 +1 位作者 王秋月 刘彦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目的使用小针刀治疗网球肘,分析超声监测下小针刀针刺肘关节附近结筋病灶点治疗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监测下针刺经筋组(针刺结筋病灶点)和非超声监测下针刺经筋组。两组在肱骨外髁、曲池次、泽前次... 目的使用小针刀治疗网球肘,分析超声监测下小针刀针刺肘关节附近结筋病灶点治疗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监测下针刺经筋组(针刺结筋病灶点)和非超声监测下针刺经筋组。两组在肱骨外髁、曲池次、泽前次、泽下次、手三里次进行超声监测或非超声监测针刺。通过HSS2肘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对治疗方法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两种方法对肱骨外上髁炎都起到治疗效果,以超声监测下针刺经筋组效果显著。结论用超声监测针刺肘关节周围结筋病灶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更安全,针刀操作更有针对性,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病 网球肘 肱骨外上髁炎 结筋病灶点 针刺疗法 超声监测
下载PDF
中国人采用胫骨结节及胫前肌腱定位的髓外截骨法术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的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旻暐 田华 +3 位作者 曾琳 李邦国 张峰霖 李凌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完成212个膝关节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工作组实施。胫骨侧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方法,参考标志近端为胫骨结节中内1/3,远端为胫前肌腱。术前、术后2周在下肢全长片上测量下肢器械轴夹角和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结果:定义良好冠状位力线为胫骨假体平台连线中垂线同下肢机械轴夹角在±3°范围内,结果显示191个(90.1%)胫骨假体的力线良好。术后外翻截骨5个,内翻截骨16个。术前存在内翻畸形的196个膝关节中,术后17个(8.7%)存在假体不良力线;术前16个外翻膝中,4个术后有不良力线(25.0%);卡方检验经校正后(χ2=2.778,P=0.096)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内/外翻畸形大于20°的膝关节有22个,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1.95°(20.00°,26.90°)和1.85°(0.10°,7.10°),190个畸形小于20°膝关节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0.65°(0.50°,19.80°)和1.10°(0.00°,4.60°),结果经秩和检验显示术前重度畸形同术后胫骨假体不良力线存在相关性(Z=2.11,P=0.03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和胫长肌肌腱为近/远端解剖标志,依靠髓外定位系统进行截骨,临床可行性高,多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可能产生内翻截骨,且在重度畸形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力线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胫骨 截骨术 冠状位力线
下载PDF
GSS-Ⅱ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9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唐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3期8267-8268,共2页
关键词 胸椎/损伤 腰椎/损伤 脊柱骨折/外科学 骨折固定术 髓内
下载PDF
胸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诊治分析
4
作者 于汪淞 张靖 +1 位作者 徐卫国 张峰霖 《临床误诊误治》 2010年第1期63-63,F0003,共2页
关键词 胸椎 硬膜外肿瘤 血管瘤 海绵状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63例分析
5
作者 唐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8期4333-4334,共2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云鹏 姜俊杰 +4 位作者 孙涛 陈旭 曲洪雪 李文乐 张兴琳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3-929,共7页
目的 探讨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在1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部截取楔形骨块,制成实验模型,用2枚克氏针将骨块复位固定并使之与主骨存有一定的间距,并分为五组:A组(原位固定)、B组(骨块与骨... 目的 探讨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在1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部截取楔形骨块,制成实验模型,用2枚克氏针将骨块复位固定并使之与主骨存有一定的间距,并分为五组:A组(原位固定)、B组(骨块与骨干间距为桡骨干直径1/5)、C组(桡骨干直径2/5)、D组(桡骨干直径3/5)、E组(桡骨干直径4/5).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4,6,8周分批处死,摄X线片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用改进Gary X线评分标准评分;取材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测定BMP-2的表达. 结果 (1)X线摄片显示:A、B组骨折愈合无差异,C、D组骨折愈合延迟,E组骨块吸收骨不连.(2)组织形态学观察:A、B组骨折局部形态学变化相同,而其他各组与A组相比,骨痂出现及改建的时间明显较晚,呈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表现.(3)BMP-2表达:2周时BMP-2表达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只有E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和8周时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会影响骨折的愈合,移位距离越大,对骨折愈合产生的影响越明显,当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达到其骨干直径的2/5以上时,骨折将发生愈合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骨形态发生蛋白 延迟愈合
原文传递
LISS治疗复杂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谭庆远 王黎明 +2 位作者 曲洪雪 邱冠军 张伟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217-1219,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复杂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4月,用LISS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71岁,平均39.6岁。按AO分型:A3型8例,B3...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复杂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4月,用LISS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71岁,平均39.6岁。按AO分型:A3型8例,B3型6例,C1型3例,C2型9例,C3型4例。其中8例为开放性损伤,7例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1~14 d,平均3.5 d,均采用LISS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1~24个月,平均17.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0 min(60~120 min)。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10~15周),其中1例浅表感染,1例患者出现6°内翻畸形,无深部感染,无深静脉血栓,无骨折复位丢失及骨折不愈合,无钢板断裂。按照HSS评分:优20例,良6例,中3,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 LISS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固定牢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十分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术 微创内固定系统
原文传递
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 被引量:3
8
作者 谭庆远 王黎明 +3 位作者 王东波 蔡国强 唐岛 曲洪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失稳的患者采用后路椎管、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治疗,并对术后植骨融合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失稳的患者采用后路椎管、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治疗,并对术后植骨融合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融合情况:优29例,良8例;优良率100%。根据JOA标准疗效评定结果: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优良率为92.9%,所有病例无螺钉折断、松动,无植骨块脱出、塌陷、移位,无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提高了融合成功率,降低了手术花费,达到稳定脊柱解除症状的目的,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失稳 椎间融合术 椎弓根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