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长琳 陈四清 +5 位作者 王有廷 秦搏 燕敬平 赵法箴 刘思玮 刘春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采用生化方法对裸盖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裸盖鱼水分含量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总糖含量分别占肌肉湿重16.48%、10.64%、1.69%和1.27%。裸盖鱼肌肉(干样)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4... 采用生化方法对裸盖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裸盖鱼水分含量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总糖含量分别占肌肉湿重16.48%、10.64%、1.69%和1.27%。裸盖鱼肌肉(干样)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43.81%,其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WEAA/WTAA)为40.6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81.74%,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肌肉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51,接近人体的正常水平;鲜味氨基酸总量(FAA)为16.94%,占氨基酸总量的38.67%,高于我国北方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胱氨酸+蛋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35,属于氨基酸较为平衡的鱼类。裸盖鱼肌肉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2.81,脂肪质量较高。此外裸盖鱼肌肉营养元素丰富,P和Zn含量较高,并富含VA、VB6和VB3。分析认为,裸盖鱼肌肉呈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盖鱼 肌肉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下载PDF
1~2龄裸盖鱼形态特征及其相关参数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春胜 陈四清 +3 位作者 王有廷 燕敬平 刘长琳 李凤辉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7,32,共6页
采用常规测量方法,以30尾全长35~50cm,体质量400~600g的养殖裸盖鱼(Anoplopomafimbria)为实验材料,对其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道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初步研究了裸盖鱼的种质特征。裸盖鱼呈梭型,背面为青灰色,腹面为白... 采用常规测量方法,以30尾全长35~50cm,体质量400~600g的养殖裸盖鱼(Anoplopomafimbria)为实验材料,对其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道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初步研究了裸盖鱼的种质特征。裸盖鱼呈梭型,背面为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全身覆鳞;第一背鳍16—18,第二背鳍12~14,腹鳍6—7,胸鳍14~16,臀鳍15~16,侧线鳞144—170,上鳃耙5—6,下鳃耙14~16,脊椎骨57~61,幽门盲囊4~6;全长/体长1.15±0.02,体长/体高5.27±0.08,体长/头长3.06±0.08,头长/吻长3.21±0.05,尾柄长/尾柄高3.19±0.17,体长/尾柄长5.46±0.20,头长/眼间距3.26±0.28,头长/眼径为6.73±0.31,肠长/体长为1.18±0.17,肠重/体重0.048±0.004,内脏重/体重0.103±0.014。1~2龄裸盖鱼种质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裸盖鱼的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盖鱼 形态特征 可数可量性状 消化道结构 种质
下载PDF
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长琳 王有廷 +6 位作者 秦搏 阮飞腾 陈四清 燕敬平 赵法箴 刘春胜 崔恒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18,共8页
采用生化方法对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了这一水产养殖新品种的营养和开发价值。结果显示,蓬莱玉参体壁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91.29%、5.25%、0.23%和3.09%,其中,粗蛋白质和灰... 采用生化方法对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了这一水产养殖新品种的营养和开发价值。结果显示,蓬莱玉参体壁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91.29%、5.25%、0.23%和3.09%,其中,粗蛋白质和灰分高于刺参,粗脂肪低于刺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蓬莱玉参体壁中氨基酸总量为53.76%,明显高于刺参,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接近于FAO/WHO的推荐模式,属于质量较好的蛋白质;蓬莱玉参体壁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为25.63%,占氨基酸总量的47.66%,且各种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刺参,鲜美程度要好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为26.47%,DHA+EPA为12.08%,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3.19,均高于刺参,因此,脂肪质量优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Ca、P比例适宜,并富含VB6和VB1,其中,VB1含量为1.30 mg/100 g,含量远高于刺参。研究结果表明,蓬莱玉参营养价值优于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玉参 体壁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下载PDF
生物絮团对仿刺参幼参消化与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马元庆 李斌 +7 位作者 张秀珍 白艳艳 刘爱英 刘义豪 任利华 王有廷 孙珊 王廷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95,共5页
水温18.2~21.9℃,盐度30--32,在室内200 L塑料水槽中添加不同的碳源(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等)形成生物絮团,养殖体重(0.9±0.1)g/只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2个月,探讨水体中的生物絮团对其体内主要... 水温18.2~21.9℃,盐度30--32,在室内200 L塑料水槽中添加不同的碳源(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等)形成生物絮团,养殖体重(0.9±0.1)g/只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2个月,探讨水体中的生物絮团对其体内主要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淀粉、蔗糖有利于提高幼参体内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0∶3∶4∶2∶1),幼参胃蛋白酶活性(10.63 U/mg)显著高于其它组,复合碳源更利于提高幼参胃蛋白酶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1∶2∶4∶1∶2),幼参体壁中ALP活性最高,为2.66 U/mg;而玉米淀粉组中,幼参体液中SOD活性(204.66 U/mg)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添加碳源后制得的生物絮团可以提高幼参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仿刺参 消化酶 免疫酶
下载PDF
养殖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疥疮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晓冉 陈四清 +5 位作者 莫照兰 李贵阳 刘长琳 王有廷 李杰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31,共7页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是一种名贵的冷水经济鱼类,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小规模的工厂化繁育和养成。目前,我国关于裸盖鱼的病害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对山东烟台一养殖场自然发生疥疮病的裸盖鱼进行了病原分析,从发病鱼体内分离得...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是一种名贵的冷水经济鱼类,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小规模的工厂化繁育和养成。目前,我国关于裸盖鱼的病害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对山东烟台一养殖场自然发生疥疮病的裸盖鱼进行了病原分析,从发病鱼体内分离得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命名为AF-1,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检测、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人工感染实验证明,AF-1对裸盖鱼有致病性,呈现症状与自然发病状态一致;结合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16S r RNA和gyr B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将AF-1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AF-1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吩等13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对氟苯尼考、氟甲喹等16种抗生素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养殖裸盖鱼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病例,为裸盖鱼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和疫苗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盖鱼 疥疮病 杀鲑气单胞菌
下载PDF
盐度、温度和培育密度对白刺参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厚祥 孔令锋 +2 位作者 李琪 王有廷 赵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4-39,共6页
为实现白刺参苗种的规模化生产,需查明各环境因子对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盐度(25、29、33和37)、温度(19、21、24和27℃)和培育密度(0.1、0.2、0.4和0.6个/mL)条件下,白刺参与普通刺参幼虫的生长和存活,筛选白刺参幼虫的... 为实现白刺参苗种的规模化生产,需查明各环境因子对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盐度(25、29、33和37)、温度(19、21、24和27℃)和培育密度(0.1、0.2、0.4和0.6个/mL)条件下,白刺参与普通刺参幼虫的生长和存活,筛选白刺参幼虫的最佳培育条件。结果表明,在盐度为25时,白刺参幼虫的成活率和体长值都较高;在温度为19℃时,白刺参及普通刺参幼虫的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较高;在培育密度为0.6个/mL时,白刺参幼虫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盐度25、温度19℃与培育密度0.6个/mL是白刺参幼虫生长最适宜的培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参 幼虫 盐度 温度 密度
下载PDF
普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白刺参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MSAP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左之良 谭杰 +5 位作者 吴彪 陈四清 高菲 燕敬平 王爽 孙慧玲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100,共8页
本研究分别以普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白刺参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刺参体壁、呼吸树和消化道3个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进行... 本研究分别以普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白刺参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刺参体壁、呼吸树和消化道3个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DNA甲基化对刺参组织间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9对引物组合能够在普通刺参和白刺参两个群体中得到稳定扩增,在两群体刺参中分别检测到5932和5208个位点,均以未甲基化位点为主,普通刺参和白刺参未甲基化位点数分别为4317和3944,分别占总扩增条带数的72.78%和75.73%。普通刺参体壁的甲基化水平为31.07%,呼吸树为23.36%,消化道为26.34%;白刺参中体壁的甲基化水平为29.88%,呼吸树为23.25%,消化道为19.45%,由此可见,体壁的甲基化率在两群体中是最高的。普通刺参和白刺参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不同,同一群体体壁、呼吸树和消化道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也不同。甲基化在普通刺参和白刺参组织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检测的3个组织中,CCGG序列的全甲基化位点较半甲基化位点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MSAP CCGG位点 甲基化水平
下载PDF
温度对裸盖鱼工厂化养殖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昭廷 陈四清 +4 位作者 王有廷 燕敬平 刘长琳 刘春胜 潘新伟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6,共5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1龄裸盖鱼(Anoplopomafimbria)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其生长特性。在自然水温(10.6±1.1—16.5±0.8℃)条件下,经过330d左右的养殖试验,1龄裸盖鱼由初始平均体重650.3±85.7g增长到2...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1龄裸盖鱼(Anoplopomafimbria)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其生长特性。在自然水温(10.6±1.1—16.5±0.8℃)条件下,经过330d左右的养殖试验,1龄裸盖鱼由初始平均体重650.3±85.7g增长到2064.2±378.1g,平均日增重3.9±1.8g/d,最大日增重7.3±1.0g/d。5月份平均增重量达到全年最高值,为220.0±32.2g/月。其平均体重随日龄变化的关系符合方程Y=8E-0.5x3-0.0452x2±11.421x+310.13(R2=0.9671),体重增长率方程为dy/dt=X2-0.0904x+11.421。水温对裸盖鱼的体重增长、饵料系数及存活率均有影响。研究表明,裸盖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6±1.1~12.6±0.6℃,在该温度范围内,其体重增长快,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国内外研究表明,裸盖鱼生长迅速,生长温度低,病害少,肉质鲜关,养殖效益显著,是适宜冷水养殖的高档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盖鱼 生长特性 温度 增重
下载PDF
中国刺参与韩国红刺参杂交及子代发育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孙灵毅 赵强 +3 位作者 任利华 王有廷 王亮 贺加贝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1-286,共6页
分别以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和韩国群体为母本,采用同步催产法,同时收集中国刺参和韩国红刺参的精子、卵子,进行正交(中国刺参♀×韩国红刺参♂)和反交(韩国红刺参♀×中国刺参♂),比较两者的受精率,同时对正交受精... 分别以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和韩国群体为母本,采用同步催产法,同时收集中国刺参和韩国红刺参的精子、卵子,进行正交(中国刺参♀×韩国红刺参♂)和反交(韩国红刺参♀×中国刺参♂),比较两者的受精率,同时对正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刺参和韩国红刺参正交和反交的受精率分别为91%和94%;韩国红刺参的精子可以穿过中国刺参的卵膜进行受精,并激活卵子减数分裂使其释放第一极体(PB1)和第二极体(PB2),然后受精卵开始进行卵裂;杂交胚胎发育正常,正交和反交的孵化率分别为75%和90%。另外,在试验中发现有多精入卵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刺参 韩国红刺参 杂交 受精 胚胎发育
下载PDF
裸盖鱼幼鱼工厂化养殖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栋正 陈四清 +2 位作者 王贞杰 王有廷 刘长琳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28,共6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幼鱼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和分析其生长特征。在地下海水温度(10.42±0.45)^(13.65±1.22)℃的条件下,经过210 d的养殖试验,裸盖鱼幼鱼由初始平均体重(33.27±5.82)...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幼鱼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和分析其生长特征。在地下海水温度(10.42±0.45)^(13.65±1.22)℃的条件下,经过210 d的养殖试验,裸盖鱼幼鱼由初始平均体重(33.27±5.82)g增长到(805.20±113.79)g,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193.42±29.23)g/月,平均日增重量(3.68±0.61)g/d,最大日增重量(6.45±0.97)g/d。裸盖鱼幼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7 4 L2.943 6(R2=0.973 1)。水温对裸盖鱼幼鱼的增重、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均有影响,结果显示,最适养殖水温为(11.32±0.75)^(12.68±0.92)℃,与1龄以上裸盖鱼的最适水温基本一致,在该水温范围内,裸盖鱼幼鱼生长迅速,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研究表明,裸盖鱼喜低温,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显著,是极具开发前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盖鱼 幼鱼 生长特征 水温 增重
下载PDF
风信标扇贝的性腺发育与繁殖周期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星海 孙红振 +4 位作者 杨祖晶 孙贵东 邢强 刘剑 包振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58,共7页
本研究利用性腺指数周年检测及性腺组织切片观察的方法,对蓬莱海头村海区浮筏养殖的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及繁殖规律进行研究。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课题组除1、2月份外(分别为4、2次)每月采集蓬莱海头村海区浮筏养殖的风信标扇... 本研究利用性腺指数周年检测及性腺组织切片观察的方法,对蓬莱海头村海区浮筏养殖的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及繁殖规律进行研究。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课题组除1、2月份外(分别为4、2次)每月采集蓬莱海头村海区浮筏养殖的风信标扇贝性腺样品3次,同时测定采样点水温,采用组织学方法和肉眼观察分析其性腺发育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探究海水温度季节性变化对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蓬莱海区浮筏养殖的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周期为一年,每年经历4个时期,分别为增殖期(12月—次年1月)、生长期(2—3月)、成熟期(4—6月)、休止期(7—11月)。海水温度变化与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相关性显著(P <0.05):风信标扇贝经过12月—次年3月的低温刺激和营养积累后,到达其繁殖期(4—6月),期间平均水温为11.2℃,并在4月上旬出现性腺指数峰值(24.25);当水温高于20.0℃时,性腺指数较低且小于10.00。本研究结果填补了中国风信标扇贝性腺发育研究方向的空白,为人工繁育风信标扇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信标扇贝 性腺发育 繁殖周期 温度
下载PDF
利用概率加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评估低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幼虫的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阳春 王昭萍 +1 位作者 刘剑 马培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28,共8页
为提供一种更科学、全面的三倍体诱导盐度综合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新的统计学方法对低盐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三倍体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利用概率加权回归拟合构建了低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过程中卵裂率、孵化... 为提供一种更科学、全面的三倍体诱导盐度综合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新的统计学方法对低盐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三倍体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利用概率加权回归拟合构建了低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过程中卵裂率、孵化率与盐度的Probit回归模型,得到了不同诱导盐度条件下卵裂率及孵化率的估计值,其中50%卵裂率及50%孵化率的诱导盐度估计值分别为5.648和8.644,对该模型的可信性进行了验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两个可以代表卵裂率、孵化率和三倍体率的主成分和不同诱导盐度的综合评价指数,其中盐度8得分最高,为0.67,其次为盐度10,得分为0.54。研究结果表明,要达到50%孵化率,诱导盐度需大于8.644;盐度8和10均为合适的诱导盐度,其中盐度8诱导率更高、存活率较低,盐度10存活率更高、诱导率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低盐 三倍体诱导 概率加权回归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Pb^(2+)和Cd^(2+)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及其富集 被引量:3
13
作者 邢红艳 马元庆 +7 位作者 李斌 刘爱英 靳洋 孙珊 白艳艳 赵强 苏博 任利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96,共6页
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Pb2+(0.1、0.25、0.5、1.0、2.5、5.0 mg/L共6个浓度梯度)与Cd2+(0.2、0.4、0.8、1.0、2.5、5.0 mg/L共6个浓度梯度)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并分析了其在幼参体内的富集状况。研究表明,幼参死亡率随暴露时间和Pb2+... 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Pb2+(0.1、0.25、0.5、1.0、2.5、5.0 mg/L共6个浓度梯度)与Cd2+(0.2、0.4、0.8、1.0、2.5、5.0 mg/L共6个浓度梯度)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并分析了其在幼参体内的富集状况。研究表明,幼参死亡率随暴露时间和Pb2+、Cd2+浓度增加总体呈升高趋势,而附壁率则反之。暴露于两组低浓度Pb2+的幼参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死亡率均随暴露时间和Pb2+浓度增加而显著升高;最高浓度组在72 h时死亡率已达100%,在24 h时其附壁率低至6.7%,与其他浓度组差异均显著(P<0.01)。暴露于Cd2+的幼参在72 h后的死亡率比48 h内明显升高,96h时0.8 mg/L浓度组的幼参死亡率即达100%;暴露于Cd2+的幼参附壁率均较低。Pb2+和Cd2+对幼参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61、0.018 mg/L。随着水体中Pb2+和Cd2+浓度的增加,幼参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和累积速率均呈升高趋势,但富集系数呈波动性变化,幼参对Cd2+的富集系数和累积速率均高于Pb2+。结果表明,Cd2+对幼参的急性毒性作用强于Pb2+,且幼参对Cd2+的富集能力明显强于Pb2+。本研究将为阐明刺参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刺参健康养殖与食用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CD^2+ 刺参 急性毒性 富集
下载PDF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晓赫 于瑞海 +4 位作者 李琪 安俊庭 王昌勃 刘剑 孔静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4,共7页
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在室内人工投喂条件下的亲螺交配、卵袋产出、孵化、幼虫培育、采苗。结果为:亲螺促熟培育的适宜饵料是四角蛤蜊,在人工促熟条件下每只雌螺产卵量44.57万粒,胚胎孵化率平均为87.4%;在育苗期间... 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在室内人工投喂条件下的亲螺交配、卵袋产出、孵化、幼虫培育、采苗。结果为:亲螺促熟培育的适宜饵料是四角蛤蜊,在人工促熟条件下每只雌螺产卵量44.57万粒,胚胎孵化率平均为87.4%;在育苗期间,幼虫前期密度为0.2个/mL,后期0.1个/mL,投喂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当平均壳高达到1200μm以上时,投放附有底栖硅藻的聚乙烯波纹板采苗效果最好。本文在稚螺培育中主要研究了脉红螺稚螺食性转换和变态过程中的适宜动物性饵料,以及不同处理方法的附着基对稚螺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亲螺爬过和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附苗效果好;刚附着变态后稚螺除了投喂牡蛎肉糜外,定期向池内投放活的牡蛎受精卵,可以促进稚螺变态和食性顺利转化,成功培育出壳高1.0cm以上苗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促熟培育 繁殖力 人工育苗 生产技术
原文传递
蓬莱玉参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斌 陈四清 +4 位作者 李凤辉 刘春胜 王爽 刘长琳 燕敬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7-875,共9页
本研究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一个特殊品系蓬莱玉参产卵、受精及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并与普通仿刺参进行比较。在19~21℃水温下,蓬莱玉参受精卵分别在受精12min和24min后释放第一、二极体,1h后卵裂成2... 本研究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一个特殊品系蓬莱玉参产卵、受精及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并与普通仿刺参进行比较。在19~21℃水温下,蓬莱玉参受精卵分别在受精12min和24min后释放第一、二极体,1h后卵裂成2细胞期,之后每30min左右完成一次卵裂,6h后进入囊胚期,19h后发育成原肠胚;40h后进入耳状幼体阶段,在其后侧臂的一端出现一个不规则形的石灰质骨片,并发现其位置与水体腔处于同一侧这一规律;5d和8d后发育为中耳状幼体和大耳状幼体,10d后变态发育为樽形幼体,骨片由不规则状发育为齿轮状,并出现第二个石灰质骨片;12d后发育为五触手,14d后发育成稚参,40d后发育为幼参。蓬莱玉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序与当前己报道的仿刺参无显著差异,但从幼参开始蓬莱玉参通体始终为白色,而普通仿刺参在45日龄时体表局部出现色素,疣足处较为明显,60日龄幼体一半以上全身布满色素。蓬莱玉参因通体纯白色而受到了众多养殖企业和研究领域的关注,本文的结果为其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玉参 早期发育 骨片发育 体色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