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细菌的分离及其固砂特性初步研究
1
作者 黄谕 王琳 +2 位作者 麦志茂 李洁 张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有大量可分泌胞外多糖的微生物,这一特性对固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TSA、改良TSA、MA三种培养基对采自南海永暑礁及三亚鹿回头海岸带的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本研究共分离纯化7...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有大量可分泌胞外多糖的微生物,这一特性对固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TSA、改良TSA、MA三种培养基对采自南海永暑礁及三亚鹿回头海岸带的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本研究共分离纯化70株细菌,并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鉴定,发现所分离的菌株属于3门5纲12目19科25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此外,有22株菌与已知物种16S r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8.65%,为潜在的新物种。纯化菌株的胞外多糖采用乙醇沉淀法提取、苯酚硫酸法检测含量,发现19株菌胞外多糖含量高于0.013mg·mL-1。选取其中胞外多糖含量最高的9株菌进行土壤团聚能力的测定,发现将菌株SCSIO 17111(Lysobacter sp.)菌液喷洒于珊瑚砂表面能够使土壤团聚体保持稳定。针对粒径小于0.2mm的细砂,菌株SCSIO17111固结的砂土在经过干筛处理后,保留量可达92.7%。本研究可为岛礁珊瑚砂的固定、减少土壤流失提供高产胞外多糖菌株资源,还可以为促进岛礁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岛礁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胞外多糖 固砂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可培养黏细菌资源初探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天梅 官佳松 +2 位作者 覃诗敬 刘永宏 苏志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168,共11页
采用大肠杆菌诱导法和滤纸诱导法对广西北部湾不同海洋生境采集的样品进行黏细菌的分离纯化,基于菌落形态特征结合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黏细菌纯培养物进行初步鉴定。从21份海洋生境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38株黏细菌,隶属于4属10种,... 采用大肠杆菌诱导法和滤纸诱导法对广西北部湾不同海洋生境采集的样品进行黏细菌的分离纯化,基于菌落形态特征结合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黏细菌纯培养物进行初步鉴定。从21份海洋生境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38株黏细菌,隶属于4属10种,其中黏球菌属和珊瑚球菌属分别占菌株总数的63.16%和26.32%,属于优势菌属。采用VY/2培养基进行固体培养发酵,利用丙酮提取浓缩获得提取物,进一步利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菌株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发现24株黏细菌提取物对9种指示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菌阳性率达63.16%,其中Myxococcus macrosporus(1H01)的提取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活性显著,优于阳性药(氨苄青霉素钠,1mg·mL^(-1))。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特殊海洋生境黏细菌多样性丰富,分离出的黏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为新型抗生素应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黏细菌 分离鉴定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深海芽孢杆菌Bacillus sp. LM-24对结晶紫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湘薇 张继福 +1 位作者 张云 胡云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1-231,共11页
利用深海微生物中筛选出的对结晶紫具有优势吸附能力的菌株Bacillus sp. LM-24从废水中分离结晶紫。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其反应条件,选用无机载体硅胶和有机载体树脂对其进行固定,分析无机盐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 利用深海微生物中筛选出的对结晶紫具有优势吸附能力的菌株Bacillus sp. LM-24从废水中分离结晶紫。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其反应条件,选用无机载体硅胶和有机载体树脂对其进行固定,分析无机盐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游离菌株在最适吸附剂浓度1.216 g/L、pH=9.0、温度30℃时,反应10 min对30 mg/L结晶紫去除率可达86%;在不同pH和浓度时,固定化微生物吸附作用较游离微生物更加稳定。动力学测定显示3种吸附剂均存在物理和化学吸附,等温线测定显示游离菌株和硅胶固定化菌株与Langmuir模型拟合度更高,而大孔树脂固定化菌株与Freundlich拟合度更高。Bacillus sp. LM-24对结晶紫具有快速且高效的吸附作用,且固定化技术能有效提高其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可作为结晶紫染料脱色的潜力开发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微生物 芽孢杆菌 吸附 结晶紫 固定化微生物
下载PDF
新型葡萄糖-2,5-二酮哌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细胞毒活性
4
作者 廖升荣 许华炎 +1 位作者 李晓琳 刘永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185,共12页
从海洋天然产物中挖掘高细胞毒活性化合物成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以2,5-二酮哌嗪海洋天然产物Piperafizine B为修饰骨架,在其哌嗪环6位的苄叉邻位引入位阻较大的四乙酰基葡萄糖或葡萄糖基团,共合成了14个2... 从海洋天然产物中挖掘高细胞毒活性化合物成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以2,5-二酮哌嗪海洋天然产物Piperafizine B为修饰骨架,在其哌嗪环6位的苄叉邻位引入位阻较大的四乙酰基葡萄糖或葡萄糖基团,共合成了14个2,5-二酮哌嗪衍生物(1a-i,2a-f)。溶解性实验结果初步表明,相较于PiperafizineB,衍生物的脂溶性(1.5~27.9mg·mL^(-1),溶剂为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与水溶性(0.1~0.9mg·mL^(-1),溶剂为磷酸缓冲液,pH7.4)均明显改善。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四乙酰基萄糖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较好,半抑制率浓度值(IC50)为1.0~9.1μmol·L^(-1),并对Huh-7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3.3~4.5μmol·L^(-1))。化合物1c的细胞毒活性最好,对癌细胞株K562、A549及Huh-7的IC_(50)值分别为1.0、3.6与3.3μmol·L^(-1)。而将乙酰基水解后的葡萄糖衍生物无明显细胞毒活性(IC50>10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天然产物 2 5-二酮哌嗪衍生物 葡萄糖 结构修饰 细胞毒
下载PDF
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5
作者 罗勇 黄林韬 +8 位作者 杨剑辉 练健生 刘骋跃 江雷 梁宇娴 陈伦举 雷新明 刘胜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6,共15页
为查明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于2023年3月18—23日对该区域开展造礁石珊瑚群落、底质类型、悬浮物沉降速率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1)本区域造礁石珊瑚共鉴定13科24属42种和7未定种,其覆盖率... 为查明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于2023年3月18—23日对该区域开展造礁石珊瑚群落、底质类型、悬浮物沉降速率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1)本区域造礁石珊瑚共鉴定13科24属42种和7未定种,其覆盖率均值为(18.05±10.53)%,集中分布在水深1.0~2.5m;(2)造礁石珊瑚优势种以团块状或皮壳状生长型为主,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2年)与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伴随造礁石珊瑚的死亡,其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3)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与砂质底覆盖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溶解氧和悬浮物沉积物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水体浊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漫衰减系数Kd-PAR(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呈显著正相关,且其均值(3.81±1.10)NTU(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已超过影响造礁石珊瑚生长的胁迫阈值(3NTU)。这些结果表明,海底砂质覆盖率、悬浮物沉降速率、浊度、pH、溶解氧和Kd-PAR等是影响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是造礁石珊瑚分布热点之一,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和覆盖率。然而,该区域造礁石珊瑚垂直分布范围较窄,且正面临多重环境因子胁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高 造礁石珊瑚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影响
下载PDF
聚焦退化珊瑚礁关键造礁石珊瑚类群的补充与恢复——以三亚 西岛为例
6
作者 梁宇娴 刘骋跃 +4 位作者 俞晓磊 张浴阳 练文科 陈伦举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6,共11页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南三亚西岛的珊瑚礁正处于退化状态。造礁石珊瑚群落以团块状为主,分枝状珊瑚严重退化,对环境敏感的鹿角珊瑚属占比降低,且数量、种类明显减少。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关键物种—鹿角珊瑚属(Acropor...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南三亚西岛的珊瑚礁正处于退化状态。造礁石珊瑚群落以团块状为主,分枝状珊瑚严重退化,对环境敏感的鹿角珊瑚属占比降低,且数量、种类明显减少。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关键物种—鹿角珊瑚属(Acropora sp.)的补充和恢复,利用无性培殖的珊瑚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试验。期望通过补充鹿角珊瑚属种类和数量,改善西岛造礁石珊瑚群落,促进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维护西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稳定,本研究首先通过苗圃培育技术,利用珊瑚树形苗圃和浮床式苗圃共培育鹿角珊瑚种苗2500株,经6个月的培育后,获得6221株大小为(13.1±1.7)cm的珊瑚用于底播移植;随后采用铆钉法将上述珊瑚移植至西岛近岸原生礁石。结果表明:移植8个月后,移植珊瑚的存活率高达98%,珊瑚平均大小为(19±0.17)cm,平均生长速率为(0.73±0.17)cm·month^(−1)修复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提高至43.83%,其中鹿角珊瑚属的覆盖率为10.55%;移植20个月后,移植珊瑚的存活率为93%,珊瑚平均大小为(26.2±5.7)cm,平均生长速率为(0.60±0.28)cm·month^(−1)修复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提高至61.49%,其中鹿角珊瑚属的覆盖率为15.93%。总体来说,本研究选择的珊瑚种类合适,采用的珊瑚苗圃培育技术和铆钉法珊瑚底播移植技术可靠,西岛退化珊瑚礁区鹿角珊瑚恢复效果显著。本研究可为我国典型近岸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并为未来我国珊瑚礁修复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西岛 珊瑚礁 修复 关键类群 鹿角珊瑚属
下载PDF
海南三亚鹿回头虫黄藻(Effrenium voratum)的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龙超 罗肇河 +3 位作者 韦章良 杨芳芳 李茹 龙丽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3,共9页
本文对分离于我国海南三亚鹿回头海域的两株虫黄藻SYSC-14-11和SYSC-2-8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描述了两株藻的形态和系统发育特征,并与世界其他地理区系的Effrenium属虫黄藻进行了差异性比... 本文对分离于我国海南三亚鹿回头海域的两株虫黄藻SYSC-14-11和SYSC-2-8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描述了两株藻的形态和系统发育特征,并与世界其他地理区系的Effrenium属虫黄藻进行了差异性比较,发现本研究中的两株虫黄藻的形态和系统发育特征与Effrenium属虫黄藻模式种Effrenium voratum基本一致,推测本文中的两株Effrenium属虫黄藻均为E.voratum。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热带海域虫黄藻的物种多样性,为完善我国的虫黄藻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共生藻科 Effrenium属 形态学 系统发育学
下载PDF
利用遥感技术估算南海北部表层异养细菌丰度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剑 陈楚群 +4 位作者 周伟华 李祥付 吴颉 叶海彬 唐世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2,共10页
常规异养细菌监测方法精度高但费时费力且不能连续观测,而卫星遥感成本低、可以大面积同步、长时间周期观测,可与常规方法互补。文章利用南海北部10个航次采集的表层异养细菌丰度和卫星遥感反射率,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异养细菌丰... 常规异养细菌监测方法精度高但费时费力且不能连续观测,而卫星遥感成本低、可以大面积同步、长时间周期观测,可与常规方法互补。文章利用南海北部10个航次采集的表层异养细菌丰度和卫星遥感反射率,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异养细菌丰度的遥感模型,其模型决定系数为0.81,均方根误差为2.44×10^(8)个·L^(-1),平均相对误差为21%,具有较好表现。利用该模型估算南海北部表层异养细菌丰度,结果显示:从珠江河口到南海北部开阔海域,异养细菌丰度逐渐减小。夏季河口地区平均异养细菌丰度最高,春季最低;近岸海域靠近珠江河口西侧的平均异养细菌丰度高于东侧;冬季陆架地区平均异养细菌丰度最高,夏季最低;开阔海域的异养细菌丰度变化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细菌 水色遥感 空间分布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基于羧基载体LX-1000IDA的脂肪酶固定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朱衡 张继福 +1 位作者 张云 胡云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101,共14页
本文利用碳二亚胺EDC作为羧基载体LX-1000IDA的活化剂,通过脂肪酶的表面氨基,将脂肪酶固定于羧基载体上,制成固定化海洋脂肪酶IDA-LIPASE。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 Burman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载体-酶液和交联剂的添加顺序、缓冲液浓度... 本文利用碳二亚胺EDC作为羧基载体LX-1000IDA的活化剂,通过脂肪酶的表面氨基,将脂肪酶固定于羧基载体上,制成固定化海洋脂肪酶IDA-LIPASE。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 Burman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载体-酶液和交联剂的添加顺序、缓冲液浓度、温度、pH、载体量、时间和碳二亚胺EDC浓度等进行优化和筛选,得到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pH4.5、载体量0.2 g、时间6 h、温度25℃、EDC质量分数0.6%,制备得到酶活力为114 U/g的固定化酶。对该条件进行了10倍扩大固定化,制备得到的固定化脂肪酶IDA-LIPASE酶活力为210 U/g。对制备的固定化酶酶学性质鉴定表明: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最适反应温度提高10℃,最适反应pH向碱性方向移动0.5,重复使用7次还保留40%左右的酶活,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固定化酶在4℃保存30 d后保留84.6%酶活。该固定化酶IDA-LIPASE相比于游离酶更能适应工业生产环境,具备实际生产应用的潜力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脂肪酶 固定化 羧基载体 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 酶学性质
下载PDF
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新型凝集素ChPerlucin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泽慧 张爱娇 +6 位作者 杨雨澄 毛帆 肖述 李军 张扬 向志明 喻子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1,共10页
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是一类能识别并结合多糖的免疫蛋白质超家族,本文首次克隆了一种新型香港牡蛎C-型凝集素基因——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并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命名为ChPerlucin。结果显示,ChPerlucin基因cDNA全长577bp,包括... 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是一类能识别并结合多糖的免疫蛋白质超家族,本文首次克隆了一种新型香港牡蛎C-型凝集素基因——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并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命名为ChPerlucin。结果显示,ChPerlucin基因cDNA全长577bp,包括21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73bp的3′UTR,以及483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160个氨基酸,ChPerlucin蛋白理论分子量为18kD,等电点为5.95。ChPerlucin蛋白含有保守的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C-type lectin or carbohydrate-recognition domain,CLECT);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分析表明,ChPerlucin与其他贝类的Perlucin聚为一支,说明该基因是软体动物Perlucin家族的新成员。qRT-PCR结果显示,ChPerlucin在香港牡蛎所检测组织和各个胚胎发育时期中均有表达;病原菌刺激后,ChPerlucin表达量显著升高;利用毕赤酵母真核成功表达了ChPerlucin重组蛋白,发现ChPerlucin重组蛋白具有抑菌效果。以上结果表明ChPerlucin在香港牡蛎的先天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先天性免疫 C-型凝集素 ChPerlucin
下载PDF
环境DNA分析大亚湾夜光藻藻华对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11
作者 陈靖夫 钟瑜 +2 位作者 王磊 郭雨沛 邱大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132,共12页
夜光藻是全球广泛分布的藻华种之一,其摄食作用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利用环境DNA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文章研究了2021年1月中旬大亚湾夜光藻高丰度站位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生物相关性。结果显示,夜光藻高丰度站位... 夜光藻是全球广泛分布的藻华种之一,其摄食作用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利用环境DNA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文章研究了2021年1月中旬大亚湾夜光藻高丰度站位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生物相关性。结果显示,夜光藻高丰度站位的海水温盐条件为温度14.4~18.3℃、盐度32.52‰~33.14‰。夜光藻丰度较高的站位中,卡顿藻科、海链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2.41%和2.23%,明显高于其他站位的0.75%和0.62%;同时拟哲水蚤科与长腹剑水蚤科等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8.22%和4.46%,明显低于其他站位的64.13%和11.12%。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夜光藻丰度增加可能导致其对拟哲水蚤科等类群摄食压力增加,拟哲水蚤科类群丰度减少降低了卡顿藻科、海链藻科、原甲藻科、隐芽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摄食压力,使其生物丰度增加;同时夜光藻摄食压力增加使得裸甲藻科、圆筛藻科等浮游植物丰度下降。因此,夜光藻丰度增加影响了水域中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综上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有助于认识夜光藻在浮游生物群落中的生态地位,可用于浮游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环境DNA 夜光藻 食性 真核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三份南海岛礁珊瑚砂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12
作者 李存 崔林青 +2 位作者 杨红强 龙丽娟 田新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岛礁珊瑚砂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未被培养和利用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了解微生物生态功能、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基础。文章采用多种寡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分离南海岛礁珊瑚砂中的可培养细菌,共获得纯培养细菌菌株349株,通过16Sr... 岛礁珊瑚砂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未被培养和利用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了解微生物生态功能、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基础。文章采用多种寡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分离南海岛礁珊瑚砂中的可培养细菌,共获得纯培养细菌菌株349株,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隶属于4门(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6纲、26目、43科、73属、134种,可培养细菌的优势类群为放线菌门,占所有分离菌株数量的60%;而且还发现18个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97%的潜在新种。本研究使用改良优化的寡营养培养基进行分离,较好地显示出样品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且获得了大量潜在的稀有新物种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岛礁珊瑚砂样品的可培养细菌资源十分丰富、细菌群落所涉及的生态功能完整、潜在新种比例较高,为后期岛礁微生物资源挖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期开发应用积累了丰富且稀有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岛礁 寡营养培养基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微生物资源
下载PDF
褐斜鲽(Plagiopsetta glossa)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重排机制研究
13
作者 董江星 时伟 +1 位作者 孔晓瑜 陈世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冠鲽科(Samaridae)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包含冠鲽属(Samaris)、沙鲽属(Samariscus)和斜鲽属(Plagiopsetta)。目前研究表明,冠鲽(Samaris cristatus)和满月沙鲽(Samariscus latus)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都有重排,并且两者的基... 冠鲽科(Samaridae)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包含冠鲽属(Samaris)、沙鲽属(Samariscus)和斜鲽属(Plagiopsetta)。目前研究表明,冠鲽(Samaris cristatus)和满月沙鲽(Samariscus latus)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都有重排,并且两者的基因数量也有差别。为检测斜鲽属鱼类中是否也有不同的特征结构,我们选用褐斜鲽(Plagiopsetta glossa)作为代表种进行斜鲽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分析,同时与冠鲽属及沙鲽属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显示,褐斜鲽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8723bp,包括39个基因:13个蛋白基因、24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2个控制区、1个轻链复制起点和比典型基因组多的13个间隔子。和经典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相比,褐斜鲽和满月沙鲽都多了t RNA-Cys和t RNA-Tyr两个t RNA,冠鲽只多了t RNA-Cys,且3个种类都多了一个控制区,但褐斜鲽与满月沙鲽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褐斜鲽线粒体基因的重排导致不同位置的6个t RNA形成了六连体基因簇"t RNA-Cys1-Tyr1-Ser1-Lys-Arg-Ser2","ND5-ND6-Glu-Cytb-Thr"则位于六连体之后,但这11个基因相对的排序没有发生变化。采用双复制随机丢失模型(double replications and random loss,DRRL)对褐斜鲽基因的重排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该鱼类基因数量、排列顺序以及比典型基因组多13个间隔子等特征为该模型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鲽形目 冠鲽科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重排 分子进化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中小型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星宇 林雅君 +3 位作者 张良奎 向晨晖 黄亚东 郑传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48,共13页
为阐明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文动力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7月(夏季)和2020年12月(冬季)在粤港澳大湾区近海珠江口、大亚湾、黄茅海三个断面进行浮游动物采样,比较分析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 为阐明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文动力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7月(夏季)和2020年12月(冬季)在粤港澳大湾区近海珠江口、大亚湾、黄茅海三个断面进行浮游动物采样,比较分析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讨引起其季节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调查海域共鉴定中小型浮游动物211种(包括浮游幼虫),其中桡足类占总种数的42.18%,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浮游动物种数和平均丰度均为夏季高于冬季,远岸海域物种多样性高于近岸。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在两个季节均位于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域;夏季河口水域的平均丰度高于大亚湾水域的,冬季丰度分布无明显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整体分为河口、海湾、远岸3个类群,珠江口水域受径流影响较大,与大亚湾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而冬季河口与海湾近岸水域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在夏季和冬季均为优势种,厦门矮隆哲水蚤(Bestiolina amoyensi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简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plex)等为夏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为冬季优势种。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表明大湾区近海浮游动物丰度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及营养物质的关系存在种间、季节和区域差异,表明湾区复杂的水体环境条件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口 大亚湾 黄茅海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深海放线菌Streptomyces koyangensis SCSIO 5802中次级代谢产物neoabyssomicin H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永相 李晓悦 鞠建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9-173,共5页
深渊霉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抗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选择性激活潜伏HIV病毒等生物活性,具有显著的开发利用潜力。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深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koyangensis SCSIO 5... 深渊霉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抗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选择性激活潜伏HIV病毒等生物活性,具有显著的开发利用潜力。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深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koyangensis SCSIO 5802新型深渊霉素类化合物的生产潜力进行发掘,综合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手段,获得一个结构新颖的深渊霉素硫醚二聚体化合物,命名为neoabyssomicin H。该化合物的结构通过UV、IR、HR-ESI-MS,1D和2D NMR及X-Ray单晶铜靶衍射等进行了鉴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neoabyssomicin 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系列临床MRSA的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值大于128μg·m L^(-1)。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深渊霉素类化合物,为硫醚二聚体类深渊霉素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放线菌 深渊霉素 抗菌 硫醚二聚体
下载PDF
海水酸化与升温对孔石藻(Porolithon cf.onkodes)生长钙化的影响
16
作者 杨芳芳 肖志梁 +2 位作者 韦章良 黄怡 龙丽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7,共11页
钙化海藻作为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构建稳固礁体,而且部分藻株能诱导珊瑚幼虫附着变态,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面对未来海水酸化与升温的共同作用,珊瑚藻生理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 钙化海藻作为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构建稳固礁体,而且部分藻株能诱导珊瑚幼虫附着变态,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面对未来海水酸化与升温的共同作用,珊瑚藻生理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广泛分布于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钙化海藻——孔石藻(Porolithon cf.onkodes)为研究对象,采用3个CO_(2)分压(pCO_(2):400μatm、1200μatm、1800μatm)和温度(27℃、30℃、32℃)对其培养1个月,通过监测藻体生长和钙化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探究海水酸化与升温对活体与死亡的孔石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从27℃升高到30℃时,活体孔石藻生长钙化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当温度提高到32℃时,藻体生长钙化显著下降,甚至出现溶解现象,净钙化速率从206.99nmol·cm^(–2)·h^(−1)(pCO_(2):400μatm;温度:27℃)降至–42.22nmol·cm^(–2)·h^(−1)(pCO_(2):1200μatm;温度32℃)。类似地,pCO_(2)增加也会显著抑制活体孔石藻的生长钙化,而且该抑制作用随着CO_(2)分压增加而增强。此外,升温与酸化对藻体叶绿素a含量和净钙化速率均具有交互作用。与活体孔石藻相比,死亡的藻体骨骼更易受到高温与酸化影响,当温度升高至30℃或pCO_(2)提高至1200μatm时,死亡藻体骨骼净溶解速率均显著增加,而且高温与酸化的交互作用加速了骨骼溶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了酸化与升温不仅会影响活体孔石藻的生长钙化速率,而且会加速礁体主要组分(藻体碳酸钙骨骼)的溶解速率,进而影响到珊瑚礁生态系统。本文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升温 孔石藻 钙化 生长 珊瑚礁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中沙大环礁四种大型海藻的光生理特征比较及其对升温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刚 万明月 +5 位作者 史晓寒 秦耿 麦广铭 黄良民 谭烨辉 邹定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生活于珊瑚礁区的大型海藻可以与珊瑚一起为礁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它们在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比较研究了生活于我国南海中沙大环礁区4种优势海藻的生化组分、光合特征及其对海水升温的生理响... 生活于珊瑚礁区的大型海藻可以与珊瑚一起为礁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它们在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比较研究了生活于我国南海中沙大环礁区4种优势海藻的生化组分、光合特征及其对海水升温的生理响应,其中厚膜藻(Grateloupia ellipitica)和粉枝藻(Liagora samaensis)为红藻,钙扇藻(Udotea flabellum)和仙掌藻(Halimeda discoidea)为绿藻。结果显示,与绿藻相比,红藻藻体叶绿素(Chl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更低且含有藻胆素,红藻的光补偿点(EC)和呼吸速率(Rd)均显著低于绿藻。海水升温提高了4种海藻的光能利用效率(α)、EC、Rd和日净光合固碳量;同时,升温还降低红藻的饱和光强(EK)、提高绿藻的最大光合放氧速率(Pmax)。结果还显示,海水升温在光强较低时提高红藻的光合放氧速率,光强较高时则降低其放氧速率;升温也提高绿藻的光合放氧速率,但光强变化对升温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基于4种海藻的光生理特征以及升温效应的种间差异性可见,短时间升温(~4)℃有利于中沙大环礁区海藻的光合作用;与绿藻相比,该升温效应更有利于红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征 升温 大型海藻 中沙大环礁
下载PDF
基于大孔吸附树脂先交联后吸附法固定化脂肪酶 被引量:7
18
作者 林海蛟 张继福 +1 位作者 张云 胡云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0-108,共9页
以大孔吸附树脂HPD700为载体,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固定化海洋脂肪酶,并探究所制备的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在温度35℃、交联pH5.5、质量分数0.5%、时间2 h的最佳交联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吸附条件并对固定化酶... 以大孔吸附树脂HPD700为载体,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固定化海洋脂肪酶,并探究所制备的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在温度35℃、交联pH5.5、质量分数0.5%、时间2 h的最佳交联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吸附条件并对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温度40℃,载体量1.0 g,吸附2 h。该条件下酶活力达190.80 U/g,酶活力回收率为43.04%;对比游离酶和固定化酶,其pH稳定性基本一致,但是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提高15℃,固定化酶在高温条件下具有更好的温度稳定性;固定化酶操作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也较好,连续操作5次还能保持57.38%酶活力;固定化酶在4℃保存60 d剩余69.40%酶活力。研究表明:基于大孔吸附树脂HPD700的先交联后吸附法固定化海洋脂肪酶在工业酶应用上具有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脂肪酶 先交联后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 固定化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升温对孔石藻(Porolithon onkodes)共附生细菌及其诱导珊瑚幼虫附着的影响
19
作者 肖志梁 杨芳芳 +4 位作者 韦章良 邱晨 黄怡 董俊德 龙丽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1-702,共12页
珊瑚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一类主要的钙化生物,它不仅能够构建、稳固礁体,而且与造礁石珊瑚关系密切,其对造礁石珊瑚幼虫附着的促进作用是退化石珊瑚群落恢复的关键。但是,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珊瑚藻对珊瑚幼虫的诱导作用会如何响应,以及... 珊瑚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一类主要的钙化生物,它不仅能够构建、稳固礁体,而且与造礁石珊瑚关系密切,其对造礁石珊瑚幼虫附着的促进作用是退化石珊瑚群落恢复的关键。但是,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珊瑚藻对珊瑚幼虫的诱导作用会如何响应,以及该过程是否与藻体共附生细菌群落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孔石藻(Porolithon onkodes)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pCO_(2)和温度培养孔石藻31 d,研究不同处理后孔石藻对鹿角杯形珊瑚幼虫附着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藻体共附生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探究细菌多样性与孔石藻对珊瑚幼虫诱导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酸化(1200 ppm/1800 ppm pCO_(2))和升温(30℃/32℃)均没有显著影响孔石藻诱导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幼虫附着,其中温度30℃,pCO_(2)1200 ppm时,珊瑚幼虫附着率最高达100.00%。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孔石藻共附生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等菌群构成,其中变形菌门含量达到40.34%~73.45%;与酸化相比,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其中32℃处理组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但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显示不同温度和CO_(2)浓度处理组,在门、纲、属水平上细菌多样性、丰度及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这可能与孔石藻诱导珊瑚幼虫附着不受温度和酸化影响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升温 孔石藻 鹿角杯形珊瑚 幼虫附着 细菌群落
下载PDF
盐度对广盐型聚球藻K1生长及转录组的影响
20
作者 廖莹 夏晓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聚球藻是一类分布广泛、数量巨大的微微型浮游植物,作为蓝藻的代表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海洋以及河口区域,并且具有丰富的色素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聚球藻根据盐度适应能力可划分为严格海洋型聚球藻和广盐型聚球藻。文章对分离自珠江口... 聚球藻是一类分布广泛、数量巨大的微微型浮游植物,作为蓝藻的代表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海洋以及河口区域,并且具有丰富的色素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聚球藻根据盐度适应能力可划分为严格海洋型聚球藻和广盐型聚球藻。文章对分离自珠江口的聚球藻K1和南海寡营养海域的聚球藻YX02-1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对比,并根据rop C1标记基因分析K1和YX02-1的分类地位,发现K1为广盐型聚球藻,其在不同盐度下(10‰、13‰、18‰、25‰、33‰)均能生长;而YX02-1为严格海洋型聚球藻,在低于13‰的盐度下无法存活,与其在河口的分布特征相一致。转录组分析显示,低盐条件下广盐型聚球藻中合成渗透压调节分子的基因(ggp S、SPS、stp A)表达量明显下调,而膜通道蛋白glz T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说明广盐型聚球藻耐低盐机制主要是通过减少细胞内渗透压相关小分子合成和增加膜通道蛋白,提高小分子物质外排来达到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此外,盐度也会影响广盐型聚球藻的光合作用和代谢水平,其中参与光合作用的产能基因(ATPF0B、ATPF0A、ATPF1D、ATPF1A)和色素蛋白基因(cpc A、cpc B)表达量在低盐条件下均显著下降,同时无机氮利用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低盐条件下,渗透压相关小分子的需求减少,可以使更多的碳源用于支持生长,同时无机氮的吸收增强,这两者可能是低盐条件下广盐型聚球藻具有较高生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盐型聚球藻 转录组分析 盐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