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生产工业白油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韩来喜 陈茂山 单贤根 《煤化工》 CAS 2020年第4期10-13,37,共5页
以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采用Pt-Pd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在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进行了生产工业白油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氮油品加氢精制后的芳烃转化率均高于80%,2#高氮油品加氢精制后芳烃转化率不到10%;温度、压力、空速的变... 以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采用Pt-Pd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在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进行了生产工业白油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氮油品加氢精制后的芳烃转化率均高于80%,2#高氮油品加氢精制后芳烃转化率不到10%;温度、压力、空速的变化对芳烃转化率有较大影响,在反应压力15 MPa、反应温度220℃、体积空速0.6 h-1的条件下,1#产品油中的芳烃质量分数为3.3%,芳烃转化率为89.56%;1#产品油在实沸点蒸馏装置上经过切割后,280℃~300℃、300℃~320℃馏分段油基本能满足5号、7号工业白油(Ⅰ)行业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加氢稳定油 工业白油 加氢 温度 压力 空速
下载PDF
助剂改性FeOOH及其煤直接液化催化活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谢晶 卢晗锋 +2 位作者 陈银飞 高山松 王洪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92-1899,共8页
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引入Si、Al、La、Ca、Mg、Zr、Cu、Ni和Co 9种助剂元素对Fe OOH催化剂改性,借助BET、XRD、SEM手段表征各助剂对催化剂微观结构、晶相和形貌的影响,在0.5 L高压釜内测试各催化剂对神东煤的直接液化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引... 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引入Si、Al、La、Ca、Mg、Zr、Cu、Ni和Co 9种助剂元素对Fe OOH催化剂改性,借助BET、XRD、SEM手段表征各助剂对催化剂微观结构、晶相和形貌的影响,在0.5 L高压釜内测试各催化剂对神东煤的直接液化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引入Si、Al、Ca、Zr、Ni、Co能改善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分散度,分别提高煤液化油收率0.7-2.7个百分点;Ni和Co为最优助剂,Mg没有促进作用,Cu、La降低了油收率。研究表明,Al、Ca、Zr是通过结构支撑改善催化剂的织构性质,促进生成易于转化为活性相的小晶粒γ-Fe OOH,Ni、Co主要起到电子型助剂作用,通过强化对氢气的活化,促进煤的转化,提高油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FeOOH催化剂 改性 助剂 共沉淀 油收率
下载PDF
硅/铝改性FeOOH及其煤直接液化催化性能 被引量:5
3
作者 谢晶 舒歌平 +3 位作者 李克健 章序文 高山松 王洪学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53,57,共7页
采用沉淀-空气氧化法分别制备了以Si含量2%~7%(物质的量比,下同),Al含量2%~15%改性的FeOOH催化剂.采用BET,XRD,SEM和TG-DTG等表征手段,考察了Si和Al改性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并在500mL高压釜内评估了对神东煤的直接液化催化性能.... 采用沉淀-空气氧化法分别制备了以Si含量2%~7%(物质的量比,下同),Al含量2%~15%改性的FeOOH催化剂.采用BET,XRD,SEM和TG-DTG等表征手段,考察了Si和Al改性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并在500mL高压釜内评估了对神东煤的直接液化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Si量增加,催化剂由α-FeOOH和γ-FeOOH转化为无定型六线水合氧化铁,Si超过5%时发生团聚;Si不影响FeOOH各物种的热分解温度,但会降低失重率.Al能持续改善催化剂织构性质,并取代Fe形成FexAl1-xOOH,使各物种分解向高温偏移.Si和Al改性FeOOH催化剂的煤转化率不变,但能降低氢耗,促进沥青向油转化,提高油收率;Si为5%,Al为10%~15%时催化性能分别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催化剂改性 羟基氧化铁 催化剂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柴油加氢制备轻质白油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单贤根 舒歌平 +1 位作者 章序文 曹雪萍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47,共5页
为制备轻质白油,采用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在30m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对煤直接液化柴油进行了深度加氢实验,考察了不同反应压力(6~12MPa)、反应温度(80~240℃)、体积空速(0.6~1.2h-1)条件下煤直接液化柴油的芳烃饱和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加氢... 为制备轻质白油,采用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在30m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对煤直接液化柴油进行了深度加氢实验,考察了不同反应压力(6~12MPa)、反应温度(80~240℃)、体积空速(0.6~1.2h-1)条件下煤直接液化柴油的芳烃饱和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加氢后的柴油馏程、黏度、密度等性质无明显变化,但芳烃含量大幅度下降,在合适的加氢条件下产品油中芳烃质量分数可以降低至0.01%以下,满足环保型轻质白油标准要求。通过蒸馏切割发现,煤直接液化柴油所生产的轻质白油牌号主要集中在W2-40~W2-9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柴油 加氢 轻质白油
下载PDF
高分散Mo基催化剂煤直接液化催化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谢晶 舒歌平 +4 位作者 高山松 王洪学 李剑宇 卢晗锋 陈银飞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2-1188,共7页
为了提高钼基催化剂的煤直接液化催化性能和工业应用的可能性,研究了含钼化合物粉体催化剂性质与煤直接催化性能的关系,制备出高稳定性的三氧化钼油浆催化剂和两种高活性的钼铁复合催化剂。结果表明,含钼化合物的催化活性主要与分散性... 为了提高钼基催化剂的煤直接液化催化性能和工业应用的可能性,研究了含钼化合物粉体催化剂性质与煤直接催化性能的关系,制备出高稳定性的三氧化钼油浆催化剂和两种高活性的钼铁复合催化剂。结果表明,含钼化合物的催化活性主要与分散性和晶粒度相关,纳米级三氧化钼活性高,微米级含钼化合物活性低;通过高速剪切和分散剂的锚固作用,纳米三氧化钼粉体能更好地分散于溶剂油中并保持长时间稳定,催化活性也得到显著提高;浸渍法和共沉淀法制备的钼铁复合催化剂中的钼元素处于高度分散状态,钼铁复合催化剂在煤直接液化中展现出协同催化作用,相比Fe催化剂油产率提高了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钼催化剂 粒度 分散性 油产率
下载PDF
煤液化沥青基多孔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程时富 《神华科技》 2018年第5期68-72,共5页
以煤液化沥青为炭源,以3种不同形态的SiO_2(正硅酸四乙酯、硅溶胶、纳米SiO_2)为模板,制备多孔炭,通过模板与煤液化沥青的投料比,调整多孔炭的表面结构。采用SEM、N2吸附-脱附、电化学工作站对多孔炭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以煤液化沥青为炭源,以3种不同形态的SiO_2(正硅酸四乙酯、硅溶胶、纳米SiO_2)为模板,制备多孔炭,通过模板与煤液化沥青的投料比,调整多孔炭的表面结构。采用SEM、N2吸附-脱附、电化学工作站对多孔炭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板的类型决定多孔炭材料的孔径分布,以正硅酸四乙酯为模板的多孔炭的平均孔径为2~3nm,以硅溶胶为模板的多孔炭的平均孔径为7.8nm,以纳米SiO_2为模板的多孔炭的平均孔径为12nm。以正硅酸四乙酯为模板时,当SiO_2与煤液化沥青的投料为0.6时,多孔炭的总孔容最大,0.605cm^3/g,比表面积为789m^2/g,且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2000m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为71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沥青 模板 多孔炭 孔径分布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pH值对铁系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谢晶 舒歌平 +1 位作者 李克健 章序文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3,共5页
以FeSO4·7H2O为铁源,以氨水为沉淀剂,通过沉淀-空气氧化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铁系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N2吸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通过800℃焙烧3h考察了催化剂的含水量.结果表明,不... 以FeSO4·7H2O为铁源,以氨水为沉淀剂,通过沉淀-空气氧化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铁系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N2吸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通过800℃焙烧3h考察了催化剂的含水量.结果表明,不同pH值制备的催化剂主体晶相和微观结构有较大差异,其中pH值为7.0时,催化剂主体晶相为γ-FeOOH,微观形态为板条状,其比表面积最高,平均孔径最小,催化剂中含水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系催化剂 PH值 煤直接液化 Γ-FEOOH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catalytic behaviors of iron–oxygen precursors during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被引量:13
8
作者 Jing Xie Hanfeng Lu +6 位作者 Geping Shu Kejian Li Xuwen Zhang Hongxue Wang Wang Yue Shansong Gao Yinfei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7-866,共10页
A series of both unsupported and coal‐supported iron–oxygen compounds with gradual changes in microstructure were synthesized by a precipitation‐oxidation process at 20 to 70°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 A series of both unsupported and coal‐supported iron–oxygen compounds with gradual changes in microstructure were synthesized by a precipitation‐oxidation process at 20 to 70°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these precursors during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could be controlled through adjusting the synthesis temperature during the precipitation‐oxidation procedure,and that compounds synthesized at lower temperatures exhibit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As a result of their higher proportions ofγ‐FeOOH orα‐FeOOH crystalline phases,the unsupported iron–oxygen compounds synthesized at 20–30°C,which also had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s and moisture levels,generate oil yields 4.5%–4.6%higher than those obtained with precursors synthesized at 70°C.It was also determined that higher oil yields were obtained when the catalytically‐active phase formed by the precursors during liquefaction(pyrrhotite,Fe1-xS)had smaller crystallites.Feed coal added as a carrier was found to efficiently disperse the active precursors,which in tur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during coal liquef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Iron‐oxygen compound Coal‐supported catalyst Synthesis temperature Iron‐based cataly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