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情及其超越 被引量:3
1
作者 罗杰.克瑞斯普 陈乔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8,共10页
讨论同情或怜悯这种情感及其相应的德性,可首先把同情这种情感置于道德概念图景中,经由批判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即由玛莎·纳斯鲍姆发展出的一种亚里士多德版本的观点,转而支持同情作为情感的非认知性概念。由此可以勾勒出另一种... 讨论同情或怜悯这种情感及其相应的德性,可首先把同情这种情感置于道德概念图景中,经由批判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即由玛莎·纳斯鲍姆发展出的一种亚里士多德版本的观点,转而支持同情作为情感的非认知性概念。由此可以勾勒出另一种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同情之德性与其他德性的关系由此得以展开,同时也播下了同情之实践意义的怀疑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情感 德性 亚里士多德 纳斯鲍姆
下载PDF
伦理学有第三种方法吗? 被引量:1
2
作者 R.克瑞斯普 王腾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31,共12页
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意在说明何为正确、何为错误行为的理论,那我们就无法赞成当代哲学界近年来普遍认同的伦理学理论的"三分"格局,即"效果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的三分主张。事实上,伦... 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意在说明何为正确、何为错误行为的理论,那我们就无法赞成当代哲学界近年来普遍认同的伦理学理论的"三分"格局,即"效果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的三分主张。事实上,伦理学理论是"效果论"和"义务论"的二分。"德性论"只是义务论的一种形式,即与"以原则为基础的义务论"相对的"不以原则为基础的义务论"。而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说明德性的道德价值的理论,把焦点集中在德性的价值问题,而不是关注正确行为的概念,那么,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的某种人的理论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论 义务论 德性论 德性的/德性地 性情
原文传递
平等、优先与同情
3
作者 R.克瑞斯普 王腾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8年第1期93-113,共21页
平等、优先和同情是伦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三者都可以用来表征福利分配正义的伦理学理论模型。只不过,三者皆有其自身的理论缺陷。相比较而言,同情的原则更具有实践合理性和理论解释力。平等的基础并不可靠,而且,相对公平并不是一个价值... 平等、优先和同情是伦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三者都可以用来表征福利分配正义的伦理学理论模型。只不过,三者皆有其自身的理论缺陷。相比较而言,同情的原则更具有实践合理性和理论解释力。平等的基础并不可靠,而且,相对公平并不是一个价值,因而,平等主义是失败的。优先的原则似乎相比平等的原则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优先的原则自身缺乏根据,而且,优先不一定总是一个价值,在特定的界限之上的优先无关紧要,优先的原则最终也归于失败。公正的旁观者概念可以尝试性地用于形成一个结果分配原则,他或她自己被假定为站在所有那些受到影响的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且,所持立场完全不偏不倚。公正的旁观者概念已成为一个最重要的结果分配理论(功利主义)论证的标准形式。通过公正的旁观者概念,同情的原则给予了应该在何时以何种原因给予处境最差者以优先权的最好解释。相对于平等原则和优先原则,就分配正义而言,同情的原则值得更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 正义 平等 优先 同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