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冬季栖息地特征及范围动态变化
1
作者 郭东玲 邵建斌 张耀红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93-97,共5页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东段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扭角羚秦岭亚种B.t.bedfordi的模式产地和秦岭东部集中分布区。为全面准确掌握愈加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牛背梁保护区管护区内扭角羚冬季栖息地是否变化、...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东段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扭角羚秦岭亚种B.t.bedfordi的模式产地和秦岭东部集中分布区。为全面准确掌握愈加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牛背梁保护区管护区内扭角羚冬季栖息地是否变化、变化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保护建议。2018-2019年采用样线调查法与结合红外相机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扭角羚种群冬春季实体、痕迹分布数据,对牛背梁保护区扭角羚冬栖地进行了调查,判定其冬栖地面积、分布变化,及其与海拔、距水源距离、隐蔽度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牛背梁地区总共有6块扭角羚冬栖地,数量与2005-2007年调查结果相同,总面积减少7.76 km^(2),降幅20.0%;扭角羚在不同生态因子各等级的出现频次差别较大,冬季主要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中山地带(海拔1 500~2 000 m)、距离水源较近(≤50 m)、隐蔽度高、无人为干扰或干扰强度弱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多活动于山坡的坡肩处,坡度相对较缓(≤10°)的半阴半阳坡;扭角羚冬季对栖息地类型、人为干扰强度、坡度等生态因子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与其对食物及采暖的需求密切相关。从3次调查结果看,扭角羚冬栖地仍沿秦岭主脊南坡,呈斑块状、非连续性散列;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依然未能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扭角羚 冬季栖息地 范围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景侠 蔡靖 +5 位作者 康永祥 杨平厚 李登武 周建云 毕永周 吴逊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18,共7页
采取线路、样地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分布有11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并发现了羽叶丁香(Syringapinnatifolia)、星叶草(Circae... 采取线路、样地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分布有11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并发现了羽叶丁香(Syringapinnatifolia)、星叶草(Circaeasteragrestis)等在我省的新分布点;分析了其保护价值、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现状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保护区 珍稀植物 濒危植物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昌贵 李景侠 强晓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80,共8页
【目的】为保护区提供科学的生态评价途径及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依据,以便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方法】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专家评分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状况改... 【目的】为保护区提供科学的生态评价途径及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依据,以便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方法】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专家评分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状况改善、教育科研价值、生态旅游价值4个方面,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自然性、稳定性、人类威胁等7项指标,对其进行生态评价。【结果】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指数为0.869。【结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生态质量很好,保护价值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牛背梁 生态评价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7
4
作者 周灵国 岳乃鱼 +3 位作者 王万云 赵文超 许涛清 刘楚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1-4,共4页
对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采集标本 5 0 0余号 ,经整理分属 2目 3科 7属 7种 .调查得出 :由于该地区地处秦岭南北 ,岭南为长江水系 ,岭北为黄河水系 ,南北共同分布的鱼类仅有一种 ,为拉氏鱼岁 ,占总数的1... 对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采集标本 5 0 0余号 ,经整理分属 2目 3科 7属 7种 .调查得出 :由于该地区地处秦岭南北 ,岭南为长江水系 ,岭北为黄河水系 ,南北共同分布的鱼类仅有一种 ,为拉氏鱼岁 ,占总数的14 .2 8% .长江水系 4种 ,占总数的 5 7% .黄河水系 2种 ,占总数的 2 8.6% .另外发现自然保护区的鱼类种类较少 ,秦岭以南的汉江水系鱼类区系属长江中上游鱼类区系 .秦岭以北的渭河水系鱼类区系主要为黄河中上游鱼类区系 ,其中有高原鱼类区系成分 .在调查中 ,首次发现了秦岭细鳞鲑在石砭河的分布 ,这也是其至今在秦岭分布的最东端 ,在动物地理演化分布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对于秦岭细鳞鲑提出了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一系列保护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鱼类多样性 保护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田敏爵 马宇 陈宏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52,151,共5页
牛背梁区共有苔藓植物48科88属157种(包括种下类群)。该区苔藓植物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和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优势属为提灯藓属(Mnium)、光萼苔属(Porella)、真藓属(Bryum)、绢... 牛背梁区共有苔藓植物48科88属157种(包括种下类群)。该区苔藓植物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和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优势属为提灯藓属(Mnium)、光萼苔属(Porella)、真藓属(Bryum)、绢藓属(Entodon)、凤尾藓属(Fissi-dens)、丛本藓属((Anoectangium)、牛舌藓属(Anomodon)、青藓属(Brachythecium)和灰藓属(Hypnum);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占本区总种数的51.59%;优势类群贫乏,单种科和寡种科,共有28科29属38种;齿缘牛舌藓(Anomodon denlatus)C.Gao和尖叶美叶藓(Bellibar-bula obtusicuspis)列入中国首批濒危苔藓植物红色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 自然保护区 苔藓植物 区系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活动规律与栖息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文超 张锦栋 +4 位作者 卜书海 代拴发 郭朋勃 邵建斌 解振锋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24-27,共4页
集群是秦岭羚牛适应特定时间、环境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本研究利用定点观测法、样线法研究了陕西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光头山区域羚牛的集群规律,结果显示,光头山区域是牛背梁羚牛最大种群数量聚集地;羚牛主要在每年6-7月中旬集群,随... 集群是秦岭羚牛适应特定时间、环境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本研究利用定点观测法、样线法研究了陕西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光头山区域羚牛的集群规律,结果显示,光头山区域是牛背梁羚牛最大种群数量聚集地;羚牛主要在每年6-7月中旬集群,随后家族群分散开来,夏至前后集群成员数量达高峰;羚牛集群迁徙路线基本固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多活动于气候凉爽、水源丰沛、坡度较缓的亚高山台地;初步调查显示当年生幼体及越冬存活小牛、亚成体牛、成体牛的数量比例为3∶1∶10,成体雌雄比例为3∶2,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繁殖力旺盛、繁育率高、成活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繁殖季节 迁徙 路线 集群结构 陕西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特征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晓亮 赵德怀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7-14,19,共9页
通过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本保护区共有真菌165种,隶属2门4纲10目35科79属,其中以担子菌门层菌纲真菌的种类数量最多,为144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87.3%;共有优势科9个含47属111种,分别... 通过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本保护区共有真菌165种,隶属2门4纲10目35科79属,其中以担子菌门层菌纲真菌的种类数量最多,为144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87.3%;共有优势科9个含47属111种,分别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6.5%、总属数的59.5%,总种数的67.3%;本区大型真菌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 300m以下的区域,共有159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96.4%,大型真菌的种类、种群密度以及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从大型真菌在不同植被类型内分布看,大型真菌以分布于阔叶林带的种类较多,达126种,占调查总种数的76.4%,其次为灌丛林和针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 大型真菌 研究
下载PDF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状况及濒危原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邵建斌 赵文超 +3 位作者 解振锋 段文东 张奇奇 蔺俊武 《野生动物》 2012年第2期55-58,共4页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羚牛206~224头,呈片段化分布在6个生境斑块内,以210国道为界,保护区内羚牛的分布格局为西多东少。...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羚牛206~224头,呈片段化分布在6个生境斑块内,以210国道为界,保护区内羚牛的分布格局为西多东少。虽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但频繁的人为干扰,尤其是保护区内公路、铁路建设和由此导致的生境分割,仍威胁着保护区内羚牛种群的持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羚牛 保护
下载PDF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箭竹资源调查
9
作者 田源 郭朋勃 +1 位作者 田敏爵 魏朔南 《陕西林业科技》 2016年第3期4-7,共4页
采用样线法及在不同海拔高度设立样地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秦岭箭竹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秦岭箭竹拥有648.12亿株,其中成龄秦岭箭竹643.59亿株,占总数99.3%,幼林5.53亿株,占0.7%。秦岭箭竹现有量可以满足羚牛目前的... 采用样线法及在不同海拔高度设立样地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秦岭箭竹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秦岭箭竹拥有648.12亿株,其中成龄秦岭箭竹643.59亿株,占总数99.3%,幼林5.53亿株,占0.7%。秦岭箭竹现有量可以满足羚牛目前的食物需要,但成龄秦岭箭竹与幼林秦岭箭竹的比例显示,将来有可能会给羚牛越冬食物量带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 秦岭箭竹 调查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调查
10
作者 葛炜 李欢欢 《现代园艺》 2019年第18期171-172,共2页
以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调查其周边社区,旨在了解其经济发展现状,摸索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问题与根源,为制定促进保护区建设和当地社区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周边社区 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1
作者 于艳萍 段文东 +2 位作者 王军强 张利春 麻应太 《林业世界》 2024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2月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2022年6月最新公布的《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经统计,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分布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4种,隶属于2门6... 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2月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2022年6月最新公布的《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经统计,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分布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4种,隶属于2门6纲16目34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省级保护动物2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初步研究
12
作者 段文东 于艳萍 +3 位作者 蔺俊武 王军强 张利春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全境踏查、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羚牛一般以10-30头的集群最为常见;在牛群规模上以2-5头为主,占总数的50%以上;说明牛背... 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全境踏查、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羚牛一般以10-30头的集群最为常见;在牛群规模上以2-5头为主,占总数的50%以上;说明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种群的生命活力较为旺盛,种群繁殖力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集群 特征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和偶蹄目动物的区系特征与生态分布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5 位作者 麻应太 王西峰 吴逊涛 解振锋 邵建斌 李春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49-2255,共7页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 m以上、1000 m左右、450~700 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 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动物区系 生态分布 海拔梯度 物种丰富度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面昆虫的多样性 被引量:14
14
作者 麻应太 李春宁 +4 位作者 崔俊 苏建明 张正青 于占成 李孟楼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2-148,共7页
为明确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面昆虫的多样性,按海拔高度设置调查点,以巴氏罐诱法进行多样性调查。对所采集的11目、55科、209个种的分布分析表明,保护区地面优势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多样性指数为3.217 8,物种优势度指数为0.... 为明确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面昆虫的多样性,按海拔高度设置调查点,以巴氏罐诱法进行多样性调查。对所采集的11目、55科、209个种的分布分析表明,保护区地面优势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多样性指数为3.217 8,物种优势度指数为0.905 0、均匀度指数为0.602 3、丰富度指数为22.210 1,但多样性指数在南、北坡间有差异,1 200~1 990m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科为蚁科、步甲科,1 990~2 770m高海拔地区的优势科为寄蝇科、步甲科、隐翅甲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 地面 昆虫 多样性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草本层昆虫多样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麻应太 李春宁 +4 位作者 王海东 王伟伟 何彩 于占成 李孟楼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秦岭梁、南坡的北沟、北坡的石砭峪进行了昆虫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到昆虫标本3 053号,隶属14目、98科、442种;优势类群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的科数分别占总数的22.45%、18%、12%、11%和11%,其种...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秦岭梁、南坡的北沟、北坡的石砭峪进行了昆虫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到昆虫标本3 053号,隶属14目、98科、442种;优势类群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的科数分别占总数的22.45%、18%、12%、11%和11%,其种类数分别占27.38%、18.55%、16.74%、13.12%和12.9%。物种丰富度指数为秦岭梁(42.284 0)>北沟(24.464 6)>北石砭峪(21.229 6),多样性指数为北沟(4.469 5)>石砭峪(4.427 7)>秦岭梁(3.580 3),其中,随海拔的升高,秦岭梁昆虫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保护区 草本层 昆虫多样性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与数量 被引量:6
16
作者 麻应太 田联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8-253,共6页
1998年 1~ 4月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做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有 1 1群羚牛 ,总数量 1 1 9~ 1 30头 (包括独牛 ) ,整个保护区内羚牛分布密度为0 0 0 73~ 0 0 0 79头 /hm2 。在冬季 ,羚牛分布于海拔 1 ... 1998年 1~ 4月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做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有 1 1群羚牛 ,总数量 1 1 9~ 1 30头 (包括独牛 ) ,整个保护区内羚牛分布密度为0 0 0 73~ 0 0 0 79头 /hm2 。在冬季 ,羚牛分布于海拔 1 90 0~ 2 70 0m的 5块相互隔离的栖息地中 ,以海拔 2 2 0 0~ 2 60 0m之间分布更为集中。在 1 981~ 1 998年的 1 7年间 ,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 ;从上世纪 5 0年代至 90年代 ,羚牛最低的分布高度比历史分布高度至少上升了 40 0m。周边地区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羚牛 秦岭 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春宁 郭军乐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07年第2期86-88,共3页
本文在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就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对策。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现状 保护对策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2
18
作者 麻应太 蔺俊武 +3 位作者 解振锋 段文东 邵建斌 吴逊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0-975,共6页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m)、郁闭度较低(0.3~0.5)...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m)、距离水源较近(50~100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生态因子 主成分分析 栖息地选择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艳萍 王西峰 麻应太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6-18,共3页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保护区位于秦岭东段主梁上的狭长区域,四周被县辖国营林场、集体林、自留山包围,近年来由于对该区域无序与过度地旅游开发,对保护区主要功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不断增...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保护区位于秦岭东段主梁上的狭长区域,四周被县辖国营林场、集体林、自留山包围,近年来由于对该区域无序与过度地旅游开发,对保护区主要功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不断增加的森林公园、避暑山庄、自助游线路、商业活动摊点等,使得自然保护区出现"孤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受到干扰和破坏、环境被污染、管理难度增加、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矛盾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对旅游项目的科学审批、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等相应的管理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旅游 资源开发与管理 管理对策与措施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春宁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97-99,共3页
本文在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就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资源保护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