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皂甙Ⅳ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莹 李文媛 +3 位作者 李明秋 管业秋 张秀彪 吕文召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5期323-326,343,共5页
目的研究黄芪皂甙Ⅳ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皂甙Ⅳ组、BMSCs组、黄芪加BMSCs组... 目的研究黄芪皂甙Ⅳ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皂甙Ⅳ组、BMSCs组、黄芪加BMSCs组(联合组),应用PKH-26染色标记移植的BMSCs,NSS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模型组和黄芪皂甙Ⅳ组比较,黄芪加BMSCs组和BMSCs组均能使大鼠神经功能损害评分降低,以黄芪加BMSCs组恢复最为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皂甙Ⅳ组SDF-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黄芪加BMSCs组PKH-26标记的细胞个数显著高于BMSCs组(P<0.05)。治疗组VEGF和MVD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其中黄芪加BMSCs组表达最为显著(P<0.05)。结论联合组促进脑缺血损伤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其机制可能与黄芪皂甙Ⅳ上调脑缺血区SDF-1表达,促进移植的BMSCs迁移和存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皂甙Ⅳ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脑缺血再灌注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下载PDF
喉癌中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跃光 李文媛 王莹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5期335-339,F0004,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ssel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 C,VEGF-C)在喉癌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VEGF-C与喉癌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45例经病理确诊的喉癌组织为实验组,以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组,采...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ssel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 C,VEGF-C)在喉癌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VEGF-C与喉癌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45例经病理确诊的喉癌组织为实验组,以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上述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同时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计数淋巴管密度(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在喉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率为37.8%,明显高于在正常喉组织内的表达水平(P<0.05);②VEGF-C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③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VEGF-C的表达与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VEGF-C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VEGF-C可以成为判断喉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喉癌
下载PDF
血小板反应素-1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秋 刘跃光 +3 位作者 张大伟 冯玉宽 王莹 冯克俭 《解剖学研究》 CAS 2008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淋巴管生成抑制剂。方法取健康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通过划线刮除法和MTT法来判定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TSP-1)对细胞是否有抑制作用。结果应用划线刮除法,对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细胞数...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淋巴管生成抑制剂。方法取健康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通过划线刮除法和MTT法来判定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TSP-1)对细胞是否有抑制作用。结果应用划线刮除法,对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细胞数及细胞游走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两者P值﹤0.01;采用MTT法,对对照组与实验组吸光光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相比较,P﹤0.01。结论TSP-1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血小板反应素-1
下载PDF
蜂王浆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星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 :观察蜂王浆对实验性 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Wistar大鼠 2型糖尿病模型 ,成模后用蜂王浆 (40 0mg/kg ,早、晚各 1次 )灌胃治疗 8周 ,检测血糖、心肌组织中... 目的 :观察蜂王浆对实验性 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Wistar大鼠 2型糖尿病模型 ,成模后用蜂王浆 (40 0mg/kg ,早、晚各 1次 )灌胃治疗 8周 ,检测血糖、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含量 ,并在光镜下观察大鼠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 :蜂王浆能明显降低大鼠血糖、丙二醛含量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并可改善 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结论 :蜂王浆对实验性 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可能与其降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蜂王浆 心肌保护 血糖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用加压罐对固定的整尸进行乳胶灌注的一点体会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晶波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54-54,共1页
我室多年来使用钢筒加压罐对已固定的整尸动脉系进行乳胶灌注,效果良好. 1 加压罐的构造 加压罐由罐体、压力表、加压进气接头和灌注接头构成.罐体为无缝钢筒制成,盖上装有压力表,指示罐内压力,盖上还有一进气加压接头,连接打气筒,在近... 我室多年来使用钢筒加压罐对已固定的整尸动脉系进行乳胶灌注,效果良好. 1 加压罐的构造 加压罐由罐体、压力表、加压进气接头和灌注接头构成.罐体为无缝钢筒制成,盖上装有压力表,指示罐内压力,盖上还有一进气加压接头,连接打气筒,在近罐底部壁上有灌注接管,连接灌注插管的胶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罐 固定 尸体 乳胶灌注 动脉灌注
下载PDF
血小板反应素-1对猪胸导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6
作者 李明秋 杨春壮 +2 位作者 孙平 滕诚毅 冯克俭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9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TSP-1)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应用凝血因子VII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抗体联合对...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thrombospondin-1,TSP-1)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猪的胸导管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应用凝血因子VII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抗体联合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采用MTT法检测TSP-1对LEC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结果培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呈第VIII因子和VEGFR-3阳性反应,为典型淋巴管内皮细胞。MTT法证实,当浓度为0.8μg/ml ̄2.0μg/ml时,TSP-1能明显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关系。Hoechst33258证实,经TSP-1处理后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观察到其核周围有凋亡小体。结论TSP-1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小板反应素-1 凋亡
下载PDF
共培养条件下乳腺癌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7
作者 李明秋 赵微 +3 位作者 徐永良 于建渤 冯克俭 张大伟 《解剖学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440-442,共3页
目的建立乳腺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乳腺癌细胞在共培养条件下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并鉴定淋巴管内皮细胞;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乳腺癌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 目的建立乳腺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乳腺癌细胞在共培养条件下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并鉴定淋巴管内皮细胞;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乳腺癌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结果VEGFR-3抗体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为典型淋巴管内皮细胞;MTT法结果显示:在共培养24~72 h时,乳腺癌细胞能够促进共培养条件下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成功建立乳腺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乳腺癌细胞能够促进共培养条件下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乳腺癌细胞 共培养 Transwell小室
下载PDF
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免疫原性改变
8
作者 滕诚毅 刘贵波 +2 位作者 陆迪 张凡 刘跃光 《解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观察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体外成骨诱导后的免疫原性。方法体外原代培养ADSC,成骨诱导1、7、14、21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MHC-Ⅱ)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 目的观察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体外成骨诱导后的免疫原性。方法体外原代培养ADSC,成骨诱导1、7、14、21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MHC-Ⅱ)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测定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结果 ADSC成骨诱导后1、7、14、21 d均未检测到MHC-Ⅱ表达;MLC未测到细胞明显增殖(1.15±0.12~1.16±0.18,P>0.05)。结论 ADSC体外成骨诱导后免疫原性低表达,适合作为异体移植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干细胞 诱导 免疫原性
下载PDF
人乳腺癌组织中VEGF-C和iNOS的表达及意义
9
作者 刘艳翠 孙平 +1 位作者 李文媛 赵微 《解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i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和...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i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C和iNOS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VEGF-C和iNOS在乳腺癌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癌旁正常组织则不表达。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iNOS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C和iNOS的表达呈正相关(γ=0.43,P<0.05)。结论 VEGF-C和iNOS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可能共同参与肿瘤淋巴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乳腺癌
下载PDF
便携式超声在系统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莹 李文媛 +4 位作者 刘星 滕诚毅 马彦文 刘跃光 王羽 《解剖科学进展》 2016年第1期99-100,102,共3页
超声医学是现代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超声医学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是一门高度交叉学科^([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医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超声从简单的二维到实时三维、... 超声医学是现代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超声医学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是一门高度交叉学科^([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医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超声从简单的二维到实时三维、四维成像,从单纯的解剖形态学成像到功能、分子成像,从单独诊断到诊断与治疗并重,极大地拓宽了超声影像学的应用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超声医学 系统解剖 分子成像 效果评价 解剖形态学 教学效果 超声应用 现代医学 解剖教学
原文传递
黑木耳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bFGF和PDGF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郭素芬 成永霞 孙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868-870,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黑木耳多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bFGF和PDGF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黑木耳多糖降血脂和抗氧化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3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正常组)、高胆... 目的通过黑木耳多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bFGF和PDGF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黑木耳多糖降血脂和抗氧化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3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正常组)、高胆固醇饲料(模型组)以及高胆固醇加黑木耳多糖饲料(实验组)喂养。第12周末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bFGF和PDGF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0.44±0.10)和(0.30±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平滑肌细胞内内质网、线粒体增多,主要为合成表型;而实验组平滑肌细胞内内质网、线粒体少,主要为收缩表型,并且斑块内bFGF和PDGF的表达减少。结论黑木耳多糖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细胞从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的转化,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合成和分泌bFGF、PDGF和其他细胞外基质的能力,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参与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多糖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