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铜箔对硬碳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田文燕 班宵汉 +2 位作者 刘富亮 陈晓涛 石斌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368,共5页
负极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电池的内阻,影响电池的倍率和循环稳定性。以常规铜箔和多孔铜箔作为集流体制备锂离子电池,通过SEM、极片电阻、接触角和恒流充放电等测试,研究铜箔带孔对电池容量、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 负极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电池的内阻,影响电池的倍率和循环稳定性。以常规铜箔和多孔铜箔作为集流体制备锂离子电池,通过SEM、极片电阻、接触角和恒流充放电等测试,研究铜箔带孔对电池容量、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的影响。与常规铜箔相比,以多孔铜箔作为集流体制备的极片具有更低的电阻率和更佳的电解液浸润效果,制备的扣式半电池以0.1 C在0.001~2.500 V循环3次进行化成后,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提高了149.50 mAh/g和207.03 mAh/g;在10.0 C倍率下的平均放电比容量达127.21 mAh/g,较常规铜箔制备的电池提升了46.28%;以1.0 C在0.001~2.500 V循环200次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达52.85%,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多孔铜箔 硬碳 容量 循环性能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复合的低温起动性能
2
作者 曹云鹤 王畅 +1 位作者 吕树铎 王建勇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88,共3页
铅酸电池低温下大电流放电能力显著减弱,不能快速可靠地起动车辆。测试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组及其与超级电容器并联的复合电源的低温放电性能。超级电容器的低温大电流放电性能可对锂离子电池组的放电电流进行补偿,降低放电倍率。复合电... 铅酸电池低温下大电流放电能力显著减弱,不能快速可靠地起动车辆。测试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组及其与超级电容器并联的复合电源的低温放电性能。超级电容器的低温大电流放电性能可对锂离子电池组的放电电流进行补偿,降低放电倍率。复合电源在-40℃下以180 A放电时,超级电容器放电电流最高为127 A,大大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组的放电倍率,放电电压提升34.9%。复合电源的低温大电流放电性能,可保障车辆的低温起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锂离子电池 复合电源 超级电容器 并联 起动 低温
下载PDF
黏结剂对硬碳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滕久康 吴宁宁 +1 位作者 王畅 陈晓涛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硬碳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成本低、容量高和循环性能好等优势,黏结剂种类的选取对硬碳材料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选用油系聚偏氟乙烯(PVDF)黏结剂,以及水系海藻酸钠(SA)、聚丙烯酸钠(PAAN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黏结剂,研究黏结剂种... 硬碳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成本低、容量高和循环性能好等优势,黏结剂种类的选取对硬碳材料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选用油系聚偏氟乙烯(PVDF)黏结剂,以及水系海藻酸钠(SA)、聚丙烯酸钠(PAAN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黏结剂,研究黏结剂种类对硬碳材料性能的影响。相比于油系黏结剂,水系黏结剂更适用于硬碳材料。SEM和极片电阻率结果显示,水系黏结剂的分散效果更好,制备的极片电阻率更低。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水系黏结剂制备的电池电化学性能更优,首次库仑效率(ICE)均高于87%,而油性黏结剂PVDF制备的电池ICE仅有70.5%。SA和PAANa两种水系黏结剂制备的电池以1.0 C在0.01~2.50 V循环100次,可逆容量稳定在320 mAh/g左右,而CMC和PVDF制备的电池分别仅为270 mAh/g、260 mAh/g,且SA和PAANa制备的电池电化学阻抗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硬碳材料 水系黏结剂 油系黏结剂 电阻率
下载PDF
构建CEI膜提升氯化镍正极热电池放电性能
4
作者 唐军 孟剑 +3 位作者 唐立成 罗莉 潘志鹏 王京亮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3-1136,共4页
利用碳材料在正极与隔膜之间构筑电化学界面(CEI)薄膜,避免正极材料与隔膜材料的直接接触,通过能量散射光谱(EDS)对放电后隔膜材料表面元素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构造的CEI膜的单体电池在100 mA/cm^(2)的小电流密度放电... 利用碳材料在正极与隔膜之间构筑电化学界面(CEI)薄膜,避免正极材料与隔膜材料的直接接触,通过能量散射光谱(EDS)对放电后隔膜材料表面元素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构造的CEI膜的单体电池在100 mA/cm^(2)的小电流密度放电的电性能明显提升,添加CEI-1粉料的3#电池较不添加CEI膜的1#电池放电容量有效提升40%以上,以单体电压2.0 V为截止电压计算,放电时间824 s,放电比容量达到994 A·s/g,正极材料的利用率达到89%,正极材料的有效容量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利用多壁碳纳米管材料在正极与隔膜之间构筑CEI薄膜可以有效防止正极与隔膜材料的互熔,避免电池后期发生短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I膜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互熔
下载PDF
Co-MOFs及其衍生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及应用
5
作者 刘富亮 董尚海 +3 位作者 杜晓晓 梁越 高健 朱晓东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3,共11页
钴基金属有机框架(Co-M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和结构可调等优势,因此在能源储存与转化领域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导电性较差是Co-MOFs大量应用的主要障碍。对Co-MOFs进行修饰、制备衍生材料不仅可以弥补电导率低这一缺陷,还具有孔... 钴基金属有机框架(Co-M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和结构可调等优势,因此在能源储存与转化领域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导电性较差是Co-MOFs大量应用的主要障碍。对Co-MOFs进行修饰、制备衍生材料不仅可以弥补电导率低这一缺陷,还具有孔隙率高、形态独特以及通道丰富等优点。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Co-MOFs及其衍生碳材料、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和氢氧化物及相应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研究者了解Co-MOFs及其衍生材料的结构设计,为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基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物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铁氮共掺杂介孔碳材料的简易制备及其氧还原反应催化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代辉 孙甜 +2 位作者 田合鑫 史晓斐 马东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09-1315,I0006,共8页
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阴极重要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其自发反应进程缓慢,对氧还原反应起高效催化作用的催化剂面临价格昂贵、合成流程复杂、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探索合成简单、环境友好的氧还原催化剂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铁氮共掺... 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阴极重要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其自发反应进程缓慢,对氧还原反应起高效催化作用的催化剂面临价格昂贵、合成流程复杂、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探索合成简单、环境友好的氧还原催化剂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铁氮共掺杂介孔碳材料(Fe-N/MC)是一种有巨大应用价值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反应催化剂。本工作通过在马弗炉中的半封闭体系内高温碳化小分子前驱体得到介孔碳材料(MC_(M)),再把获得的MC_(M)与铁盐混合在管式炉中高温处理制备得到铁氮共掺杂介孔碳材料(Fe-N/MC_(MT))。该方法热解条件简单,无需模板剂和NH_(3)、HF等有毒物质。由于MC_(M)含有较高的氮和氧元素,有利于提升介孔碳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和配位能力,通过MCM和铁盐制备出的Fe-N/MCMT含有丰富的、催化ORR的Fe-N_(x)活性位点,其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0.941和0.831 V(vs RHE),比商业化Pt/C催化剂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正34和16 mV。氧还原反应按照反应过程分为二电子过程和四电子过程,Fe-N/MC_(MT)和Pt/C的转移电子数分别为3.77和3.91,表明具有四电子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氮共掺杂介孔碳 氧还原反应 半封闭体系 催化剂
下载PDF
高电压钴酸锂/硬碳电池的化成
7
作者 唐月娇 向斌 +1 位作者 张亮 陈晓涛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3-367,共5页
以高层间距、各向异性的硬碳材料匹配高电压、高容量的钴酸锂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针对硬碳材料比表面活性大、界面不稳定的问题,研究高电压钴酸锂/硬碳电池化成工艺,考察化成电流对电池首次库仑效率、dQ/dU、容量、倍率性能、贮存性... 以高层间距、各向异性的硬碳材料匹配高电压、高容量的钴酸锂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针对硬碳材料比表面活性大、界面不稳定的问题,研究高电压钴酸锂/硬碳电池化成工艺,考察化成电流对电池首次库仑效率、dQ/dU、容量、倍率性能、贮存性能和循环性能的影响。电池以0.10 C或1.00 C充电至4.2 V循环3次进行化成后,首次库仑效率分别约为62%、69%,4.4 V下的容量分别为900 mAh、950 mAh,比能量分别为94 W·h/kg、99 W·h/kg,60.00 C放电比能量分别为81.10 W·h/kg、84.83 W·h/kg,以10.00 C充电、20.00 C放电在4.4~2.5 V循环600次,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0.03%、75.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成 高电压钴酸锂 硬碳 大倍率循环
下载PDF
Series Reports from Professor Wei's Group of Chongqing University:Advancement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s(1/4):Report 1:High-performance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for Fuel Cells
8
作者 Fa-Dong Chen Zhuo-Yang Xie +5 位作者 Meng-Ting Li Si-Guo Chen Wei Ding Li Li Jing Li Zi-Dong Wei 《电化学(中英文)》 CAS 2024年第7期1-27,共27页
Two major challenges,high cost and short lifespan,have been hind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f 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Professor Wei's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decreasing cathode Pt loadings without lo... Two major challenges,high cost and short lifespan,have been hind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f 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Professor Wei's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decreasing cathode Pt loadings without losses of activity and durability,and their research advances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re briefly reviewed herein.Regarding the Pt-based catalysts and the low Pt usage,they have firstly tried to clarify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t/C catalysts,and th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could be improved by three strategies:regulating the nanostructures of the active sites,enhancing the effects of support materials,and optimizing structures of the three-phase boundary.For Pt-free catalysts,especialiy carbon-based ones,several strategies that they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nitrogen-/heteroatom-doped carbon catalysts are firstly presented.Then,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for carbon-based catalysts is discussed,and followed by the corresponding stability enhancement strategies.Also,the carbon-based electrode at the micrometer-scale,faces the challenges such as low active-site density,thick catalytic layer,and the effect of hydrogen peroxide,which require rational structure design for the integral cathodic electrode.This review finally gives a brief conclusion and outlook about the low cost and long lifespan of cathodic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el cell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Pt-based catalyst Carbon-based catalyst
下载PDF
隔膜涂层对钠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罗善雄 王畅 +1 位作者 滕久康 陈晓涛 《电池》 CAS 2024年第4期467-472,共6页
锂离子电池商用聚合物隔膜对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润湿性差,商用陶瓷涂层隔膜(CCS)可解决浸润性差的问题。在纳米Al_(2)O_(3)陶瓷涂层的作用下,电解液能更好地被CCS吸收并透过CCS。CCS在150℃下搁置1.5 h后,收缩和变质程度比Celgard 2500... 锂离子电池商用聚合物隔膜对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润湿性差,商用陶瓷涂层隔膜(CCS)可解决浸润性差的问题。在纳米Al_(2)O_(3)陶瓷涂层的作用下,电解液能更好地被CCS吸收并透过CCS。CCS在150℃下搁置1.5 h后,收缩和变质程度比Celgard 2500基膜小,表明CCS的润湿性和热稳定性显著优于基膜。研究CCS对硬碳(HC)/Na_(3)V_(2)(PO_(4))_(3)(NVP)扣式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CCS(7μm基膜+2μm涂层)涂层朝向负极侧时,电池以1.0 C在2.0~3.8 V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8.52%,5.0 C放电比容量为68.35 mAh/g,性能优于普通基膜(48.36%、40.86 mAh/g),表明Al_(2)O_(3)陶瓷隔膜在钠离子电池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涂层隔膜 电解液 润湿性
下载PDF
LATP修饰LCO在高压贫液锂电池中的性能研究
10
作者 杨泽林 付微婷 +2 位作者 郭灏 刘俊 刘江涛 《电源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1561-1565,共5页
通过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充电电压、正极负载量以及降低电解液用量可以实现超过500 Wh/kg的高比能量。通过Li_(1.3)Al_(0.3)Ti_(1.7)(PO_(4))_(3)对LiCoO_(2)修饰,能够改善锂金属电池在高电压、贫电解液环境中的稳定性,采用行星分散法制备... 通过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充电电压、正极负载量以及降低电解液用量可以实现超过500 Wh/kg的高比能量。通过Li_(1.3)Al_(0.3)Ti_(1.7)(PO_(4))_(3)对LiCoO_(2)修饰,能够改善锂金属电池在高电压、贫电解液环境中的稳定性,采用行星分散法制备的LATP@LCO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其在0.1 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12.0 mAh/g,库仑效率为95.3%,循环85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7.8%,其相较于纯LCO 57.8%的容量保持率有明显的提升。这对超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oO_(2) 高电压 高负载 贫液 锂金属
下载PDF
磷酸酯基高温电解液在锂金属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红梅 廖丽 +2 位作者 王开琼 尹蒙蒙 徐星 《电源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1566-1571,共6页
采用双氟磺酰亚胺锂盐(LiFSI)和磷酸三丁酯(TBP)配制了高浓度电解液LiFSI/TBP,研究了其在锂金属电池应用中的高温电化学性能。通过阻燃、热重、拉曼等测试分析了电解液的物化性质,并组装CR2032型扣式电池考察了电解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电... 采用双氟磺酰亚胺锂盐(LiFSI)和磷酸三丁酯(TBP)配制了高浓度电解液LiFSI/TBP,研究了其在锂金属电池应用中的高温电化学性能。通过阻燃、热重、拉曼等测试分析了电解液的物化性质,并组装CR2032型扣式电池考察了电解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化学性能。为了进一步评估电解液的实际应用,装配了1.4 Ah的18650型Li||LiFePO_(4)电池,在125℃以1/5 C倍率放电,循环1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3.4%,展示出优异的高温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二次电池 高温电解液 磷酸酯基电解液 高温性能
下载PDF
“双碳”愿景下的能源技术变革
12
作者 涂云川 魏子栋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42-148,共7页
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迎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能源技术的创新将逐步引导原本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艺向低能耗、零排放的绿色工艺转型发展。主要梳理了氢能对难脱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所发挥的重要媒介作用,介绍... 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迎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能源技术的创新将逐步引导原本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艺向低能耗、零排放的绿色工艺转型发展。主要梳理了氢能对难脱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所发挥的重要媒介作用,介绍了能源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关键性技术突破,并对构建多能融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氢能 能源结构 技术变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