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5钢钻杆惯性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迟露鑫 刘登位 《焊接》 2018年第11期15-18,65,66,共6页
通过探究45钢钻杆惯性摩擦焊接工艺,揭示热处理工艺对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摩擦时间为18 s,摩擦压力为3 MPa,顶锻压力为7 MPa时,获得焊合良好、无缺陷的接头;焊接接头以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母材为沿晶界块状铁素体和... 通过探究45钢钻杆惯性摩擦焊接工艺,揭示热处理工艺对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摩擦时间为18 s,摩擦压力为3 MPa,顶锻压力为7 MPa时,获得焊合良好、无缺陷的接头;焊接接头以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母材为沿晶界块状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断口以准解理脆性断裂为主;热处理后,焊缝与母材组织细小,状态一致,断口以韧窝型为主,伴有少量解理断裂特征,综合力学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钢 惯性摩擦焊 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热处理对45钢摩擦焊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迟露鑫 吴玮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3,共5页
针对某公司的45钢摩擦焊杆,采用材料结构分析技术研究了热处理对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前焊接接头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魏氏体的粗大组织,母材为珠光体和沿晶界铁素体组织,焊缝的显微硬度最大,热影响区其次,母材最小,... 针对某公司的45钢摩擦焊杆,采用材料结构分析技术研究了热处理对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前焊接接头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魏氏体的粗大组织,母材为珠光体和沿晶界铁素体组织,焊缝的显微硬度最大,热影响区其次,母材最小,拉伸试样断裂位置在母材;经过正火、淬火和回火的热处理后,焊接接头组织变得细小而均匀,为回火索氏体+贝氏体+少量沿晶界铁素体混合组织,焊缝和母材的显微硬度基本接近,拉伸试样断裂位置在正火区与不完全正火区的交界处,冲击断裂面平直,呈现脆性断裂特征,为准解理+二次裂纹+撕裂状韧窝+夹杂物条带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钢 摩擦焊 热处理工艺 组织性能
下载PDF
铝/不锈钢电磁脉冲焊接界面组织性能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迟露鑫 袁世鑫 刘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4,共6页
利用改进的70 k J高能量电磁脉冲设备,在最佳焊接工艺参数下(脉冲电流750k A,电压17 k V,频率18 k Hz),实现了高强度的铝/钢电磁脉冲焊接。进行扫描电镜对接头微观形貌观察和元素分布的EDS分析,结果表明:铝/钢焊接界面呈小波状形貌,界... 利用改进的70 k J高能量电磁脉冲设备,在最佳焊接工艺参数下(脉冲电流750k A,电压17 k V,频率18 k Hz),实现了高强度的铝/钢电磁脉冲焊接。进行扫描电镜对接头微观形貌观察和元素分布的EDS分析,结果表明:铝/钢焊接界面呈小波状形貌,界面波幅和波长比值是0.27,界面性能比较稳定;接头界面存在5~13μm的过渡区,点扫描元素含量并取其均值,铝为75.33%,铁为23.23%,推断生成Fe Al3金属间化合物;铝基体到结合界面硬度逐渐增大,钢基体到结合界面硬度逐渐减小;拉伸试样断裂位置在铝合金近搭接接头处,断口形貌呈现大小、深浅不一的韧窝塑性断裂,第二相粒子产生空洞形核后长大、聚集和断裂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电磁脉冲焊接提供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钢 电磁脉冲焊接 界面性能
下载PDF
电站用Q390钢焊接温度模拟与组织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迟露鑫 黄灿 +1 位作者 严博伦 高选泽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2-177,共6页
基于ANSYS有限元对锅炉用Q390钢多道次气体保护焊接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热循环曲线、峰值温度与组织状态的变化规律,结合SH-CCT曲线,预测了热影响区宽度和组织分布,将结果与相同焊接条件下试验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模拟温度分布与... 基于ANSYS有限元对锅炉用Q390钢多道次气体保护焊接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热循环曲线、峰值温度与组织状态的变化规律,结合SH-CCT曲线,预测了热影响区宽度和组织分布,将结果与相同焊接条件下试验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模拟温度分布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模拟热影响区宽度为3.3 mm,实测位置的峰值温度为1189.54℃,冷却后得到贝氏体和马氏体混合组织;采用药芯焊丝CHT711的焊缝为铁素体、贝氏体和珠光体组织,热影响区以贝氏体组织为主;拉伸断裂位置在母材,断口呈杯锥形的韧窝断裂,其力学指标满足工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390B钢 热循环曲线 数值模拟 组织性能
下载PDF
温度梯度对Cu/Sn/Cu微焊点界面反应和剪切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春红 江馨 +5 位作者 岳精雷 王渝 蒋志高 杨栋华 甘贵生 刘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9-126,共8页
电子产品微互连焊点的尺寸越来越小,导致电流密度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严重焦耳热问题使微互连焊点内产生较高的温度梯度。主要在Cu/Sn/Cu微互连焊点界面反应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由于温度梯度导致的金属原子热迁移行为,并研究了温度... 电子产品微互连焊点的尺寸越来越小,导致电流密度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严重焦耳热问题使微互连焊点内产生较高的温度梯度。主要在Cu/Sn/Cu微互连焊点界面反应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由于温度梯度导致的金属原子热迁移行为,并研究了温度梯度对微互连界面反应和剪切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00~20℃、200~0℃2种不同温度梯度下Cu/Sn/Cu三明治结构焊点界面处均出现热迁移现象,经计算得到2种焊点在两温度区间下的迁移热,说明在强制制冷为焊点提供较大温度梯度时,可以在较低温度下使Cu原子在固态Sn中扩散;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热迁移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在相同的温度梯度和相同的时间下,焊点高度为100μm的焊点IMC层的厚度要显著大于焊点高度为300μm的焊点;随着IMC层厚度的增加,焊点的剪切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梯度 迁移热 界面反应 IMC 剪切强度
下载PDF
Fe_2O_3对Bi_2O_3-B_2O_3-ZnO系统封接玻璃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丽莎 田中青 +1 位作者 童超 袁伟伟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2-15,共4页
采用熔融冷却的方法制备了(40–x)Bi_2O_3-30B_2O_3-30Zn O-x Fe_2O_3(0≤x≤10)系统玻璃。研究了Fe_2O_3取代Bi_2O_3对Bi_2O_3-B_2O_3-Zn O系统玻璃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初始析晶温度(t_c)、热稳定性、热膨胀系数(α)及化学稳... 采用熔融冷却的方法制备了(40–x)Bi_2O_3-30B_2O_3-30Zn O-x Fe_2O_3(0≤x≤10)系统玻璃。研究了Fe_2O_3取代Bi_2O_3对Bi_2O_3-B_2O_3-Zn O系统玻璃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初始析晶温度(t_c)、热稳定性、热膨胀系数(α)及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Fe2O3以网络修饰体存在于玻璃结构间隙,增强了玻璃结构,玻璃密度减小。随着Fe_2O_3含量的增加,t_g、t_c逐渐升高,玻璃的热稳定性有所降低。α从8.2×10^(–6)℃^(–1)减小至7.4×10^(–6)℃^(–1),玻璃的软化点(t_s)逐渐从439℃升高到486℃。引入Fe_2O_3后,玻璃的化学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 Bi2O3-B2O3-ZnO玻璃 封接玻璃 结构 热性能 化学稳定性
下载PDF
硅硼比对镁铝硼硅酸盐玻璃结构、化学稳定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赵雁雁 袁伟伟 +2 位作者 田中青 黄伟九 樊振华 《玻璃与搪瓷》 CAS 2017年第5期1-5,共5页
采用熔融冷却的方法制备了镁铝硼硅玻璃。研究了SiO_2取代B_2O_3对玻璃结构、化学稳定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随着SiO_2/B_2O_3比的增大,玻璃网络结构中桥氧增多,非桥氧减少。镁铝硼硅酸盐玻璃的耐酸侵... 采用熔融冷却的方法制备了镁铝硼硅玻璃。研究了SiO_2取代B_2O_3对玻璃结构、化学稳定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随着SiO_2/B_2O_3比的增大,玻璃网络结构中桥氧增多,非桥氧减少。镁铝硼硅酸盐玻璃的耐酸侵蚀能力随SiO_2/B_2O_3比的增大而增强,而耐碱侵蚀的能力则变差。随SiO_2/B_2O_3比的增大介电常数逐渐增大。当SiO_2/B_2O_3摩尔比为2.08时,玻璃具有最小的介电常数值4.9。SiO_2/B_2O_3比为3.11时,玻璃的介电损耗出现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硼硅酸盐玻璃 介电性能 化学稳定性 红外光谱
下载PDF
液压支架用785DB钢焊接残余应力模拟分析
8
作者 迟露鑫 严博伦 高选泽 《矿山机械》 2015年第12期30-34,共5页
为了掌握液压支架用785DB钢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确保结构质量安全,采用ANSYS有限元对20 mm厚的板材焊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相同工艺下试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焊缝最大内凹变形位于底端,且在板边自由端向上翘起;焊缝残余拉应... 为了掌握液压支架用785DB钢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确保结构质量安全,采用ANSYS有限元对20 mm厚的板材焊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相同工艺下试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焊缝最大内凹变形位于底端,且在板边自由端向上翘起;焊缝残余拉应力由外表面至内表面逐渐增大,并接近材料屈服强度,熔合线附近以拉应力-压应力-拉应力的规律变化,远离焊缝残余拉应力变为压应力再趋向于零。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残余应力变化规律,特别是能够给出沿着厚度方向的残余应力分布,为实际焊接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85DB高强钢 热循环曲线 残余应力分布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