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镁骨粘合剂粘接骨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子征 张键 +4 位作者 陈统一 李立均 刘昌胜 郭瀚 陈中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12-915,共4页
目的探讨磷酸镁骨粘合剂(magnesiumphosphatecement,MPC)粘接固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分为体外及体内两部分。体外部分取54对新鲜猪股骨头标本,制备1cm2骨折断面,随机分为6组,每组9对。分别用MPC粘接,在室温25℃和37℃、100%湿度... 目的探讨磷酸镁骨粘合剂(magnesiumphosphatecement,MPC)粘接固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分为体外及体内两部分。体外部分取54对新鲜猪股骨头标本,制备1cm2骨折断面,随机分为6组,每组9对。分别用MPC粘接,在室温25℃和37℃、100%湿度两种不同条件下粘合固化30min,2、24h,行抗拉强度测试。体内部分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通过开放截骨法制备兔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模型。随机选取一侧为实验侧,采用MPC粘接;另一侧为对照侧,采用L形钢板内固定,术后均不作外固定。于术后3d,3、6和9周行X线片、周围血电解质、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体外部分猪股骨头粘接体于两种不同条件下固化相同时间后其平均抗拉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部分X线片可见实验侧和对照侧骨折均于术后9周愈合,MPC随骨折愈合而逐渐被吸收。术后不同时间点周围血钙、镁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浓度术后6周出现一过性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术后3d,实验侧和对照侧均可见骨折块复位良好;3周,实验侧骨折处有部分MPC残留,对照侧可见部分骨折线;6周,实验侧骨折线消失,对照侧周围瘢痕组织和骨痂出现过度增生;9周,实验侧骨折处塑形良好,对照侧可见钢板遗留痕迹。组织学观察实验侧术后3d,MPC与骨间界面清晰;3周,MPC开始降解,骨小梁长入其中;6周骨折愈合,仅少量MPC未吸收;9周MPC骨折愈合良好,MPC全部吸收。结论MPC的粘接强度高、能降解、对体内电解质离子浓度干扰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粘合剂,可用于骨折的粘接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镁骨粘合剂 骨折粘接 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