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模态MRI影像组学诊断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林锦仕 王晓野 +3 位作者 卢晓娟 李锋 朱纯生 刘儒军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6期1193-1197,共5页
Ⅰ、Ⅱ型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临床需对此进行准确诊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可利用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DCE)模型、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模型、MRI平扫+DWI模型... Ⅰ、Ⅱ型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临床需对此进行准确诊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可利用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DCE)模型、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模型、MRI平扫+DWI模型、MRI平扫+DCE+DWI模型等多种预测模型深入挖掘病灶的肌层浸润、恶性程度等方面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定量数据,利于临床对EC病理分型做出准确诊断。但检查设备型号及影像组学分析、建模、图像分割方法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今后还需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病理分型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的ADC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石琴 卢晓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ADC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子宫内膜癌的术前MRI及DWI资料,观察肿瘤常规MRI表现、肌层浸润深度,测量其ADC值,并与病理所示肌层浸润深度对照分析。结果:40例子宫内膜不同程度增厚,T1WI呈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ADC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子宫内膜癌的术前MRI及DWI资料,观察肿瘤常规MRI表现、肌层浸润深度,测量其ADC值,并与病理所示肌层浸润深度对照分析。结果:40例子宫内膜不同程度增厚,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22例病灶局限于内膜或浅肌层侵犯,18例病灶侵犯深肌层,DWI联合常规MRI诊断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MRI(P<0.05)。深肌层浸润组ADC值低于无或浅肌层浸润组(P<0.05)。结论:DWI的ADC值与肌层浸润深度具有一定相关性,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评价的准确性,可为术前分期和手术方案制订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 肌层浸润深度
下载PDF
高感度技术在数字化X线胸部摄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庆容 朱纯生 +1 位作者 王晓野 贝金玲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第6期615-617,共3页
目的探讨高感度在数字化X线胸部正位摄影中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胸部体检健康者200名,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100名、对照组100名),在其他参数不变情况下,对照组采用一般感度(S400+2),试验组采用高感度(S800+2),对每个被检... 目的探讨高感度在数字化X线胸部正位摄影中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胸部体检健康者200名,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100名、对照组100名),在其他参数不变情况下,对照组采用一般感度(S400+2),试验组采用高感度(S800+2),对每个被检者进行数字化胸部正位摄影并上传至PACS,记录每次曝光的曝光量(mAs)和剂量面积乘积(DAP)值,由3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比2组被检者mAs、DAP、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曝光量mAs是(0.78±0.25)mAs,DAP值(0.34±0.11)d Gy·cm2,图像质量评分是(14.7±0.7)分;对照组曝光量mAs是(1.40±0.47)mAs,DAP值(0.61±0.21)d Gy·cm2,图像质量评分(14.9±0.4)分;2组的曝光量mAs和辐射剂量DAP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2组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部正位数字化X线摄影中使用高感度既能减少辐射且不影响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胸部 图像质量 感光度
下载PDF
多模态MRI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侵犯程度及术前分期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锦仕 王晓野 +4 位作者 卢晓娟 李锋 朱纯生 刘儒军 卿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6期79-81,共3页
目的: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在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宫颈侵犯程度及术前分期时,采用多模态MRI进行评估,探讨该方式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采用多模态MRI对患者进行检查... 目的: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在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宫颈侵犯程度及术前分期时,采用多模态MRI进行评估,探讨该方式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采用多模态MRI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这一金标准,对该检查方式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全部50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结果显示Ⅰ期25例(50.00%),Ⅱ期12例(24.00%),Ⅲ期8例(16.00%),Ⅳ期5例(10.00%)。多模态MRI评价肌层浸润深度、宫颈侵犯程度、术前分期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侵犯程度、术前分期的评估中,多模态MRI的评估手段效能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MRI 子宫内膜癌 评估价值
下载PDF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萧琪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5期1456-1457,1466,共3页
目的:探究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70例患者实... 目的:探究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70例患者实施DSA三维导航技术(实验组),70例患者实施DSA二维导航技术(对照组),研究对比DSA三维和DSA二维导航技术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动脉瘤显示情况、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DSA三维导航技术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14%,显著高于DSA二维导航技术(71.43%),P<0.05;DSA三维导航技术的动脉瘤检出率为100.00%,显著高于DSA二维导航技术(85.14%),P<0.05;DSA三维导航技术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显著低于DSA二维导航技术,P<0.05。结论: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价值,可有效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检出率,且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更低,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三维导航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价值
下载PDF
BLUE微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王煊煊 朱纯生 +1 位作者 陈庆容 张穗诚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2年第6期579-582,共4页
目的探讨BLUE微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分别采用BLUE微剂量冠脉造影模式(BLUE组)和常规冠脉造影模式(常规组)对自制模体分别进行7个体位的电影采集,除采集模式不同外其余参数完全相同,利用设备自带实时辐射... 目的探讨BLUE微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分别采用BLUE微剂量冠脉造影模式(BLUE组)和常规冠脉造影模式(常规组)对自制模体分别进行7个体位的电影采集,除采集模式不同外其余参数完全相同,利用设备自带实时辐射剂量监测系统记录对2组模体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搜集20名正常体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者随机分2组(BLUE组和常规组各10例),对比2组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模体实验BLUE微剂量组空气比释动能(air kerma,AK值)值和剂量面积乘积(dose-area product,DAP)均低于常规组(P<0.05),辐射剂量下降35.8%~54.2%。临床研究结果显示:BLUE组与常规组冠图像质量分别为(20.80±0.42)、(20.90±0.3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UE组的DAP(5.54±0.99)Gy.cm2低于常规组(11.66±3.71)Gy.cm2;BLUE组的AK值(96±15)m Gy高于对照组(189±58)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LUE微剂量技术在提供同等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BLUE微剂量技术
下载PDF
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乳腺癌MRI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石琴 张文 +2 位作者 付志明 卢晓娟 贝金玲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25-230,共6页
目的探讨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术前磁共振的DWI资料,患者... 目的探讨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术前磁共振的DWI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72(48.5±4.7)岁;其中肿块型49例,非肿块型19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的表达,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乳腺癌、不同生物学标记物及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ADC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ADC与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结果肿块型乳腺癌的ADC低于非肿块型[(0.95±0.13)×10^3 mm^2/s vs.(1.03±0.12)×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3,P=0.023)。19例非肿块型乳腺癌中ER(−)、PR(−)、Ki-67>14%者的ADC低于ER(+)、PR(+)、Ki-67≤14%者(t=2.742、2.054、2.323,均P<0.05),HER-2过表达型的ADC高于其他分子亚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5、2.336、2.721,均P<0.05)。49例肿块型乳腺癌中ER(−)、Ki-67>14%者的ADC低于ER(+)、Ki-67≤14%者(t=3.291、2.183,均P<0.05),HER-2过表达型的ADC高于其他分子亚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3、2.453、2.512,均P<0.05)。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ADC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与Ki-6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94、0.360、−0.407,均P<0.05);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ADC与ER(+)表达呈正相关,与Ki-6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71、−0.397,均P<0.05)。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癌的ADC高于肿块型乳腺癌,肿瘤ADC与分子生物学表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弥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