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黎冰 邓伦杰 +1 位作者 林熙高 吴玉梅 《四川中医》 2020年第12期210-213,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2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2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以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加以针灸联合中药离子导入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与手肿程度、神经功能以及肩关节活动功能。结果:临床总疗效对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为78.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为95.12%,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疼痛与手肿程度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与上肢容积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MESSS、NIHSS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活动功能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其临床效果更佳,更能缓解患者肩关节疼痛与手肿程度,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针灸 中药离子导入
下载PDF
研究颈肩腰腿疼痛时采取针灸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
2
作者 黎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期43-43,共1页
研究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诊治的60例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两组,对照组(n=30)为常规治疗,观察组(n=30)应用针灸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研究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诊治的60例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两组,对照组(n=30)为常规治疗,观察组(n=30)应用针灸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疼痛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肩腰腿疼痛 针灸 效果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3
作者 吴天宇 朱健君 +4 位作者 郭宏玥 郭莹 张东东 王宪宇 吴季祺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第21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461临床部收治的42例中医证属湿热蕴结型足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461临床部收治的42例中医证属湿热蕴结型足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都接受痛风性关节炎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采用刺血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体外冲击波疗法。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血尿酸、尿尿酸、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中医症状积分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酸、尿尿酸、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酸、尿尿酸、CRP、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血尿酸、尿尿酸、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医症状各项积分以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外冲击波和刺血的联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起到有效的镇痛效果,降低患者的血尿酸、尿尿酸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 体外冲击波 中医诊疗 血尿酸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天宇 郭莹 +2 位作者 吴季祺 程诗剑 张莉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20-922,共3页
目的观察放散状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手法淋巴引流(MLD)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热敷、上肢主被动训练及压... 目的观察放散状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手法淋巴引流(MLD)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热敷、上肢主被动训练及压力治疗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法淋巴引流,每周治疗5 d,共治疗5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5周。于治疗前、治疗5周后分别采用周径差值测量法、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B)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肢体水肿程度、生存质量及疼痛强度等进行评定。结果经5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淋巴水肿症状、疼痛程度及生存质量情况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双侧上肢周径差值[(2.11±0.63)cm]、FACT-B评分及疼痛VAS评分[(1.48±0.1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MLD联合ESWT能进一步缓解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 体外冲击波 淋巴引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