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猛禽作为环境的哨兵:瑞典对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的监测 被引量:1
1
作者 Bjrn Helander Anders Bignert +2 位作者 Lillemor Asplund 刘琪 王大伟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8年第6期407-413,454,共7页
本文总结了1965~2006年间,瑞典的白尾海雕繁殖情况的监测结果。自1989年以来,瑞典波罗的海沿岸的雕类种群就已作为一种监测潜在有害化学物质的指示生物,被列入到国家环境监测计划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进入70年代,成功繁殖配对比... 本文总结了1965~2006年间,瑞典的白尾海雕繁殖情况的监测结果。自1989年以来,瑞典波罗的海沿岸的雕类种群就已作为一种监测潜在有害化学物质的指示生物,被列入到国家环境监测计划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进入70年代,成功繁殖配对比例和雏鸟窝仔数均呈现降低,同时伴随污染物浓度的升高。每对亲鸟产仔数从1 950年之前的平均1.3个幼雏,下降到1965~1985年的0.3个。雕蛋中二氯二苯二氯代乙烯(Dichlorodiphenyldichloroethene,即DDE)的浓度从1965~1974年的年均600~1200μg/g脂重,下降到1996~2005年的年均60~140μg/g。总多氯联苯(PCB)浓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平均超过1000μg/g,而到1996~2005年间,其浓度保持在250~500μg/g。当DDE和PCB类化合物的浓度大约分别低于300 μg/g和800μg/g时,白尾海雕的繁殖力才开始得到改善。在一个沿海地区,窝仔数仍低于1950年之前,这表明可能有其它污染物在影响繁殖。我们提出和讨论了此项目为检测明显的趋势所提供的动力:如果在20世纪的更早时期就开始监测白尾海雕繁殖的话,那么早在50年代就可以发现在波罗的海二氯二苯三氯代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即DDT,是DDE的来源)的负面影响。白尾海雕的繁殖量在DDE和PCB类化合物的影响下急剧降低,而随禁令发布后又有所上升,这说明与白尾海雕相似的猛禽类可用于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物的哨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结果 白尾海雕 环境监测 瑞典 猛禽 有害化学物质 污染物浓度 指示生物
下载PDF
嫩江高峰林区白腰朱顶雀的环志与迁徙动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显达 郭玉民 +2 位作者 侯韵秋 布·彼得森 方克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0-206,共7页
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地处大、小兴安岭之间的嫩江河谷东岸,松嫩平原北麓。2001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嫩江高峰林区环志白腰朱顶雀(Carduelis flammea)48 197只(春季1 676只,秋季46 521只)。高峰林区是白腰朱顶雀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秋... 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地处大、小兴安岭之间的嫩江河谷东岸,松嫩平原北麓。2001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嫩江高峰林区环志白腰朱顶雀(Carduelis flammea)48 197只(春季1 676只,秋季46 521只)。高峰林区是白腰朱顶雀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秋季的迁徙高峰基本集中在10月下旬。春季雌雄比例为6.9:3.1,秋季为6.2:3.8,秋季成幼比例达到1.3:8.7。回收信息显示,白腰朱顶雀最远的距离可达9 300 km(嫩江高峰至荷兰);迁徙速度最快可达222 km/d。通过环志数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春季,白腰朱顶雀的环志量与平均相对湿度、小型蒸发量、气压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型蒸发量、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而秋季则与地面最高温度、小型蒸发量、极大风速、气压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中国黑龙江省与瑞典南部地区是白腰朱顶雀东西两个不同的越冬地;高峰林区秋季环志数量与翌年春季环志数量呈很强的正相关性,与瑞典秋季环志数量呈较强的负相关性,与瑞典春季环志数量呈较弱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腰朱顶雀 种群动态 鸟类环志 迁徙 相关性
下载PDF
水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物 被引量:2
3
作者 Jens Skei Per Larsson +4 位作者 Rutger Rosenberg Per Jonsson Mats Olsson Dag Broman 鲁春霞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0年第4期184-193,共10页
富营养化和长效污染物是欧洲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由于它们趋于共同产生,所以富营养化和污染物之间就有了相互作用,因而无法根据它们各自独立的作用过程来预测它们共同导致的环境影响。为了预测防治措施(改变有机质... 富营养化和长效污染物是欧洲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由于它们趋于共同产生,所以富营养化和污染物之间就有了相互作用,因而无法根据它们各自独立的作用过程来预测它们共同导致的环境影响。为了预测防治措施(改变有机质、营养物和污染物的输入)的效果,认识改变生物可利用性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风险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形成和它们与媒介及其物质间的联系,并以此影响暴露程度。而且,风险也将取决于物质的流动性和它们在食物链中的路径。1995年,瑞典环境保护局发起了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项目"富营养化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EUCON)"。前期准备的有关背景资料罗列了大量相关的问题和假设。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项目开始启动,主要致力于海洋环境研究,重点集中在波罗的海及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物(持续性有机化合物和微量金属)的相互作用上。本文总结了该项目研究的现状、前提和重点部分,强调了研究结果的应用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态系统 富营养化 污染物 湖泊 海洋
下载PDF
与富营养化有关的波罗的海沉积物及生物中DDT和PCB时间趋势(40~90年代)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Mats Olsson Anders Bignert +2 位作者 JanEckhéll Per Jonsson 孙颖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0年第4期194-200,291,共7页
本文用取自波罗的海的生物基质和取自缺氧的波罗的海沉积区域(没有生物扰动)的经过年代测定的沉积物岩心纹层对渡罗的海的污染进行了时ΣDDT和PCB的时间趋势对比研究。对岩心中代表各个年代的连续纹层的化学分析与在每年取样和分析基础... 本文用取自波罗的海的生物基质和取自缺氧的波罗的海沉积区域(没有生物扰动)的经过年代测定的沉积物岩心纹层对渡罗的海的污染进行了时ΣDDT和PCB的时间趋势对比研究。对岩心中代表各个年代的连续纹层的化学分析与在每年取样和分析基础工对波罗的海生物的长期时间趋势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波罗的海沉积物岩心的早期研究结果往往显示近期卤化有机化合物的富集有所增强,但是另一方面,对波罗的海生物相的监测显示自70年代以来富集有所减少。在目前的研究中从波罗的海本体西北部取得的两块沉积物岩心显示富集(干重为基准的)的峰值与生物相的出现在同一时段,但是最近数千年来的下降比生物相要缓慢。在代表1940~1950时段的纹层中,发现PCB和ΣDDT的富集程度都非常高。有趣的是在这些老的纹层中还发现了很高比例未代谢的DDT,而1960~1970年的代表层显示未代谢的DDT比例很低,且1970~1998时间段内DDE和DDD代谢物的比例很高。对这些结果与沉积物的再悬浮,沉积物岩心中的卤化有机化合物的扩散与隙间搬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了沉积物再悬浮的重要性及碳杯准化数据奉适用于解释时间趋势。结果还表明我们没有合适的模型去通过卤化有机化合物,通过使用取自缺氧的沉积物岩心的纹层去回溯解释波罗的海的污染,但是我们急需更多的有关沉积物中重要的沉积机制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比 波罗的海 沉积物 DDT PCB 海洋监测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基于环志监测的田鹀迁徙趋势和数量动态
5
作者 李显达 郭玉民 +12 位作者 布·彼得森 吴伟 董传龙 解喜春 王小平 张海龙 付宇霞 唐景文 张守领 谷彦昌 杨金光 侯林祥 李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6-706,共11页
许多长距离迁徙的雀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田鹀(Emberiza rustica)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更为突出。通过对田鹀种群数量长期监测和迁徙动态分析,可为此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从2001年开始,陆续在黑龙江省高峰、青峰、帽儿山、新... 许多长距离迁徙的雀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田鹀(Emberiza rustica)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更为突出。通过对田鹀种群数量长期监测和迁徙动态分析,可为此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从2001年开始,陆续在黑龙江省高峰、青峰、帽儿山、新青和大沾河,吉林省珲春和吉林市,辽宁省的辽宁鸟类研究中心(大连)和旅顺老铁山,以及内蒙古乌尔其汗鸟类栖息的临水林缘处布网环志。截至2018年,累计环志田鹀184181只,其中春季88571只,秋季95610只;各年度环志数量波动较大,总体呈现急速下降趋势。幼鸟的越冬损失率高达41.3%。田鹀106只次的回收信息表明,自然条件下田鹀寿命可达11年以上;日迁飞距离最快可达到300 km,飞行速度可达30 km/h。中国东北地区是田鹀等鸟类的重要迁徙途经地;田鹀的迁徙路线相对稳定,在瑞典北部繁殖的种群经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到天津以南越冬。通过环志发现,近些年田鹀种群数量急速下降。通过比对,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田鹀的环志数量变化趋势与瑞典的田鹀环志数量变化趋势相似;相对于环志数量最多的年份,环志数量下降95%以上,值得关注。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猎捕等是影响田鹀生存的主要受威胁因素。建议依据田鹀等鸟类生物学习性,加强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坚持长期标准化的鸟类环志监测,进一步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以助于鸟类种群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鹀 种群 环志 监测 回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