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胃肠功能、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影响 被引量:31
1
作者 黄凌云 王建平 +4 位作者 姜益 李孝珍 戴文雅 韩子华 郑锦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5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胃肠功能、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患者予以传统围手术期护理,综合性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性...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胃肠功能、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患者予以传统围手术期护理,综合性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术后3d,综合性护理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综合性护理组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明显快于常规护理组(P<0.05)。术后3d,两组患者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综合性护理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改善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尽早恢复饮食,作用与提高患者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手术 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 胃肠功能 胃动素 胃泌素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卢玲玲 郑国军 +1 位作者 涂斐佩 吴海鸥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6-300,共5页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与耐药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本地区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收集11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对11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检测,改良Hodge实验,金属β...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与耐药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本地区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收集11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对11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检测,改良Hodge实验,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EDTA-协同试验),三维试验检测Amp C酶;应用PCR技术进行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应用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阐述菌株之间耐药传播及亲缘关系。结果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为57.5%。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在2014年产ESBLs菌株中检出率达4.6%。11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11株(100.0%),4株(36.3%)检出碳青霉烯酶,6株(54.5%)产Amp C酶,未见EDT A协同试验阳性;11株实验菌中PCR扩增结果示:blaKPC6株,测序为blaKPC-2,未检出B类,C类,D类β-内酰胺酶基因;分为3个克隆群。结论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多重耐药性严重,以blaKPC-2为主,本地区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克隆群主要分为2个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酶 耐药性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宇 陈飞 +2 位作者 陈方兰 林益振 孙余挺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期204-205,共2页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高达5%-15%,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往常采用润滑剂和泻药进行治疗,近期疗效较明显,远期疗效较差,且不良反应较明显,长期应用还会引起药物依赖。本研究观察了双歧杆菌三...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高达5%-15%,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往常采用润滑剂和泻药进行治疗,近期疗效较明显,远期疗效较差,且不良反应较明显,长期应用还会引起药物依赖。本研究观察了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对慢性功能性便秘血浆肽类神经递质(SP)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功能性便秘 疗效观察 莫沙必利 双歧杆菌 治疗 胶囊 活菌 三联
下载PDF
基于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食物过敏原检测试剂盒方法学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卢玲玲 郑国军 +2 位作者 涂斐佩 吴海鸥 林晓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7-381,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食物过敏原检测试剂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最低检测量、稳定性、精密度、干扰实验等相关性能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检测健康体检人员及临床过敏人群血... 目的:建立基于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食物过敏原检测试剂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最低检测量、稳定性、精密度、干扰实验等相关性能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检测健康体检人员及临床过敏人群血液标本并与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较成熟的ELISA方法进行比对,评价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食物过敏原检测试剂的临床应用可行性。结果:该方法的标准曲线Y=837.1x^2-125.2x+10.036,线性范围:0~400 U/ml,相关系数为0.996,最低检测限为19.600 U/ml。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0%。该方法的正常参考范围为<33.5 U/ml,敏感度89.61%,特异性65.22%,准确度84.00%,阳性预示值89.61%,阴性预示值65.22%,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7,该方法与目前应用较广泛的ELISA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890 2)。结论: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的食物过敏原检测试剂符合临床诊断的相关要求,可应用于临床食物过敏性患者的诊断及疾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乳 免疫比浊 方法学 过敏原
下载PDF
不同甲状腺疾病对血清IGF-Ⅰ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潘晓微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26-527,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甲状腺疾病对人体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分别检测5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36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5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IGF-Ⅰ水平,并随访经过治疗后甲... 目的:研究不同甲状腺疾病对人体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分别检测5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36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5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IGF-Ⅰ水平,并随访经过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24例甲亢、16例甲减、10例甲炎)血清IGF-Ⅰ水平。结果:血清IGF-Ⅰ水平,甲亢组(398.9±92.6)ng/ml明显高于健康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甲减组(123.7±43.4)ng/ml,甲炎组(178.9±50.5)ng/ml明显低于健康组(239.7±68.1)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大多数甲状腺疾病治疗缓解患者血清IGF-Ⅰ水平得到恢复。结论:不同甲状腺疾病因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影响了IGF-Ⅰ的正常调节,而且IGF-Ⅰ有可能参与调节甲状腺疾病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甲状腺功能亢进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桥本氏甲状腺炎
下载PDF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及其药敏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思思 陈韩 +3 位作者 陈静超 吴海鸥 王欣欣 余方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18期2719-2720,2725,共3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016年温州地区各家医院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00株进行分析,了解其标本来源的分布,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抗菌药物(米... 目的了解本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016年温州地区各家医院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00株进行分析,了解其标本来源的分布,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抗菌药物(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情况。结果 90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痰液标本中检出率最高,有713株,占79.22%;其次为创面渗液47株(5.22%)、血液30株(3.33%)、导管16株(1.78%)、引流液16株(1.78%)、尿液16株(1.78%)、脓液15株(1.67%)。在痰液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5.87%、94.31%、87.48%、56.76%、45.66%。结论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仍保持非常强的体外抗菌活性,适合作为一线用药;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对该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临床分布 抗菌药物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9表达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型忠 林映 +6 位作者 王华国 孔万仲 蒋贤高 何贵清 施伎蝉 崔小亚 包其郁 《中华传染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单核细胞CD169表达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门诊未治疗HIV感染者60例,健康对照30名,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HIV感染者分为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组、200~350个/μL组、〉350个/μL组,比较3组患者和健...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单核细胞CD169表达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门诊未治疗HIV感染者60例,健康对照30名,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HIV感染者分为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组、200~350个/μL组、〉350个/μL组,比较3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单核细胞数量、CD16+单核细胞和CD169+单核细胞比例;并将HIV感染者CD169+单核细胞比例和CD4+T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CD16+单核细胞比例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组、200~350个/μL组、〉350个/μL组和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数量分别为(342±99)、(396±145)、(365±80)和(404±106)个/μ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P〉0.05);4组CD16+单核细胞比例分别为(19.8±8.8)%、(14.3±2.8)%、(9.7±2.0)%和(4.0±0.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0,P〈0.05);4组CD169+单核细胞比例分别为(72.6±11.4)%、(59.4±14.7)%、(33.3±14.5)%和(2.6±0.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40,P〈0.05)。CD169+单核细胞比例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792, P〈0.05);CD169+单核细胞比例同HI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485,P〈0.05);CD169+单核细胞比例同CD16+单核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95, P〈0.05)。结论HIV感染者单核细胞CD169表达明显增高,同细胞活化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6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单核细胞
原文传递
132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胡明鹏 郑周 +2 位作者 陈翔 陈爱金 潘晓微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菌株的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132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发生血流感...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菌株的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132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发生血流感染时均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或升高;28例患者病情继续恶化或住院死亡,占21.21%;多重耐药菌株(MDR)感染24例,占18.18%。血液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3.79%(5/132);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高,为28.03%(37/132)。与2013年-2015年分离菌株相比,2016年-2017年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与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降低(P<0.05)。与非MDR组相比,MDR组白细胞高、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长、侵入性治疗比例高、预后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病情较重,必须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血流感染 多重耐药菌株 耐药
原文传递
基于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定细菌和人基因组拷贝数比值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9
作者 潘晓微 王贤军 +1 位作者 刘云惠 杨宁敏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检测细菌和人基因组拷贝数比值的方法。方法分别设计细菌和人基因组特异性引物及通用探针。以大肠埃希菌和幽门螺杆菌混合菌液及人全血样本模拟混合样本。采用TaqMan-MGB荧光PCR方法对不同稀释浓度的混合样本进行定量...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检测细菌和人基因组拷贝数比值的方法。方法分别设计细菌和人基因组特异性引物及通用探针。以大肠埃希菌和幽门螺杆菌混合菌液及人全血样本模拟混合样本。采用TaqMan-MGB荧光PCR方法对不同稀释浓度的混合样本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实测比值(Ct值换算成拷贝数的比值)与理论比值,评估本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经变异系数法(CV)分析,6个不同浓度样本(DB1、DB2、DB3、DH1、DH2和DH3)的CV值依次为4.48%、1.57%、4.67%、1.55%、0.49%和1.29%。9组模拟混合样本中,实测比值(DB/DH拷贝数)和理论比值的误差均小于0.1,且两组数值相关性极显著(r=1.000,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技术检定细菌和人基因组拷贝数比值的方法重复性和准确度良好,可用于细菌和人类组织样本基因组拷贝数比例的检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人类 探针荧光定量PCR 基因组
原文传递
D-D、CRP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林益振 蒋相霞 +1 位作者 陈翔 陈爱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5-698,共4页
目的联合检测胃癌患者D-D、CRP和肿瘤标志物,探讨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CA72-4、CEA、CA19-9、CYFRA21-1、CA125;免疫比浊法测D-D、CRP,并比较胃癌组、良性胃病组、健康对照组间各指标的阳性率及7项指标单一或联... 目的联合检测胃癌患者D-D、CRP和肿瘤标志物,探讨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CA72-4、CEA、CA19-9、CYFRA21-1、CA125;免疫比浊法测D-D、CRP,并比较胃癌组、良性胃病组、健康对照组间各指标的阳性率及7项指标单一或联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胃癌组7项指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良性胃病组D-D、CRP、CA72-4、CEA、CA19-9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良性胃病组及健康对照组CYFRA21-1、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患者CRP、D-D、CA72-4、CEA、CA19-9、CYFRA21-1、CA125单项阳性检出率分别71.21%、62.12%、74.24%、54.55%、59.09%、31.82%、27.27%,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或P<0.05)。结论联检D-D、CRP、CA72-4、CEA、CA19-9、CYFRA21-1、CA125可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度,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 CRP CA72—4 CA19—9 胃癌
原文传递
食物过敏性疾病中血清特异性IgG与IgE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卢玲玲 郑国军 +3 位作者 董璐璐 涂斐佩 吴海鸥 林晓琼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食物过敏性疾病中血清特异性IgG抗体与IgE抗体检测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食物过敏性疾病患者100例,检测14种食物过敏原中血清特异性IgG与IgE抗体水平,分析2种特异性抗体在性别、年龄、食物种类的分布情况。结果14... 目的探讨食物过敏性疾病中血清特异性IgG抗体与IgE抗体检测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食物过敏性疾病患者100例,检测14种食物过敏原中血清特异性IgG与IgE抗体水平,分析2种特异性抗体在性别、年龄、食物种类的分布情况。结果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依次为牛奶(32.0%)、鸡蛋(29.0%)、大豆(18.0%)、大麦(18.0%)、小麦(18.0%)等;血清特异性IgE水平较高的依次是蟹(38.0%)、鳕鱼(20.0%)、牛奶(18.0%)等。血清特异性IgG抗体与IgE抗体阳性率在以上过敏原中检测率较高,且检出率不同;不同性别、年龄段2种抗体检测率也不同。结论牛奶、鸡蛋、大豆、蟹等容易引起食物过敏性疾病,特异性IgG、IgE抗体水平在不同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中作用不同,差异较大,联合检测有益于过敏性疾病的准确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法 食物过敏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E
原文传递
2576例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益振 陈爱金 +2 位作者 陈翔 何云华 谢尚阵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650-651,共2页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状况,避免误诊、漏诊和因输血引起的交叉感染,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操作与自我保护。方法对2576例术前、产前、输血前患者血液用ELISA法检测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1/2。结果2576例患者血清感染性...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状况,避免误诊、漏诊和因输血引起的交叉感染,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操作与自我保护。方法对2576例术前、产前、输血前患者血液用ELISA法检测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1/2。结果2576例患者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2.15%,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1/2的阳性率分别为11.06%、2.13%、1.67%、0.00%,HBsAg和Anti—HCV两项均阳性的百分率为0.54%。结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非常必要,对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以及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感染性指标 血源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