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胃镜诊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14
1
作者 叶德文 任宗海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8-580,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诊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09年4月于该院行急诊胃镜诊治的69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6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诊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09年4月于该院行急诊胃镜诊治的69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6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引起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以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糜烂及消化道肿瘤所占比例较高,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肿瘤所占比例与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而其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急诊胃镜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效果较为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胃镜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 诊治 意义
下载PDF
葡萄糖酸钙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金晓昇 应卫星 +1 位作者 蔡佩佩 孙庆丰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0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64例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钙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72例患者单纯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64例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钙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72例患者单纯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1.8±6.9)h止血,对照组治疗后(47.4±5.2)h止血,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止血不彻底发生率、原发病灶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前区不适、头痛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脉搏有显著下降,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1);收缩压有显著升高,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1)。治疗5 d后,患者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回升,但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葡萄糖酸钙和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止血时间,降低止血不彻底以及原发病灶再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酸钙 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下载PDF
PIVKA-II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季婷婷 林讷 +2 位作者 徐芳 金晓昇 应卫星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探讨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5例原发性肝癌纳入研究,分别检测PIVKA-II和AFP,并比较阳性率。将112例慢性乙型肝炎、66例酒精性肝炎作为对照组。结果早、中、晚期肝癌的PIVKA-II的阳性率是53.7%... 目的探讨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5例原发性肝癌纳入研究,分别检测PIVKA-II和AFP,并比较阳性率。将112例慢性乙型肝炎、66例酒精性肝炎作为对照组。结果早、中、晚期肝癌的PIVKA-II的阳性率是53.7%、80.2%、85.1%,AFP的阳性率是59.7%、64.4%、91.5%,对照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PIVKA-II的阳性率是8.4%,AFP的阳性率是0。慢性肝炎及早、中、晚期肝癌4组中,PIVKA-II与AFP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是8.4%、83.6%、87.1%、95.7%,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PIVKA-II或AFP(P<0.05)。结论 PIVKA-II与AFP对肝癌均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和敏感度,若两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癌,特别是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 甲胎蛋白(AFP)
下载PDF
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昊 叶方鹏 +4 位作者 王文星 林秀清 林道泼 金捷 蒋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探讨浙江籍汉族人群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收集485例UC患者和58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SNa Pshot技术检测FUT2 rs281377、rs1047781和rs601338及FUT3rs28362459、rs3745635和rs3894326... 目的探讨浙江籍汉族人群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收集485例UC患者和58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SNa Pshot技术检测FUT2 rs281377、rs1047781和rs601338及FUT3rs28362459、rs3745635和rs3894326基因多态性。随机选取10例存在乙状结肠炎症的UC患者,另选10例确诊为良性乙状结肠息肉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比较乙状结肠中Lewis a和Lewis b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FUT3 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95%CI 1.339~1.699;P=0.038,95%CI 1.330~1.742)。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与远端结肠炎相比,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FUT3 rs28362459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TG+GG)的频率明显降低(P=0.001,95%CI 0.567~0.786;P<0.001,95%CI 0.503~0.742)。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FUT3 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频率亦明显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P=0.011,95%CI0.621~0.900;P=0.006,95%CI 0.553~0.845)。乙状结肠炎症UC患者和良性乙状结肠息肉对照组Lewis b抗原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UC患者乙状结肠隐窝上皮中Lewis a抗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 FUT3基因多态性及肠道Lewis a抗原表达水平可能与UC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岩藻糖基转移酶 血型抗原
下载PDF
四磨汤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 被引量:9
5
作者 叶方鹏 季婷婷 +1 位作者 任宗海 蔡佩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9-891,共3页
目的:观察四磨汤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内镜下证实的7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2次,四磨汤口服液20mL,每日3次,治疗2周后改为埃索美... 目的:观察四磨汤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内镜下证实的7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2次,四磨汤口服液20mL,每日3次,治疗2周后改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1次,四磨汤口服液10mL,每日3次,治疗4周。对照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2次,治疗2周后改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日1次,治疗4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2、4、6周观察反酸、烧心及胸痛症状积分改变。2组患者治疗6周后复查胃镜,观察内镜下治愈率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周后治疗组内镜下食管炎治愈率为72.5%,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内镜下食管炎治愈率为52.6%,有效率为76.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比单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消化性 四磨汤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
下载PDF
抗生素耐药基因位点和药物代谢酶联合检测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林勇 李荣洲 +2 位作者 郑炜峰 金培声 任宗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3期20-24,共5页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幽门螺杆菌(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及相关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同时检测患者的药物代谢酶CYP2C19的代谢类型。通过综合分析药物代谢酶和耐药位点突变情况为临床Hp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幽门螺杆菌(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及相关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同时检测患者的药物代谢酶CYP2C19的代谢类型。通过综合分析药物代谢酶和耐药位点突变情况为临床Hp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3月在瑞安市人民医院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16例,其中男67例,女49例,年龄24~76岁,平均(43.8±5.3)岁。采用E—test法测定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耐药判定标准:克拉霉素MIC〉Itzg/mL,左氧氟沙星MIC〉1μg/mL。提取Hp基因组DNA。采用PCR法扩增23SrRNA和gyrA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个体CYP2C19代谢类型的测定同样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结果34株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的23SrRNAV区均有基因突变发生,突变位点A2143G最为常见,突变率达到91.17%。左氧氟沙星耐药Hp菌株的gyrA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方式为N87K(56.76%)。个体药物代谢酶类型主要为快代谢和中代谢类型。结论23SrRNA基因的突变位点A2143G是导致Hp对克拉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gyrA基因的87和91位氨基酸突变是导致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Hp根除治疗应适时采用高通量检测技术提高个体化用药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耐药 测序 CYP2C19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夏宣平 倪莉 +1 位作者 施正超 陈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ogen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Child-PughA、B、C级分别为27、28、18例)和40例正常对照者...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ogen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Child-PughA、B、C级分别为27、28、18例)和4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及放射免疫法检测ET-1水平。结果:肝硬化各组(Child-PugA、B、C级)血清NO、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各组患者血NO、ET-1水平随肝功能恶化逐渐升高,ET-1水平在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O水平在A级和B、C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B级和C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NO/ET-1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NO/ET-1在Child-PughA、B级间及B、C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hild-PughA、C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中NO和ET-1水平可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对肝功能预测有重要意义。NO、ET-1在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形成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非唯一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一氧化氮 内皮素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炎症水平的作用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夏小芳 金培声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18期114-117,共4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特殊护理,探讨其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将所有患者分为特殊护理组26例(其中重型胰腺炎9例,轻症胰腺炎17例)和-般护理组2...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特殊护理,探讨其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将所有患者分为特殊护理组26例(其中重型胰腺炎9例,轻症胰腺炎17例)和-般护理组22例(重症胰腺炎9例,轻症胰腺炎13例);另外选取29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对症支持护理、输液管理,放射介入治疗护理、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护理、多器官功能衰竭护理以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分别于入院的第1、4、7天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IL-1、IL-6、IL-8、IL-10、TNF-α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结果于第4天、第7天明显降低。其中特殊护理组患者的IL-1、IL-6、IL-10于第4天显著低于-般护理组,第7天同一般护理组无显著差异;特殊护理组患者的TNF-α,PAF水平于第1天、第4天与-般护理组无明显差异,于第7天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给予特殊护理较传统护理更能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基础护理 健康教育 输液管理
下载PDF
内镜下治疗胃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季婷婷 姚礼庆 +2 位作者 应卫星 李荣洲 任宗海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切除胃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内镜下切除胃大息肉198例,根据息肉的形状、大小等采用电灼切除、尼龙绳圈套、使用金属夹、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等不同的方法切除,对内镜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切除胃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内镜下切除胃大息肉198例,根据息肉的形状、大小等采用电灼切除、尼龙绳圈套、使用金属夹、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等不同的方法切除,对内镜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98例患者胃大息肉均在电子胃镜下成功切除。198例中有25例并发明显出血,1例术中发生小穿孔予金属夹夹闭,1例发生迟发性穿孔予急症手术。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指征,技术熟练,选择适当的电切除方法,胃镜下切除胃大息肉是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可免予外科开腹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大息肉 电切除
下载PDF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肠癌新相关基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方鹏 李荣洲 +1 位作者 肖冰 张万岱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6年第3期133-135,191,共4页
目的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构建人大肠癌差异表达cDNA文库,分离并克隆出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新基因。方法运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分离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断,将其与T载体... 目的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构建人大肠癌差异表达cDNA文库,分离并克隆出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新基因。方法运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分离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断,将其与T载体连接构建文库,从库中随机挑取200个白色菌落,使用PCR方法鉴定阳性克隆并对其中50个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登录GenBank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并对部分有意义的差异表达片断进行VirtualNorthernBlot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源性大肠癌消减cDNA文库,通过筛选获得2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有2个片断未检测到同源性序列,根据杂交结果考虑可能是在大肠肿瘤中差异表达的新基因。结论运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人大肠癌的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杂交文库,并筛选出2个在大肠肿瘤中差异表达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抑制消减杂交 CDNA文库
下载PDF
肝癌少见的全身表现——旁癌综合征(附63例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正理 蔡积武 《浙江实用医学》 1997年第2期45-47,共3页
观察187例原发性肝癌(PHC)中,有并发低血糖症37例(19.8%),高脂血症17例(9.1%),高钙血症5例(2.6%),红细胞增多症4例(2.1%)。对不同年龄组、不同大体型别肝癌及不同性别的低血糖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旁癌综合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肝肿瘤 旁癌综合征 病例分析
下载PDF
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腹水
12
作者 林勇 施正超 +3 位作者 应卫星 李荣洲 金培声 杨庆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7期1174-1175,共2页
目的探讨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方法6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限钠、保肝、利尿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氟哌酸O.2g,2次/d,口服复合乳酸... 目的探讨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方法6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限钠、保肝、利尿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氟哌酸O.2g,2次/d,口服复合乳酸菌素胶囊0.66g,3次/d,连用7d,7d后口服培菲康胶囊(双歧杆菌三联菌株)420mg,3次/d,连用21d,口服乳果糖10g,1-3次/d,连用14d。用药前后分别测定体重变化、腹水消退时间、血清内毒素、尿微量白蛋白(MA)、24h尿钠(UNa’)。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体重总减轻量分别为(5.9±3.5)、(4.1±2.9)蝇,腹水消退时间分别为(20.0±6.6)、(24.2±7.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内毒素、MA、U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MA、U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TLMA有明显降低。UNa+有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4hUNa+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使用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能有效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UNa+)排泄,促进腹水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去污 微生态制剂 肝硬化腹水 肠源性内毒素 尿微量白蛋白 尿钠
下载PDF
胡桃醌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和糖酵解的影响
13
作者 俞萍萍 金晓昇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2年第5期761-766,共6页
目的:研究胡桃醌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和糖酵解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和细胞克隆实验检测胡桃醌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胡桃醌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 目的:研究胡桃醌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和糖酵解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和细胞克隆实验检测胡桃醌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胡桃醌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胡桃醌对SGC-790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ELISA检测胡桃醌对SGC-7901细胞糖酵解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糖酵解相关蛋白以及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结果:胡桃醌能够有效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阻滞SGC-7901细胞于G_(0)/G_(1)期,能够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降低SGC-7901细胞糖酵解反应,并且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胡桃醌能够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和糖酵解,其机制与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醌 增殖 侵袭 糖酵解 AKT/mTOR信号通路 体外实验
下载PDF
铿锵分散片与阿莫仙在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疗效对比
14
作者 金晓华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87-388,共2页
目的 :研究铿锵分散片与阿莫仙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将 84例幽门螺杆菌 (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 ,随机分为 2组。A组 4 4例 ,以达克普隆 30mg每日 1次 ,果胶铋 10 0mg每日 3次 ,甲硝唑 0 .4g每日 3次基础... 目的 :研究铿锵分散片与阿莫仙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将 84例幽门螺杆菌 (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 ,随机分为 2组。A组 4 4例 ,以达克普隆 30mg每日 1次 ,果胶铋 10 0mg每日 3次 ,甲硝唑 0 .4g每日 3次基础上 ,加用铿锵分散片 0 .4g每日 2次 ;B组 4 0例在前 3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阿莫仙 0 .5g,每日 3次。两组均使用 2w。再用达克普隆、果胶铋 2w ,停药 ,1个月胃镜复查 ,观察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结果 :A组根除率为 97.3% ,明显高与B组的 83.5 % (P <0 .0 5 )。结论 :铿锵分散片的使用有较好的抗Hp作用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Hp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铿锵分散片 阿莫仙 达克普隆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中晚期食管癌内镜下局部化疗
15
作者 陈诗升 周贤国 金小兰 《华夏医学》 2000年第2期167-168,共2页
关键词 食管癌 内镜 局部化疗 梗阻
下载PDF
2009-2014年浙江省瑞安地区幽门螺杆菌常用抗生素耐药监测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施正超 余铭 +7 位作者 李克诚 林勇 李荣洲 郑炜烽 金培声 任宗海 杨宁敏 张建中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7-259,共3页
自从1983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被发现以来,便以其很高的人群感染率及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高度相关性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抗生素耐药 监测分析 浙江省 人群感染率 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国内外
原文传递
穴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和感觉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奕秉 金捷 +4 位作者 周乐盈 袁渝萍 钱拉拉 季婷婷 曾耀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6-61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针刺治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FD患者82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消化内科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循经取穴法,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针刺治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FD患者82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消化内科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循经取穴法,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期门、阳陵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假穴位针刺法,2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个疗程。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症状评分量表和疗效指数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进行近端胃敏感性和适应性功能以及胃排空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罗马III症状积分和治疗前组内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9.56±2.18)和对照组(15.68±3.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5.6%)高于对照组(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初始阈值和最大饱足感阈值(331.46±15.72 & 974.68±93.05)ml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排空率(GET1 h 69.01±0.06 & GET2 h 76.45±0.09)%,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针刺可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近端胃功能,促进胃排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针刺法 功性消化不良 胃动力 胃感觉
原文传递
57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18
作者 诸葛小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17年第3期0170-0170,共1页
探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接诊的57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治疗分析。结果:治愈22例、显效35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4.6%。接受治疗后再出血5例,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4例。结论... 探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接诊的57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治疗分析。结果:治愈22例、显效35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4.6%。接受治疗后再出血5例,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4例。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危重,病因复杂,需要综合病灶位置、出血量等进行止血治疗,保证止血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治疗方法 效果分析
下载PDF
胆总管结石并发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药敏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叶方鹏 施正超 应卫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901-3902,3916,共3页
目的对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进行胆汁培养,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抽取胆汁标本,进... 目的对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进行胆汁培养,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抽取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 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96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80.0%;共分离出病原菌10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共检出75株占70.1%,革兰阳性菌30株占28.0%,真菌2株占1.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环丙沙星较敏感,耐药率<20.0%,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为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磷霉素及氯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10.0%;真菌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较敏感。结论引起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盲目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胆道感染 病原菌 药敏分析
原文传递
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4
20
作者 林勇 叶丹 施正超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3期409-411,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对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临床症状及电子胃镜下胃黏膜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90例BRG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铝碳酸... 目的通过观察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对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临床症状及电子胃镜下胃黏膜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90例BRG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埃索美拉唑。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胃内吸出物和胃镜下黏膜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液胆酸含量、胃酸分泌量分别为(85.13±61.64)mg/ml,(1.31±0.27)mmol/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6.28±92.36)mg/ml,(2.81±0.54)mmol/h(P<0.05)。治疗后胃镜下观察2组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粘液湖胆染等情况均明显改善。观察组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评分分别为(0.82±0.29)、(0.56±0.16)、(0.62±0.15)分,对照组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评分分别为(1.38±0.32)、(1.53±0.18)、(1.36±0.19)分,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铝碳酸镁在BRG的治疗上有协同作用,联合使用可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胃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多潘立酮 铝碳酸镁 胆汁反流性胃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