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酒泉发现坎诺单孢菌引起的甜瓜倒秧 被引量:4
1
作者 何苏琴 白滨 +3 位作者 文朝慧 荆卓琼 孟选宁 徐生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3-306,共4页
2018年7月中旬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甜瓜成熟前10~20 d,一些田块出现了严重的倒秧,从罹病植株的褐腐根上分离到坎诺单孢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病株分出率达76.9%。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25℃±3℃),菌株TG-84... 2018年7月中旬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甜瓜成熟前10~20 d,一些田块出现了严重的倒秧,从罹病植株的褐腐根上分离到坎诺单孢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病株分出率达76.9%。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25℃±3℃),菌株TG-84对甜瓜(品种:‘86-1’)的致病性强,出苗后13 d,倒苗率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坎诺单孢菌
下载PDF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的两种实蝇鉴定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溪桥 尤佳 +2 位作者 王军平 文朝慧 满岳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10期4-6,共3页
实蝇类昆虫遍布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多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重要农业检疫性害虫。目前,针对实蝇的检疫鉴定多依据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但对残缺虫体、幼虫、蛹等,则无法进行有效鉴定。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物... 实蝇类昆虫遍布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多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重要农业检疫性害虫。目前,针对实蝇的检疫鉴定多依据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但对残缺虫体、幼虫、蛹等,则无法进行有效鉴定。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物种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 ,作为传统形态学物种鉴定方法的补充,它利用一个短的DNA片段做标记,以帮助确定某一物种。本研究利用传统形态学方法,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利用一对通用引物,对具条实蝇Bactrocera scutellata和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 2种实蝇类害虫DNA的COI基因进行扩增,扩增PCR产物经测序后同NCBI及BOLD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传统昆虫形态鉴定方法以DNA条形码技术为辅助,既能对实蝇类昆虫进行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 昆虫鉴定 DNA条形码技术
下载PDF
基于锁式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检测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
3
作者 满岳 王溪桥 +3 位作者 周小平 Nazariyah Yahaya 丁功涛 李冰 《中国食品工业》 2019年第4期60-65,共6页
【目的】肉类掺假是食品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羊肉和牛肉用鸭肉掺假较为常见。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检测掺假肉制品中的鸭源性成分提供一个新的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根据鸭线粒体基因组16s rDNA中的特异性序列设计鸭源锁式探针和... 【目的】肉类掺假是食品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羊肉和牛肉用鸭肉掺假较为常见。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检测掺假肉制品中的鸭源性成分提供一个新的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根据鸭线粒体基因组16s rDNA中的特异性序列设计鸭源锁式探针和扩增引物,并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检测的新方法。【结果】基于锁式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的检测灵敏度达到70fg·μL^-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锁式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检测鸭源性成分方法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为肉类掺假鉴定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式探针 荧光定量PCR 鸭源性成分 肉类掺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黑果枸杞中的微量元素 被引量:5
4
作者 何艳 燕娜 赵生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4393-4398,共6页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黑果枸杞中镓、锗、锡、铊等元素的分析检测方法。方法黑果枸杞样品经微波消解处理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分析,在消解之前加入标准...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黑果枸杞中镓、锗、锡、铊等元素的分析检测方法。方法黑果枸杞样品经微波消解处理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分析,在消解之前加入标准混合溶液进行加标实验计算黑果枸杞中镓、锗、锑、铊的回收率。采用内标元素In和Bi消除信号漂移和基体干扰。结果黑果枸杞中的镓、锗、锑、铊的检出限分别为0.006、0.002、0.003、0.0002 mg/kg,加标回收率在105.5%~118.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0.2%~5.5%之间。在镓、锗、锑、铊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上,黑果枸杞要明显比红枸杞高3~5倍。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高效、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适合黑果枸杞中镓、锗、锑、铊四种微量元素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微波消解 黑果枸杞 微量元素
下载PDF
莴笋炭疽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建议 被引量:2
5
作者 白滨 文朝慧 何苏琴 《甘肃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82-84,共3页
分析了莴笋炭疽病的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结合产地环境提出了甘肃高海拔冷凉地区莴笋炭疽病防治建议。
关键词 莴笋 炭疽病 莴苣盘二孢菌 防治
下载PDF
红葡萄酒中花色苷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检测方法建立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欣然 张波 +5 位作者 张欢 解迎双 王波 周小平 李敏 韩舜愈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2-268,共7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triple quaternary mass spectrometry,UPLC-ESI-QQQ),以葡萄和葡萄酒中5种基本花色苷为标准,利用多反应监测(MRM),...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triple quaternary mass spectrometry,UPLC-ESI-QQQ),以葡萄和葡萄酒中5种基本花色苷为标准,利用多反应监测(MRM),确立红葡萄酒中花色苷的分析鉴定方法。结果显示:用色谱柱Poroshell 120 EC-C_(18)(150 mm×2.1 mm,2.7μm),流动相A(V(甲酸)∶V(水)=0.2∶100),流动相B(V(甲酸)∶V(甲醇)∶V(乙腈)=0.2∶50∶50)色谱条件,5种基本花色苷在15 min内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其浓度和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 3),且回收率为83.38%~118.71%,日内精密度与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0.62%~1.70%,2.13%~3.90%,并在28 min内从不同的葡萄酒样品中准确鉴定出45种花色苷,其中包括25种单葡萄糖苷和20种吡喃型葡萄糖苷。该检测方法快速、简单,实现了对红葡萄酒花色苷类物质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ESI-QQQ) 检测
下载PDF
Massworks^(TM)结合NIST11谱库在羊油香气成分准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齐安安 马灵飞 +4 位作者 雷春妮 张雅珩 马鑫 庞伟强 周小平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应用Massworks^(TM)质谱解析软件结合NIST11谱库,定性分析羊油的香气成分。在Massworks^(TM)质谱解析软件中,以全氟三丁胺质谱图为标准建立质谱校正函数,对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D-GC/MS)采集的羊油香气原始扫描谱图进行质量轴... 应用Massworks^(TM)质谱解析软件结合NIST11谱库,定性分析羊油的香气成分。在Massworks^(TM)质谱解析软件中,以全氟三丁胺质谱图为标准建立质谱校正函数,对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D-GC/MS)采集的羊油香气原始扫描谱图进行质量轴和峰形校正,通过低分辨质谱获得各化合物的精确质量数,并利用同位素峰形校正技术(CLIPs Search)进行检索,获取未知目标化合物的分子式,同时与NIST11谱库的检索结果比对。结果表明,通过Massworks^(TM)与NIST11谱库结合实现了快速、准确定性分析羊油香气成分,最终确定42种香气成分。利用Masswork^(TM)软件的参数优化,解决了NIST11谱库中检索匹配度低、存在共流出化合物以及目标化合物无分子离子峰等问题,获取了化合物离子碎片信息并进行了解析。该定性方法可为未知天然产物香气成分的分析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worksTM NIST11谱库 羊油 香气成分 定性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GC/MS)
下载PDF
化学计量学结合气质联用法对4种食用动物油判别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齐安安 周小平 +2 位作者 雷春妮 马鑫 庞伟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55-961,共7页
通过测定4种不同类型动物油(鸡油、牛油、羊油和猪油)的挥发性成分,从动物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角度,探讨了对不同类型动物油进行判别和分类的可能性。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D/GCMS)对4种动物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准确定性以及... 通过测定4种不同类型动物油(鸡油、牛油、羊油和猪油)的挥发性成分,从动物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角度,探讨了对不同类型动物油进行判别和分类的可能性。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D/GCMS)对4种动物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准确定性以及相对含量测定,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4种动物油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依据挥发性化合物的风味阈值、特性以及相对含量水平,进行变量与指标损益之后应用主成分分析,在4种动物油的53种挥发性成分中筛选出19种主要风味物质,并将其相对含量进行降维得到3个主成分,应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依次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了动物油的3个典则判别函数模型。对鸡油、牛油、羊油和猪油的挥发性成分在训练模型内进行判别,模型验证结果的正确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油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下载PDF
超高效合相色谱对植物油中角鲨烯的快速测定及方法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强 陆秀云 +3 位作者 谢跃杰 任贵礼 刘倩倩 王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02-206,共5页
建立超高效合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分离和测定植物油中角鲨烯的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溶解过滤后直接进样分析;流动相以CO2为主体,乙腈为助溶剂;色谱柱Acquity UPC^2 HSS C_(18) SB(3.0 mm×100... 建立超高效合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分离和测定植物油中角鲨烯的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溶解过滤后直接进样分析;流动相以CO2为主体,乙腈为助溶剂;色谱柱Acquity UPC^2 HSS C_(18) SB(3.0 mm×100 mm,1.7 μm),流速1.5 mL/min,检测波长215 nm,动态背压12.4 MPa,柱温50℃,进样量1.0 μL。角鲨烯在2.5 min内实现完全分离,并在0.53~105.00 mg/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 1);回收率为86.97%~102.41%;相对标准偏差为1.3%~4.1%(n=8);方法检出限(RSN=3)为0.53 mg/L。通过UPC2与超高效液相色谱对实际样品的分析及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UPC_2方法具高效快速、操作简单、实验成本低等优点,可以满足植物油中角鲨烯的快速、高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合相色谱法 角鲨烯 植物油 方法比较
下载PDF
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九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经纬 周围 +1 位作者 蒋玉梅 张雅珩 《甘肃科技》 2014年第20期63-64,19,共3页
建立了中药材中二氧化硫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检测方法,验证并分别测定了葛根、赤芍、山药、百合干、黄芪、枸杞、甘草、红花、金银花等9种中药材中残留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在10~5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建立了中药材中二氧化硫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检测方法,验证并分别测定了葛根、赤芍、山药、百合干、黄芪、枸杞、甘草、红花、金银花等9种中药材中残留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在10~5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8%(n=6),红花和金银花加标回收率在56.1%~71.4%之间,葛根、赤芍、山药、百合干、黄芪、枸杞和甘草加标回收率在83.9%~112.1%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检测时间短、专属性强,能满足部分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 二氧化硫 中药材
下载PDF
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酒中的镉、汞、铅和铬 被引量:15
11
作者 燕娜 赵生国 高芸芸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0-303,共4页
酒样经稀硝酸消解,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消解液中的镉、汞、铅和铬。通过优化硝酸溶液体积分数、消解温度、消解时间和样品稀释倍数,确定这4个参数的最优值分别为50%、95℃、1h和5倍。此外,在降低基质干扰、消除汞吸... 酒样经稀硝酸消解,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消解液中的镉、汞、铅和铬。通过优化硝酸溶液体积分数、消解温度、消解时间和样品稀释倍数,确定这4个参数的最优值分别为50%、95℃、1h和5倍。此外,在降低基质干扰、消除汞吸附、优化仪器条件等方面进行讨论。利用建立的方法测定红葡萄酒、白葡萄酒、白酒、啤酒和黄酒中的镉、汞、铅和铬含量。酒样中镉、汞、铅和铬的检出限分别为0.01、0.01、0.08、0.03μg/L,回收率在89.6%~106.5%之间。此方法高效、灵敏、准确,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同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反应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下载PDF
衍生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无糖食品中的多种糖醇类甜味剂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雅珩周 围李斌 《分析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1-916,共6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无糖食品中多种糖醇类甜味剂的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样品中的糖醇经水提取,净化、脱水后,在吡啶-乙酸酐(1∶1,V/V)存在条件下,于90℃反应20 min,生成的糖醇乙酸酯衍生物用OV-101毛细管色谱柱(50 m×0.25 mm...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无糖食品中多种糖醇类甜味剂的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样品中的糖醇经水提取,净化、脱水后,在吡啶-乙酸酐(1∶1,V/V)存在条件下,于90℃反应20 min,生成的糖醇乙酸酯衍生物用OV-101毛细管色谱柱(50 m×0.25 mm×0.33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测定及气相色谱-质谱结构鉴定。在优化的色谱分析条件下,实现了赤藓糖醇、木糖醇、甘露糖醇、山梨糖醇和麦芽糖醇衍生物的理想分离,并排除了常见糖类对糖醇测定的干扰。本方法在0.01~1.6 mg/mL范围内,对糖醇浓度与其衍生物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在0.9995~0.9999之间。平均回收率为74.6%~113.4%,相对标准偏差在2.4%~8.6%之间。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靠,检测限和加标回收率均能满足无糖食品中糖醇的定量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糖醇 衍生化 无糖食品
下载PDF
采后苯并噻重氮处理对‘玉金香’甜瓜氨基酸代谢酯类香气物质及其代谢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博 李霁昕 +3 位作者 李经纬 王雨 胡妍芸 蒋玉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12-220,共9页
以‘玉金香’甜瓜为材料,采后常温贮藏期间分析其氨基酸含量、谷丙转氨酶(glutamate 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DC)、丙酮酸脱氢酶(pyruva... 以‘玉金香’甜瓜为材料,采后常温贮藏期间分析其氨基酸含量、谷丙转氨酶(glutamate 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DC)、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活力及其代谢产物酯类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探讨采后苯并噻重氮(benzothiadiazole,BTH)诱抗处理对酯类香气物质氨基酸代谢途径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BTH诱抗处理可延迟样品酯类香气物质释放高峰出现,抑制其释放,总含量比CK组(未经任何处理)低19.10%。15种游离氨基酸被分离确定,CK组氨基酸总含量峰值(14 597μg/g)出现在第6天,BTH组峰值出现在第8天,低于CK组9.47%(P<0.05)。BTH处理抑制了贮藏期间GOT、PDC和PDH活力,与CK组相比,BTH处理组果皮GOT、PDC和PDH活力峰值分别降低31.80%、16.86%和24.30%,果肉峰值分别降低19.10%、14.70%和25.56%,果皮GOT活力被显著抑制(P<0.05);不同处理组间GP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总含量、GOT活力与酯类香气物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处理对氨基酸含量、代谢酶活力及其产物酯类香气物质释放均有影响,但无明显作用规律。由此可见,BTH处理会减少氨基酸含量,抑制相关代谢酶活力,进而改变其产物酯类香气物质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噻重氮 酯类香气物质 氨基酸 转氨酶 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脱氢酶
下载PDF
油橄榄叶提取物橄榄苦苷的酶法水解产物及其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强 王仲明 +5 位作者 谢跃杰 李园园 王波 卢赐强 赵富昌 黄梅桂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9-104,109,共7页
评价了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β-葡萄糖苷酶(A.niger)、β-葡萄糖苷酶(来自杏仁)、半纤维素酶(A.niger)、纤维素酶等7种酶对橄榄苦苷水解程度、水解产物(橄榄苦苷元、烙醇苷元、去(羧基甲基)橄榄苦苷元、去(羧基甲基)烙... 评价了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β-葡萄糖苷酶(A.niger)、β-葡萄糖苷酶(来自杏仁)、半纤维素酶(A.niger)、纤维素酶等7种酶对橄榄苦苷水解程度、水解产物(橄榄苦苷元、烙醇苷元、去(羧基甲基)橄榄苦苷元、去(羧基甲基)烙醇苷元、羟基酪醇)的影响,采用三价铁离子还原法、DPPH·体系对油橄榄叶提取物及其水解产物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以VC、BHT、橄榄苦苷、羟基酪醇(对照品)等为对照。结果表明:酶法辅助提取和水解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产品中橄榄苦苷元、烙醇苷元、去(羧基甲基)橄榄苦苷元、去(羧基甲基)烙醇苷元、羟基酪醇的含量,其中,β-葡萄糖苷酶(A.niger)水解效果最佳。此外,经过酶水解后油橄榄叶提取物水解液(A.niger)的还原能力明显高于VC(2.12倍)和BHT(5.95倍),其清除DPPH·的能力也高于VC(1.29倍)和BHT(3.38倍)。结论为油橄榄叶提取物酶解制备特定水解产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提取物 水解产物 Β-葡萄糖苷酶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LLE-UPLC-FLD法测定橄榄油中羟基酪醇和酪醇的含量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强 王锴 +5 位作者 黄梅桂 谢跃杰 邓朝芳 王仲明 熊政委 王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33-238,共6页
建立了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荧光检测器(LLE-UPLC-FLD)快速分离和测定橄榄油中羟基酪醇和酪醇含量的方法。橄榄油样品经乙醇提取后,以0.2%(v/v)甲酸乙腈溶液和0.2%(v/v)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BEH(50 mm×1.0 mm,1.7... 建立了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荧光检测器(LLE-UPLC-FLD)快速分离和测定橄榄油中羟基酪醇和酪醇含量的方法。橄榄油样品经乙醇提取后,以0.2%(v/v)甲酸乙腈溶液和0.2%(v/v)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BEH(50 mm×1.0 mm,1.7μm)色谱柱,柱温为35℃,流速为0.15 m L/min,进样量为2.0μL,使用荧光检测器在激发波长为300 nm,发射波长为350 nm下进行检测,整个分析过程仅需10 min。羟基酪醇和酪醇的检出限(S/N=3)及定量限(S/N=10)分别为0.11,0.13和0.31,0.39μg/g,2种组分按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加标回收率均高于89.52%;在最优条件下,对20批不同产地橄榄油中的羟基酪醇和酪醇进行检测,羟基酪醇和酪醇的含量范围分别在1.28~20.34及1.03~21.22μg/g之间;该法简便快速,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橄榄油中酪醇和羟基酪醇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萃取 荧光检测 酪醇 羟基酪醇 橄榄油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橄榄果渣羟基酪醇提取工艺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强 黄梅桂 +4 位作者 谢跃杰 赵富昌 任彦荣 王波 任贵礼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45-151,共7页
本研究比较了超声辅助水解与振荡水浴水解提取橄榄果渣中羟基酪醇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提取温度、盐酸浓度、料液比和水解时间为因素,以羟基酪醇提取量(mg/g)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羟基酪醇的最佳提取工... 本研究比较了超声辅助水解与振荡水浴水解提取橄榄果渣中羟基酪醇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提取温度、盐酸浓度、料液比和水解时间为因素,以羟基酪醇提取量(mg/g)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羟基酪醇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88℃、盐酸浓度1.2 mol/L、料液比1∶36 g/m L、水解时间86 min,此时羟基酪醇的实际提取量为(3.38±0.12)mg/g,与理论值无明显差异。经UPLC检测方法学考察,羟基酪醇在1.28~203.40μg/g内线性范围关系良好,精密度与稳定性均达到检测要求。本研究对橄榄果渣中羟基酪醇提取工艺条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果渣 羟基酪醇 响应面法 盐酸水解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SPE-UHPLC-DAD法测定植物油微量酚酸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强 谢跃杰 +5 位作者 胡宝丹 任彦荣 张家蓉 王波 赵富昌 任贵礼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对植物油中9种微量酚酸类化合物进行测定的方法。从提取及净化方式、流动相组成、流动相流速以及色谱柱温度等条件优化9种酚酸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样品经正己烷溶解,二醇基固相萃取柱(Diol-SPE)净...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对植物油中9种微量酚酸类化合物进行测定的方法。从提取及净化方式、流动相组成、流动相流速以及色谱柱温度等条件优化9种酚酸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样品经正己烷溶解,二醇基固相萃取柱(Diol-SPE)净化,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时,9种酚酸类化合物的检测结果最好,该检测方法的回收率在91.35%~103.21%之间,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的RSD范围分别在0.3%~0.9%和0.6%~1.1%之间。该方法快速、准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适合对植物油样品中9种酚酸类化合物的检测,结果为植物油的分类及真假判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类化合物 植物油 高效液相色谱 固相萃取 检测
下载PDF
7种不同药剂对番茄种子除害处理效果评价与研究
18
作者 王溪桥 李春雷 +3 位作者 尤佳 左佳妮 文朝慧 王军平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2,76,共6页
通过对模拟带菌种子进行除害处理及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测定等一系列实验,使用7种不同除害药剂处理带菌番茄种子,并对模拟携带的有害微生物(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除害效果进行评价,综合除害效果以及除... 通过对模拟带菌种子进行除害处理及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测定等一系列实验,使用7种不同除害药剂处理带菌番茄种子,并对模拟携带的有害微生物(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除害效果进行评价,综合除害效果以及除害药剂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2种因素,摸索出7种不同除害药剂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最佳处理浓度与时间。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筛选的药剂以及建立的除害技术为今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可作为参考应用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种子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 除害处理 效果评价
下载PDF
甘肃省甜瓜黄萎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苏琴 文朝慧 +2 位作者 白滨 荆卓琼 李青青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8-726,共9页
【背景】2013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的日光温室秋冬茬甜瓜种植棚发现黄萎症状的甜瓜植株,病株率约为1%。【目的】明确甜瓜黄萎病的病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 【背景】2013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的日光温室秋冬茬甜瓜种植棚发现黄萎症状的甜瓜植株,病株率约为1%。【目的】明确甜瓜黄萎病的病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轮枝菌属真菌8株,轮枝菌属真菌的病株分出率达100%;2个代表性菌株GLTG-2和GLTG-5(显微特征相似但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不同),在温度18?24℃及昼/夜光周期为11.5 h/12.5 h的试验条件下,人工接种可引起甜瓜苗矮化、枯萎;接种后40 d,枯死株率分别为70%和40%;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菌株GLTG-2的rDNA-ITS序列与Verticillium dahliae菌株MRHf7的序列相似性达99.78%,菌株GLTG-5的rDNA-ITS序列与V.dahliae菌株MRHf7和Vd414的序列相似性达100.00%。【结论】引起甜瓜黄萎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这是大丽轮枝菌引起甜瓜黄萎病在我国和亚洲地区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温度 光周期
原文传递
莴笋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6
20
作者 白滨 文朝慧 +1 位作者 何苏琴 甘延林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41-2248,共8页
【背景】2018年7-8月,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种植的莴笋大面积发生炭疽病,约40%的地块发病,绝收面积达10%。【目的】明确莴笋炭疽病的病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 【背景】2018年7-8月,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种植的莴笋大面积发生炭疽病,约40%的地块发病,绝收面积达10%。【目的】明确莴笋炭疽病的病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形态特征一致的真菌菌株3株。在PDA平板上20°C培养7 d,病菌分生孢子无色,单隔,梭形,(10.44-19.40)μm×(2.61-4.48)μm。代表性菌株Lett-11接种莴笋离体叶片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菌株Lett-11 (GenBank登录号MK252097)的r DNA-ITS序列与莴苣盘二孢菌Marssonina panattoniana strain CBS 163.25 (GenBank登录号MH854831.1)的序列相似性达99%。【结论】引起莴笋炭疽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莴苣盘二孢菌Mar. panattoniana [Synonymy:Microdochium panattonianum],这是莴苣盘二孢菌引起莴笋炭疽病在甘肃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 炭疽病 莴苣盘二孢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