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地方性氟中毒流行概况及防制对策 被引量:7
1
作者 高丽 魏周邦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92-393,共2页
目的 提出甘肃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对策。方法 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进行。结果 甘肃省地方性氟中毒属我国北方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区分布 :河西走廊高氟区 ;陇中黄土高原高氟区 ;高氟温泉、矿泉点。... 目的 提出甘肃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对策。方法 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进行。结果 甘肃省地方性氟中毒属我国北方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区分布 :河西走廊高氟区 ;陇中黄土高原高氟区 ;高氟温泉、矿泉点。针对不同病区 ,全省以打深井 ,引江河水、水窖为主要防制手段。已建成的改水工程 ,有效地控制了地氟病的发生和流行。但据我们调查改水工程 ,水氟含量超标占 6 0 %以上 ,报废停用占 5 0 %以上 ,能坚持常年使用的工程只占改水工程的 1/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氟中毒 流行病学 改水降氟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省布氏菌病防治回顾与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范玉玲 韩延昌 刘宗军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8-179,共2页
甘肃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的防治、科研工作取得很大成绩。1985年全省布病防治已达到“控制区”标准,1993年又有55个县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占全省86个县的63.90%。现将本省布病的防治回顾分析如下。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防治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省防治包虫病试点工作概况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守义 王建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247-248,共2页
包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严重地危害着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甘肃属全国包虫病高发区之一,分布广,面积大,为泡球蚴病和棘球蚴病混合疫区。为探讨防治包虫病的经验,于1990年建立防治包虫病专业队伍,制订《甘肃省包虫... 包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严重地危害着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甘肃属全国包虫病高发区之一,分布广,面积大,为泡球蚴病和棘球蚴病混合疫区。为探讨防治包虫病的经验,于1990年建立防治包虫病专业队伍,制订《甘肃省包虫病防治工作方案》和1990-1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泡球蚴病 工作概况 卡松尼试验 效果考核 泡状棘球蚴 住院手术 皮试阳性 驱虫法 防治试点
下载PDF
晒粮补硒防治大骨节病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祥赓 徐吉敏 +5 位作者 王文龙 周琪 任永贵 李静 吴梅兰 李兴无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2-174,共3页
大骨节病(KBD)病因假说之一“真菌毒素中毒学说”,认为病区粮在收割、脱粒、晾晒、贮存过程中受镰刀菌污染,因受潮霉变而产生的某种毒素所致。为此,在黑、陕、甘三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户病例、非病户非病例,同步进行控制谷物水份(晒粮),... 大骨节病(KBD)病因假说之一“真菌毒素中毒学说”,认为病区粮在收割、脱粒、晾晒、贮存过程中受镰刀菌污染,因受潮霉变而产生的某种毒素所致。为此,在黑、陕、甘三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户病例、非病户非病例,同步进行控制谷物水份(晒粮),以及补硒防治KBD为主要内容的对比实验观察,为期2年。甘肃自1991年5月在天水病区实施,1993年6月结束,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节病 硒粮
下载PDF
甘肃省的麻风防治 被引量:1
5
作者 潘会洋 史长俊 +2 位作者 陈明远 何振华 梁居正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4-25,共2页
甘肃省是黄土高原,海拔1500~4500米,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由1949年的968万增加到1986年的2071万,汉族占95%以上,其它为回、藏、东乡、蒙、土、裕固、保安、满、撒拉、哈萨克族;陇南山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甘南高原高寒湿润,陇东和中... 甘肃省是黄土高原,海拔1500~4500米,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由1949年的968万增加到1986年的2071万,汉族占95%以上,其它为回、藏、东乡、蒙、土、裕固、保安、满、撒拉、哈萨克族;陇南山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甘南高原高寒湿润,陇东和中部为温带半湿润,河西走廊温带半干旱。全省分86个县市区,曾有麻风病人的曾达68个,到1986年减到47个;累计发病4598例,其中:男3207、女139l(2.3∶1),L3541、B29、T958、170,治愈3099,复发226,再治愈86。除死亡和外迁至1986年还有患者415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防治 麻风病人 陇南山地 多菌型 线索调查 温带半干旱 现症病人 甘南高原 流行范围 湿润气候
下载PDF
甘肃省麻风的流行与防治(1949~1990年) 被引量:2
6
作者 潘会洋 史长俊 +7 位作者 马秀贞 邱耀文 张丰厚 何振华 李志诚 梁居正 陈明远 王保童 《中国麻风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甘肃省1949~1990年累计发现麻风4669例,其中男3273例,女1396例(2.34:1);L 3596例、B 36例、T 966例、I 71例;治愈3331例,复发246例,再次治愈195例;除去死亡等减少,至1990年底尚有现症病人130例。发病率最高为1950年2.281/10万,患病率... 甘肃省1949~1990年累计发现麻风4669例,其中男3273例,女1396例(2.34:1);L 3596例、B 36例、T 966例、I 71例;治愈3331例,复发246例,再次治愈195例;除去死亡等减少,至1990年底尚有现症病人130例。发病率最高为1950年2.281/10万,患病率最高为1965年0.178‰,到1986年分别降至0.077/10万和0.002‰,降幅分别为96.62%和98.88%。约75%的病人分布在陇南、甘南、临复三个地州。主要防治对策是早发现、早治疗。流行下降与防治对策呈平行关系,表明防治效果显著。世根据挪咸脉风消灭的因素分忻,尚需考虑同类因素的作用。病人呈集簇状分布和多菌型病例高达77.79%是主要的流行特点,其形成因素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流行 防治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省1959~1988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荣广 吴得强 +1 位作者 邓开泽 汪闻绍 《地方病通报》 1994年第4期22-26,共5页
本文研究了甘肃省1959~1988年发生的23起63例人间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省人间鼠疫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分散性、孤立性、局限性和与鼠疫疫源地的关联性;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间断性、突发性、不均衡性和集中于狩猎... 本文研究了甘肃省1959~1988年发生的23起63例人间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省人间鼠疫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分散性、孤立性、局限性和与鼠疫疫源地的关联性;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间断性、突发性、不均衡性和集中于狩猎旱獭期的季节性;传染源主要是染疫的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和肺型鼠疫病人,死于鼠疫的患者尸体和其他染疫动物尸体可能起到过传染源的作用;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传染源为主,首发病例均有接触动物史,经飞沫传播次之;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腺鼠疫和败血症的发生频率高,总病死率为60.31%,病例数以农民居多。基于研究掌握的流行特征,提出实施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人间鼠疫的发生从1963年后明显下降,1989年至今再未发生人间鼠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流行病学 旱獭 黄鼠 疫源地
下载PDF
甘肃省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生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荣广 吴得强 邓开泽 《地方病通报》 1995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文报道了甘肃省1959~1994年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洞干蚤、巢蚤的组成及分布特点,旱獭死后体蚤离宿,地面游离蚤,洞干蚤人工杀灭后回升,蚤在动物间的交换、扩散等生态资料,为旱獭鼠疫疫区的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寄生蚤 生态学 旱獭
下载PDF
甘肃省1998年鼠疫防治及疫情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席进孝 师彦龙 +1 位作者 梁效成 石映祥 《地方病通报》 1999年第4期51-52,共2页
1998年甘肃省各疫源县鼠疫监测面积达391595hm2。检验各种动物2885只,分离鼠疫菌7株:检验媒介昆虫2267组.分离鼠疫苗3株、发生人类鼠疫1例,从鼠疫患者尸检材料分离鼠疫菌1株月IHA方法检测各种说清18... 1998年甘肃省各疫源县鼠疫监测面积达391595hm2。检验各种动物2885只,分离鼠疫菌7株:检验媒介昆虫2267组.分离鼠疫苗3株、发生人类鼠疫1例,从鼠疫患者尸检材料分离鼠疫菌1株月IHA方法检测各种说清1879份,阳性42份;用RIHA法检测各种血清307份,阳性10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监测 甘肃 流行疗
下载PDF
甘肃省1949—1990年麻风病流行趋势与防治对策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会洋 史长俊 +7 位作者 马秀贞 邱耀文 张丰厚 李志诚 何振华 梁居正 陈明远 王保童 《兰州科技情报》 1995年第2期10-15,共6页
甘肃省1949—1990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4669例,其中男3273例,女1396例;L+B3632例,T+11037例.原发治愈3331例,复发治愈195例;除死亡等其它减少至1990年底尚有现症病人130例.发病率最高1950年为2.28/10万,患病率最高1966年为0.173‰,到1986... 甘肃省1949—1990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4669例,其中男3273例,女1396例;L+B3632例,T+11037例.原发治愈3331例,复发治愈195例;除死亡等其它减少至1990年底尚有现症病人130例.发病率最高1950年为2.28/10万,患病率最高1966年为0.173‰,到1986年分别下降到0.77/10万、0.42‰,分别下降幅度为96.62%、75.72%.约75%的病人分布在陇南、甘南、临夏三地、州,是重点流行区.主要防治对策是“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包括住院隔离和药物隔离)、早期治疗”.从防治对策的逐渐加强与流行趋势逐渐下降的关系表明,防治对策的效果是肯定的.但根据挪威麻风消失的因素分析,尚需考虑有关助成因素的作用.发病在空间呈集簇状分布和多菌型病例构成比高达77.79%是主要流行特点,其形成因素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研究 麻风病 防治 甘肃
下载PDF
甘肃鼠疫疫区研究现状
11
作者 吴得强 王定国 《中国地方病防治》 1999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甘肃省从1958年开始,组织专业队伍对本省鼠疫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对各地鼠疫流行史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鼠疫疫源检索。经过近40年的艰苦不懈努力,截至1977年,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用细菌学方法判定鼠疫疫区县9个,分离出鼠疫... 甘肃省从1958年开始,组织专业队伍对本省鼠疫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对各地鼠疫流行史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鼠疫疫源检索。经过近40年的艰苦不懈努力,截至1977年,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用细菌学方法判定鼠疫疫区县9个,分离出鼠疫菌1202株,确定以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为主要宿主的2种类型鼠疫疫区,面积近113万hm^2(前者约106万hm^2,后者约6.5万hm^2)。但是对甘肃的自然景观和已获得的鼠疫流行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笔者认为目前要说甘肃鼠疫疫源地已基本查清还为时尚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疫区 调查 研究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省鼠疫防治对策及效果评价
12
作者 王定国 师彦龙 +1 位作者 石映样 丁学良 《地方病通报》 1995年第4期76-79,共4页
甘肃省鼠疫防治对策及效果评价王定国,师彦龙,石映样,丁学良(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兰州730030)自八十年代以来,甘肃鼠疫比较活跃,特别在旱獭疫源地,鼠疫动物病时有发生。在八十年代曾因捕獭而发生过两期人间鼠疫。因... 甘肃省鼠疫防治对策及效果评价王定国,师彦龙,石映样,丁学良(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兰州730030)自八十年代以来,甘肃鼠疫比较活跃,特别在旱獭疫源地,鼠疫动物病时有发生。在八十年代曾因捕獭而发生过两期人间鼠疫。因此面对我省鼠疫的这一现状,把鼠疫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预防 治疗 甘肃
下载PDF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生物学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9 位作者 陈信忠 洪玉梅 苏忠伟 刘丕宗 陈生邦 任文蔚 魏露生 李万宏 袁海树 张勇 《武夷科学》 1992年第1期7-18,406,共13页
本文报告陇南川北山区中华白蛉若干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关系。中华白蛉为本区的优势种,具有野栖习性,发生季节自5月至10月,7月为高峰期,峰幅宽和持续时间长为其特点。我们对中华白蛉全季节的性营养周期变动作了... 本文报告陇南川北山区中华白蛉若干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关系。中华白蛉为本区的优势种,具有野栖习性,发生季节自5月至10月,7月为高峰期,峰幅宽和持续时间长为其特点。我们对中华白蛉全季节的性营养周期变动作了观察和分析,指出它是阐明蛉口动力学、预报和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指征。饲血测试表明中华白蛉吸犬血率为61.5%(198/322),当地犬感染内脏利什曼病是与当地中华白蛉吸犬血的习性密切相关。不同垂直高度中华白蛉的发育史比较观察,证明其发育期长短是受自然因素的严格制约。提高温度和增加光照并不能使滞育幼虫提前解除滞育;相反,在自然室温和自然光下饲养的滞育幼虫是实验室饲养越冬幼虫的理想方法。中华白蛉人工感染试验和自然感染调查数据表明,本区中华白蛉是传播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唯一媒介。同时证明本区存在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说明了媒介生态习性与其传病有直接的关系,并可表达在相互间传播,它们是怎样起着不同的传播作用,因此,研究媒介的生物学及其传病的各种因素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蛉 性营养周期 自体生殖 垂直分布 野栖 野外吸血 前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 野生动物自然疫源地
下载PDF
甘肃哈萨克族人群饮茶与氟中毒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曹进 赵燕 +5 位作者 刘箭卫 张守义 王恩庆 柳晓林 马文学 哈巴斯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93-497,共5页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哈族、汉族居住地水源氟浓度为032mg/L,039mg/L,但哈族居民每日通过饮用砖茶熬制的奶茶,其日总摄氟量达到少儿6046mg,成人8948mg,当地汉族居民春、夏、秋季饮用普...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哈族、汉族居住地水源氟浓度为032mg/L,039mg/L,但哈族居民每日通过饮用砖茶熬制的奶茶,其日总摄氟量达到少儿6046mg,成人8948mg,当地汉族居民春、夏、秋季饮用普通花茶日总摄氟量为少儿0962mg,成人4879mg.大量的茶氟摄入导致哈族8—15岁少年儿童和成人氟斑牙患病率达到8442%和9333%,氟斑牙指数分别为305和425,属氟中毒重度流行人群.统计分析证实,哈族奶茶与汉族冬季饮用的砖茶与氟中毒反应呈明显的相关性(r=099,r=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斑牙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8
15
作者 刘振才 海荣 +19 位作者 李富忠 李超 丛显斌 高崇华 汪立茂 魏柏青 陈洪舰 陈虹 于晓涛 李存香 石映祥 许光荣 李光清 吴国康 严冬丽 李敏 曹淑兰 张春华 魏建春 蔡虹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01年第6期321-327,共7页
目的 确定该疫源地鼠疫主要贮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和分离自青海田鼠体内鼠疫菌的生物型;确定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青海田鼠对鼠疫菌的感受性,蚤的媒介效能、鼠疫... 目的 确定该疫源地鼠疫主要贮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和分离自青海田鼠体内鼠疫菌的生物型;确定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青海田鼠对鼠疫菌的感受性,蚤的媒介效能、鼠疫菌生物学性状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青海田鼠的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生态学指标以及动物鼠疫流行规律。结果 该地区青海田鼠为鼠疫主要贮存宿主;细钩黄鼠蚤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是主要传播媒介。1997年和2000年从青海田鼠体内分离的鼠疫菌生物型属田鼠型鼠疫菌,并具有鼠疫强毒菌的典型特征,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与我国其他疫源地中的鼠疫菌株明显不同,提示该地区存在一种新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其中的鼠疫菌属于一单独的型别、青海田鼠动物鼠疫流行季节4~9月,流行高峰6月中旬至8月上旬,呈单峰型。目前,已知在四川省石渠县和青海省称多县存在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面积为21 000km2。结论 四川省石渠县鼠疫自然疫源地是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田鼠 疫源地 青藏高原 鼠疫
下载PDF
红羊新蚤的地理分布、宿主关系和鉴别特征的研究(蚤目:多毛蚤科)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贵真 吴文贞 张荣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1-165,共5页
自从红羊新蚤NeopsyllahongyangensisLi,Bai&Chen,1986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海原和贺兰山林区发现并报道(四川动物5(2):1-3)以后,青海、甘肃和陕西均先后发现他们以往鉴定为二齿新蚤的... 自从红羊新蚤NeopsyllahongyangensisLi,Bai&Chen,1986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海原和贺兰山林区发现并报道(四川动物5(2):1-3)以后,青海、甘肃和陕西均先后发现他们以往鉴定为二齿新蚤的大多数为红羊新蚤。本文报道红羊新蚤的地理分布、海拔、主要宿主及鉴别特征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羊新蚤 二齿新蚤 多毛蚤科 地理分布 宿主
下载PDF
青海田鼠主要寄生蚤媒介效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超 李存香 +5 位作者 丛显斌 石映祥 许光荣 陈虹 于晓涛 严冬丽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7-98,共2页
目的 研究青海田鼠主要寄生蚤在传播鼠疫中的媒介效能。方法 应用自行设制的蚤媒介昆虫感染装置 ,在 6 5± 5 %RH和 2 1± 2℃的环境条件下 ,使蚤叮咬含有鼠疫菌的青海田鼠血液 1 5h ,蚤悬液经鼠疫细菌学方法检查。结果 细... 目的 研究青海田鼠主要寄生蚤在传播鼠疫中的媒介效能。方法 应用自行设制的蚤媒介昆虫感染装置 ,在 6 5± 5 %RH和 2 1± 2℃的环境条件下 ,使蚤叮咬含有鼠疫菌的青海田鼠血液 1 5h ,蚤悬液经鼠疫细菌学方法检查。结果 细钩黄鼠蚤的传疫潜能、媒介潜能和感染潜能分别为 0 0 84,34 2 1% ,和 3 77% ,直缘双蚤指名亚种的传疫潜能、媒介潜能和感染潜能分别为 0 0 6 7,35 5 3%和 12 0 5 % ,两种蚤的媒介效能分别为 0 0 3和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田鼠 主要寄生蚤 媒介效能
下载PDF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4 位作者 洪玉梅 刘丕宗 陈生邦 任文蔚 魏路生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1期53-60,共8页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实质性问题。认为分布本区山野的中华白蛉无论个体大小、分布海拔高低应概称中华白蛉。其主要依据是:不同垂直高度区内的中华白蛉及其育出的四龄幼虫主要形态特征无区别。其个体大小不稳定,在特...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实质性问题。认为分布本区山野的中华白蛉无论个体大小、分布海拔高低应概称中华白蛉。其主要依据是:不同垂直高度区内的中华白蛉及其育出的四龄幼虫主要形态特征无区别。其个体大小不稳定,在特定条件下,大个体可以变小,小个体可以变大,它不受基因控制,与遗传无关。在自然界和实验室内大个体和小个体中华白蛉均可自由交配。雄蛉的触角列式存在2/(3~15)和2/(3~8)及1/(9~15)二种类型,是本区中华白蛉种型分化的标志,但从羽化的第2代雄性白蛉的触角列式来看,原属于2/(3~8)及1/(9~15)触角列式的,在6只中有3只触角列式恢复到2/(3~15)。而原呈2/(3~15)列式的雄蛉触角属稳定型,在剖检的53只雄蛉中其触角列式仍全部是2/(3~15)。据此认为其分化梯度甚低,在分类上并无意义。 我们核对了四川白蛉标本,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反复说明的主要分布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个体较大的中华白蛉,所以四川白蛉应是中华白蛉的同物异名。作者对白蛉分类的现状和以成蛉形态为主要分类依据的缺陷作了研讨。对苏联学者Artemieve,M.M.(1980)作艾蛉亚属白蛉的修订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蛉 受精囊 咽甲 结节型 交配
下载PDF
甘肃省文县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19
作者 芦殿梅 蒋次鹏 +12 位作者 周勤 王琪 刘丕宗 陈生邦 魏露生 梁艾军 王康琪 冯德强 王利兵 马凤平 张凤琴 杨克明 王周全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8年第3期109-112,共4页
1995年7月对文县主要进行抽样免疫学监测,用尼龙管取血作ELISA共检测529人血清,阳性率34%(18/529),311岁儿童占941%(17/18),OD值平均109。6例有黑热病史的患者中仅1例为阳性... 1995年7月对文县主要进行抽样免疫学监测,用尼龙管取血作ELISA共检测529人血清,阳性率34%(18/529),311岁儿童占941%(17/18),OD值平均109。6例有黑热病史的患者中仅1例为阳性。利什曼素皮试阳性率233%(130/559),男女之比为10∶124,<12岁各年龄组阳性率均较高,>12岁全部阴性。皮试和ELISA并作的397人中,3例(31%)均为阳性。经髂骨穿刺共检查家犬47只,其中1只为阳性(21%),将该犬骨髓液接种于金仓地鼠腹腔内,6个月后处死并检取小块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2支3N培养基中,一周后培养结果阳性。对捕捉的白蛉进行解剖鉴定,结果是中华白蛉100只(占943%)、歌乐山司蛉5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流行病学 ELISA
下载PDF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锡璋 杨友桃 田建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4-188,共5页
作者自1980~1982年,在甘肃南部和祁连山中部采到蝶类标本3000余号,经鉴定其中2科和86种为甘肃省新记录,至此,甘肃蝶类已达11科305种。
关键词 种类 植被 新记录 甘肃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