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羌塘中部才多茶卡蓝闪石^(40)Ar/^(39)Ar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同兴 张启跃 +3 位作者 冯心涛 董瀚 于远山 李鸿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48-1456,共9页
本文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才多茶卡地区晚三叠世蓝闪石片岩及蓝闪石矿物的新发现及地质意义。通过对才多茶卡构造混杂岩地质剖面的实测,在剖面第6层灰绿色变基性火山岩(绿片岩)中新发现以产蓝闪石类矿物为特征的中—高压变质岩系——蓝闪... 本文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才多茶卡地区晚三叠世蓝闪石片岩及蓝闪石矿物的新发现及地质意义。通过对才多茶卡构造混杂岩地质剖面的实测,在剖面第6层灰绿色变基性火山岩(绿片岩)中新发现以产蓝闪石类矿物为特征的中—高压变质岩系——蓝闪石片岩。对蓝闪石片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室内研究。从蓝闪石片岩中挑选出蓝闪石单矿物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蓝闪石单矿物的坪年龄值为209±4Ma,等时线年龄值为216±4Ma,坪年龄与等时线年龄基本一致,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这与区域上羌塘中部发育的红脊山—双湖蓝闪石片岩的中—高压变质事件相吻合。由于蓝闪石类矿物的产出具有特殊的构造机制和地质意义,因此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地区蓝闪石片岩的新发现及蓝闪石矿物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青藏高原腹地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同位素年代学信息,同时也为解决羌塘地区"龙木错-双湖构造混杂岩带是否向东延伸"等重大基础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研究资料表明,羌塘中部自西向东从冈玛错、红脊山、绒马,经嘎尔错到才多茶卡地区,沿构造线方向断续分布的长达600km的含蓝闪石片岩的中—高压变质岩系,都是龙木错-双湖构造混杂岩带印支期构造活动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闪石 蓝闪石片岩 40Ar/39Ar同位素测年 羌塘中部 西藏
下载PDF
甘肃北山公婆泉铜矿矿集区成矿构造剖析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21
2
作者 许荣科 鲁胜章 +10 位作者 李兴德 郑有业 孙新春 魏志军 陕亮 张雨莲 鲁林 李红梅 刘鑫扬 刘君安 刘元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101,共9页
甘肃肃北县公婆泉铜矿是北山成矿带一个中型斑岩铜矿床,作者运用矿田构造分析思路,综合利用重力、遥感、矿床勘查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研究了控制该矿带?矿田?矿体的不同级次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形成演化,厘定出4级成矿构造:斜切弧的北西向深... 甘肃肃北县公婆泉铜矿是北山成矿带一个中型斑岩铜矿床,作者运用矿田构造分析思路,综合利用重力、遥感、矿床勘查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研究了控制该矿带?矿田?矿体的不同级次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形成演化,厘定出4级成矿构造:斜切弧的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了公婆泉铜矿、勒巴泉铜矿、红柳沟铜矿、419铜矿等构成的矿集区的展布,公婆泉铜矿田?各矿区?各矿段的分布分别受控于代表岩基?岩浆柱或浅部岩浆房?热液通道的一、二、三级环形组构,各个热液通道内的矿体至少呈深浅两层矿体群出现。类似的环形构造FV1?10及外围是公婆泉铜矿田重要的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婆泉 铜矿 成矿构造成矿预测
下载PDF
贵州乌蒙山黔西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平原 何碧 +8 位作者 赵飞 李生喜 胡杨 王宁祖 张志玺 赵振琯 张文斌 黄鹏飞 赵洪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51,共11页
贵州乌蒙山黔西地区二叠系玄武岩,主要由斜长石(±55%)、辉石(±35%)与少量玻璃质(±7%)、磁铁矿(±3%)等组成。为深入探讨二叠系玄武岩的岩石成因,对其13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玄武岩具... 贵州乌蒙山黔西地区二叠系玄武岩,主要由斜长石(±55%)、辉石(±35%)与少量玻璃质(±7%)、磁铁矿(±3%)等组成。为深入探讨二叠系玄武岩的岩石成因,对其13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玄武岩具有高TiO_2(平均4.22%)、Al_2O_3(平均13.06%)、Fe_2O_3(平均4.59%)、FeO(平均8.85%)、MgO(平均4.39%)、CaO(平均6.97%)含量,低SiO_2(平均49.30%)、Na_2O(平均2.67%)、K_2O(平均1.42%)和P_2O_5(平均0.47%)含量的特征,Mg~#值介于19.63~41.89。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明显右倾特征,轻重稀土分异不显著,具弱负Eu异常,δEu=0.81~0.9;岩石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Ba、Sr、P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具高的La/Sm(3.33~6.62),低的(Th/Ta)_(PM)(0.61~1.33)与(La/Nb)_(PM)(0.96~1.22)。综合研究分析认为,该套玄武岩属于晚二叠世峨眉山高钛玄武岩;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组分,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下地壳物质的混染;深入探讨了贵州乌蒙山区及领区二叠系的成岩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峨眉山玄武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黔西地区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才多茶卡一带构造混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 被引量:64
4
作者 朱同兴 张启跃 +3 位作者 董瀚 王玉净 于远山 冯心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13-1418,共6页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征,其中Stigmosphaerostylus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Archocyrtiumriedeli等主要见于晚泥盆世法门阶。上述2个动物群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才多茶卡地区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造带是否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晚泥盆世 晚二叠世 双湖地区 西藏北部
下载PDF
冈底斯西缘早三叠世牙形石的发现及淌那勒组的建立 被引量:13
5
作者 郑有业 许荣科 +5 位作者 王成源 马国桃 赖旭龙 叶得金 曹亮 梁积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16-921,共6页
在冈底斯地层分区西缘的狮泉河一带采获早三叠世牙形石,共获5个牙形石属(形式属):Pachycladina,Neohindeodella,Cornudina,Hadrodontina和Hibbardellasp.,从而确认该地层分区西缘存在早三叠世沉积,并新建淌那勒组.这一成果为冈底斯地层... 在冈底斯地层分区西缘的狮泉河一带采获早三叠世牙形石,共获5个牙形石属(形式属):Pachycladina,Neohindeodella,Cornudina,Hadrodontina和Hibbardellasp.,从而确认该地层分区西缘存在早三叠世沉积,并新建淌那勒组.这一成果为冈底斯地层分区三叠纪地层划分及古地理重建、为冈底斯由古生代岛弧向中生代岛弧的演进和过渡补充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早三叠世 冈底斯西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