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宗教信仰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以“趋社会性情感”为视角的研究
1
作者 王瑞萍 马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67-72,共6页
"趋社会情感"是人类合作情感需求、合作心理需求的体现,西北少数民族以宗教信仰为互动轴心,通过"趋社会情感"构建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情感世界、想象共同体世界和智者世界及各民族相互之间的内生性、外生性和共生性相... "趋社会情感"是人类合作情感需求、合作心理需求的体现,西北少数民族以宗教信仰为互动轴心,通过"趋社会情感"构建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情感世界、想象共同体世界和智者世界及各民族相互之间的内生性、外生性和共生性相结合的民族互动关系。西北少数民族通过这三个世界、这些关系凝聚形成了对民族和国家的"共有态度",即以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总体场域构建各民族同在中华民族整体框架内的互相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交流和互动的求大同、存小异的民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民族互动 趋社会情感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 被引量:2
2
作者 马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0,共5页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指以宗教信仰构筑的对日常交往的反应方式和反应态度,由宗教的价值取向心态、宗教的思维方式心态、宗教的行为模式心态构成,具体表现为:与人交往的虔诚心态、与人交往的严肃心态、与人交往的健全心态、...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宗教心态指以宗教信仰构筑的对日常交往的反应方式和反应态度,由宗教的价值取向心态、宗教的思维方式心态、宗教的行为模式心态构成,具体表现为:与人交往的虔诚心态、与人交往的严肃心态、与人交往的健全心态、与人交往的礼仪心态。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宗教心态的形成源于宗教环境、宗教信仰、宗教社会功能的影响,其中宗教信仰的影响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西北少数民族形成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来自宗教,但是一旦与日常交往的心态相结合,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宗教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少数民族 宗教心态 日常交往 宗教信仰 宗教社会功能
下载PDF
民族问题研究领域的重大收获——《西北世居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研究》评介
3
作者 李金轲 《民族论坛》 2012年第05X期44-47,共4页
《西北世居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研究》是一部散发着浓郁地域文化清香,洋溢着浓厚西北民族气息的积淀深厚的学术著作。这一专著将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对西北世居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 《西北世居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研究》是一部散发着浓郁地域文化清香,洋溢着浓厚西北民族气息的积淀深厚的学术著作。这一专著将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对西北世居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切入点别具一格,分析和阐述鞭辟入里,细致入微。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立意使得这一专著别具特色、学术质量厚重。这是民族问题研究领域的重大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世居 少数民族 日常交往 心态
原文传递
民族团结教育中社会心态的调节与生成 被引量:8
4
作者 马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65-69,共5页
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社会心态通过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与"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调节"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调节心态各个成分的关系,生成自我与他人结合的心态,&qu... 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社会心态通过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与"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调节"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调节心态各个成分的关系,生成自我与他人结合的心态,"主我"与"客我"结合的心态,仪式与非仪式结合的心态,知情意相统一的心态,发挥了四大重要作用,形成了自我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正确反应与正确态度,最大化地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 社会心态 调节生成 反应态度
下载PDF
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 被引量:1
5
作者 马进 武晓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75,共5页
中西对同情认识的差异表明同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情是解读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特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文化符号。本文把西北少数民族的这个交往特征的文化符号概括为同情的心态,认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指欢乐和痛苦... 中西对同情认识的差异表明同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情是解读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特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文化符号。本文把西北少数民族的这个交往特征的文化符号概括为同情的心态,认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指欢乐和痛苦之情凝合而成的心理反应机制,表现为与他人共享欢乐、与他人共担痛苦的同情的反应、同情的态度。欢乐和痛苦之情的同情心态在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关系中具体表现为四种心态,即:好客的心态,注意对方反应和评价的心态,群己互利的心态,"不忍之心"的心态。这种同情心态的本源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中善的积淀和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日常交往 同情心态 态度反应
原文传递
论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2-225,共4页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即:无意健全的宗教心态和有意健全的生活心态,分别是回族对其族源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的回应和适应,对其族体发展的客观现实性的回应和适应.就宗教心态来说,回族的日常交往以认主独一为本,表现了健全的宗教心态...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即:无意健全的宗教心态和有意健全的生活心态,分别是回族对其族源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的回应和适应,对其族体发展的客观现实性的回应和适应.就宗教心态来说,回族的日常交往以认主独一为本,表现了健全的宗教心态.就生活心态来说,回族的日常交往以真诚为本,表现了健全的生活心态.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是回族对善的独特建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日常交往 二元建构
下载PDF
在跨文化交往中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瑞萍 《民族论坛》 2012年第08X期24-27,共4页
跨文化交往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跨文化交往引起的文化冲突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现实发展和文化误解等。寻找共同点是解决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即:寻求彼此经历的共同点、寻求现... 跨文化交往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跨文化交往引起的文化冲突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现实发展和文化误解等。寻找共同点是解决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即:寻求彼此经历的共同点、寻求现实交往的共同点、寻求未来民族关系的共同点、寻求包容和理解的共同点。在寻找共同点的基础上应该注意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各民族平等对待的友善关系、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沟通 文化冲突 民族关系 和谐
原文传递
高校应加强跨文化沟通中的民族团结教育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进 《中国民族教育》 2011年第3期32-33,共2页
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不同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容易产生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如果不能克服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就可能影响高校不同民族学生间的民族团结。中华... 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不同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容易产生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如果不能克服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就可能影响高校不同民族学生间的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如何在跨文化沟通中加强民族团结是高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消除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冲突.最重要的是使跨文化沟通的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求同存异,寻找双方沟通的共同点。相互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加强民族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跨文化沟通 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民族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学生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论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 被引量:2
9
作者 马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5-29,共5页
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经历了自我认同、民族共同体认同、国家认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认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心态表现形式:自我认同心态是觉醒心态,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心态是觉悟心态,对国家认同的心态是觉知心态,觉醒心态是自我及... 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经历了自我认同、民族共同体认同、国家认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认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心态表现形式:自我认同心态是觉醒心态,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心态是觉悟心态,对国家认同的心态是觉知心态,觉醒心态是自我及其相关血缘关系至上的心态,觉悟心态是自我归属的民族和宗教至上的心态,觉知心态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公民心态。回族通过国家认同心态的生成,一方面与其他民族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凝聚力,一方面将内群与中华民族相统一,将个人吸引与社会吸引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同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回族 民族交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