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5
1
作者 宋丽萍 罗珠珠 +3 位作者 李玲玲 蔡立群 张仁陟 牛伊宁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20,共9页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6种轮作模式包括: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6种轮作模式包括: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渗吸率、宏观毛管长度和有效孔径差异显著,苜蓿-作物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L-F、L-W、L-C、L-P和L-M模式的土壤容重比L-L模式分别降低了6.86%,7.69%,6.22%,9.29%与10.17%。土壤渗吸率在L-F、L-W、L-C、L-P和L-M模式下分别比L-L模式提高了1.19,2.31,0.25,0.66和0.75倍,宏观毛管长度分别提高了3.73,2.92,1.49,2.62和1.15倍,有效孔径分别降低了79.43%,72.99%,56.71%,69.41%和56.35%,L-F、L-W和L-M模式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比L-L模式提高了0.32,1.52和0.33倍。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cm和10~30cm的土层,其中L-C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且增大了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提高了土壤的机械稳定性,L-P模式次之,但轮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L-F、L-W、L-C、L-P和L-M模式比L-L模式分别降低了33.44%,23.08%,7.36%,27.09%和20.29%。说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轮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渗透性能,促进土壤物理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作物轮作 土壤容重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锌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党伟英 唐勋 +4 位作者 赵婧 赵贵宾 朱永永 张宁 司怀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4,108,共5页
为阐明干旱胁迫下锌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大西洋’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用不同锌含量(0、8.6、17.2、25.8、34.4和43 mg/L)的培养基培养15 d,再置换为含有20%PEG6000的培养基模拟干旱胁迫继续培养15 d,测定组培苗的... 为阐明干旱胁迫下锌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大西洋’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用不同锌含量(0、8.6、17.2、25.8、34.4和43 mg/L)的培养基培养15 d,再置换为含有20%PEG6000的培养基模拟干旱胁迫继续培养15 d,测定组培苗的表型、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并对抗旱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锌对马铃薯组培苗在PEG胁迫下的生长有显著影响,组培苗在培养基锌含量为17.2 mg/L时均表现最佳。其中,鲜重和株高在培养基锌含量为17.2 mg/L时较正常MS处理分别增长了50%和34.66%;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Pro含量较正常MS处理分别增长了9.88%、10%和3.88%,MDA含量较正常MS处理下降了21.86%。结果表明外源施加适量锌可以促进组培苗的生长发育,培养基锌含量为17.2 mg/L时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组培苗的耐旱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锌调控马铃薯抗旱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抗氧化酶活性 表型
下载PDF
苜蓿-作物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宋丽萍 罗珠珠 +3 位作者 李玲玲 蔡立群 张仁陟 牛伊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5,共9页
本研究以苜蓿?作物轮作试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种轮作模式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苜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土... 本研究以苜蓿?作物轮作试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种轮作模式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苜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均占72.17%以上,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均占95.18%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及平均重量直径(MWD)均随之增加,而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及MWD值无明显规律性。与L-L处理相比,L-C和L-P处理0-30 cm耕层土壤≥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5.94%和1.12%,L-C处理的MWD表现为最高,而其他轮作处理则不同程度降低了≥0.25 mm团聚体含量及MWD;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6种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0-30 cm的耕层土壤,较之L-L处理,L-W、L-C、L-P和L-M处理均从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L-P处理有机碳含量最低,降低了18.6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分别与2-5 mm、1-2 mm、0.5-1 mm和0.25-0.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以及MWD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而与〈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苜蓿?玉米轮作模式能明显增加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而不同苜蓿?作物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影响较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性,二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作物轮作 轮作模式 土壤团聚体 机械稳定性 水稳性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罗珠珠 蔡立群 +3 位作者 李玲玲 牛伊宁 张仁陟 谢军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176,共6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T)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以及作物...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T)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 a不同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有机C、NO3-N以及速效P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有机C含量比试验初期提高了4.92%~18.05%,NO3-N含量提高了17.98%~31.08%,速效P含量提高143.04%~212.87%。各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以NTS和TS降幅较小,仅为2.75%和6.26%。6 a间小麦和豌豆平均产量均以NTS最高(分别为2 030 kg.hm-2和1 381 kg.hm-2),而NT最低(1 608kg.hm-2和1 060 kg.hm-2)。传统耕作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耕层肥力的提高,但产量效应不明显;地膜覆盖有些年份增产效应明显,但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在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既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也可以改善耕层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养分 产量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马铃薯ACS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英 裴瑞芳 +3 位作者 王洁 张宁 司怀军 王蒂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lic acid synthetase,ACS)是乙烯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为明确其基因结构为目标,根据已报道的基因序列信息,用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试管苗作为材料,提取叶片总RNA,设计基... 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lic acid synthetase,ACS)是乙烯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为明确其基因结构为目标,根据已报道的基因序列信息,用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试管苗作为材料,提取叶片总RNA,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克隆出ACS基因,并对基因及其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CS基因CDS区长1 461bp,编码486个氨基酸,ACS蛋白分子量约为55kU,PI 6.76;具有12个alpha螺旋区域,22个beta片层区,32个转角和23个自由卷曲区;具有39个疏水区和41个亲水区;同源性分析表明ACS基因在高等植物中保守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基因克隆 ACC合成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休眠解除过程的形态学观察与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文义凯 刘柏林 +3 位作者 卢蔚雯 张宁 司怀军 王蒂 《中国马铃薯》 2013年第1期14-18,共5页
利用石蜡切片分析了室温储存条件下马铃薯栽培品种‘Favorita’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的形态组织学变化,并对块茎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作了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块茎在休眠期芽眼分生组织细胞停止分裂,伴随着休眠的解除,芽眼分生组... 利用石蜡切片分析了室温储存条件下马铃薯栽培品种‘Favorita’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的形态组织学变化,并对块茎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作了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块茎在休眠期芽眼分生组织细胞停止分裂,伴随着休眠的解除,芽眼分生组织细胞开始分裂且分裂速度越来越快,芽原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芽,伴随此过程,观察到芽原基周围部分细胞程序性死亡最终发育形成环纹、螺纹导管的现象;马铃薯块茎从休眠解除到芽的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则出现下降且淀粉颗粒逐渐由规则卵圆形变为较小的不规则状,在靠近芽原基的分化部位蛋白质含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室温储存60 d的块茎被认为完全解除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 休眠 组织学 细胞学
下载PDF
马铃薯乙烯响应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冯丹 刘柏林 +4 位作者 王永林 张宁 文义凯 司怀军 王蒂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6,共7页
根据番茄ERF5基因(NM_001247583.1)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得到马铃薯ERF基因的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789bp,阅读框为732bp,编码243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与番茄ERF5基因的序... 根据番茄ERF5基因(NM_001247583.1)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得到马铃薯ERF基因的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789bp,阅读框为732bp,编码243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与番茄ERF5基因的序列同源性达8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70%.对该马铃薯ERF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经BLAST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该氨基酸序列的98~160bp为AP2结构域,属于AP2/EREBP转录因子的EREBP亚族ERF类.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表明该基因的AP2结构域非常保守.对ERF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马铃薯块茎解除休眠与发芽过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乙烯响应因子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QRT-PCR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耕地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许建晶 刘家鹤 +4 位作者 罗珠珠 陈英 蔡立群 张仁陟 谢军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108,共9页
【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的植物篱.【方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并设置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5个处理,研究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 【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的植物篱.【方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并设置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5个处理,研究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大了耕层0~10cm以下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W/L和W/A最为显著,>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远低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说明黄绵土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较低,极易在水作用下泡散.植物篱间作可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各处理的ROOC/TOC为40%~50%,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活性高,而深层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更利于固定.植物篱间作使0~50cm土层贮水能力提高,体现为小麦/苜蓿土壤贮水能力最强,说明植物篱间作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结论】从涵养水源角度出发,建议在大部分坡地实施小麦-苜蓿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坡耕地 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洁 贺文辉 +3 位作者 刘英 张宁 司怀军 王蒂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7,52,共7页
为了深入了解马铃薯的抗旱机制,本研究选择Solexa高通量测序中log2(fold change)≥11倍的22个差异基因,包括6个转录因子、4个脯氨酸代谢、4个抗氧化防御系统、4个类黄酮生物合成和4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采用qRT-PCR检测20%PEG600... 为了深入了解马铃薯的抗旱机制,本研究选择Solexa高通量测序中log2(fold change)≥11倍的22个差异基因,包括6个转录因子、4个脯氨酸代谢、4个抗氧化防御系统、4个类黄酮生物合成和4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采用qRT-PCR检测20%PEG6000处理0、1、6、12h后马铃薯叶片中22个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被检测的22个基因的结果与Solexa高通量测序的结果一致,并且在不同干旱处理时间下各基因表达各不相同,表现出5种表达模式:上调-上调-上调、下调-下调-下调、上调-下调-上调、上调-下调-下调、上调-上调-下调.马铃薯对不同时间点的干旱可能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1h和6h干旱可能是减少不必要的能量和物质消耗,12h干旱胁迫下才调动大量抗逆相关物质,抵抗干旱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脯氨酸 抗氧化防御系统 类黄酮 信号转导 QRT-PCR
下载PDF
陇中地区多年种植苜蓿后不同后茬作物的土壤有机氮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欣 谢泽宇 +5 位作者 罗珠珠 李玲玲 牛伊宁 蔡立群 谢军红 张耀全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3,共7页
依托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苜蓿后茬作物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6种不同后茬作物[苜蓿连作(LC)、苜蓿-休闲(LF)、苜蓿-休闲-小麦(LFW)、苜蓿-休闲-玉米(LF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i)]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 依托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苜蓿后茬作物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6种不同后茬作物[苜蓿连作(LC)、苜蓿-休闲(LF)、苜蓿-休闲-小麦(LFW)、苜蓿-休闲-玉米(LF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i)]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后茬作物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逐渐降低,0~10 cm土层LC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与LC相比,LMi、LP、LFW、LFC、LF全氮含量分别降低21.62%、14.27%、18.98%、13.41%、6.1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后茬作物酸解态氮在土壤全氮中占主体,酸解有机氮中酸解未知态氮含量最高,氨基酸态氮次之,氨基糖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0~10cm土层酸解氮组分差异显著,与苜蓿连作相比,其余处理酸解总氮含量有所降低,降幅为11.90%~35.98%,氨基酸态氮含量降幅为10.29%~37.83%,酸解铵态氮含量降幅为24.11%~39.73%,LF和LP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提高10.76%、3.39%,LMi、LFC、LFW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9.34%、43.62%、65.18%。氨基酸态氮与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推行苜蓿连作种植模式可以保持土壤有机氮的有效态组分,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有机氮组分 后茬作物
下载PDF
马铃薯StMAPKK4基因表达分析及互作蛋白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濮雪 王凯彤 +1 位作者 张宁 司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5,共10页
MAPKKs是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反应主要成员之一,位于该级联反应通路中间,对信号传递起着收集和发散的关键作用。有研究表明马铃薯StMAPKK4基因响应干旱胁迫,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 MAPKKs是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反应主要成员之一,位于该级联反应通路中间,对信号传递起着收集和发散的关键作用。有研究表明马铃薯StMAPKK4基因响应干旱胁迫,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StMAPKK4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tMAPKK4与科民茄亲缘关系最近。其含有蛋白激酶家族的Protein kinase domain(PF00069)结构域,位置定位于64~302 aa之间。StMAPKK4含有多个激素(茉莉酸甲酯、乙烯、脱落酸、ABA)及胁迫相关响应元件。qRT-PCR分析结果表明,StMAPKK4基因在马铃薯茎中表达量最高,且在干旱及盐处理下均上调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该基因定位于细胞膜上。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出8个与StMAPKK4相互作用的蛋白,并通过回转试验验证了其互作的真实性。对互作蛋白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StMAPKK4与多酚氧化酶、藻蓝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渗透素、磷酸盐转运蛋白等多种蛋白互作,初步判断StMAPKK4可能参与光合作用响应机制、植物体低温、干旱及盐胁迫等一系列非生物胁迫、促进根系对磷元素的吸收等生理生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tMAPKK4 生物信息学 QRT-PCR 亚细胞定位 酵母双杂交
下载PDF
马铃薯HD-Zip Ⅰ家族ATHB1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武亮亮 姚磊 +4 位作者 马瑞 朱熙 杨江伟 张宁 司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2-1121,共10页
HD-Zip I是一类植物特异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外界逆境胁迫过程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中克隆了HD-Zip I转录因子ATHB12基因,其开放阅读框为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位于马铃薯第1染色体,其启... HD-Zip I是一类植物特异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外界逆境胁迫过程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中克隆了HD-Zip I转录因子ATHB12基因,其开放阅读框为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位于马铃薯第1染色体,其启动子区含有ABRE、LTRECOREATCOR15和WBOXATNPR1等多种响应非生物胁迫(ABA、低温、脱水和高盐)的顺式作用元件。ATHB12基因在马铃薯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其根中表达量最高。q RT-PCR分析证实该基因的表达受聚乙二醇(PEG)、Na Cl和ABA诱导,受低温抑制。构建了由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a MV 35S驱动的ATHB12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干旱处理后,转基因植株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植株(P<0.05),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植株(P<0.05);转基因植株根鲜重和干重均高于非转基因植株;说明马铃薯ATHB12基因可能参与了逆境胁迫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HD-ZIP ATHB12基因 丙二醛 脯氨酸
下载PDF
amiRNA技术沉默C-3氧化酶编码基因StCPD对马铃薯抗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香艳 杨江伟 +3 位作者 唐勋 文义凯 张宁 司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2-521,共10页
CPD(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esis and dwarf)基因编码C-3氧化酶,为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人工micro RNA(artificial micro RNA,ami RNA)技术... CPD(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esis and dwarf)基因编码C-3氧化酶,为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人工micro RNA(artificial micro RNA,ami RNA)技术,构建马铃薯CPD基因(StCPD)的干扰表达载体p CPB121-ami Rcpd,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马铃薯栽培品种"紫花白",获得转基因植株(Ci1~Ci5),其中Ci1和Ci3的StCPD基因干扰程度分别为78%和90%。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StCPD在马铃薯试管苗叶片中表达量最高,是茎和根中表达量的3.05倍和1.65倍。转基因植株株高、茎粗、根长、鲜重及薯的大小和鲜重等指标均较非转基因(NT)植株显著下降,表明StCPD基因干扰表达后,植株的长势明显受到抑制。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植株叶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高于NT植株,而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NT植株。转基因和NT马铃薯中,StCPD基因的表达量、MDA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胁迫处理时间延长,基因表达量呈持续增强趋势,MDA和脯氨酸含量随之增加。结果表明,StCPD基因干扰表达能明显降低马铃薯对干旱胁迫的抵抗能力,为进一步研究BR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油菜素内酯 StCPD基因 RNA干扰 干旱胁迫
下载PDF
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马铃薯遗传转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尤佳 张宁 +3 位作者 文义凯 吴家和 司怀军 王蒂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8-256,共9页
利用In-Fusion技术将酶切位点不匹配、目的基因内部含载体酶切位点的CryⅢA基因和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相连接,分别成功构建了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S和马铃薯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ST-LS1驱动的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冻融法将2个重组... 利用In-Fusion技术将酶切位点不匹配、目的基因内部含载体酶切位点的CryⅢA基因和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相连接,分别成功构建了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S和马铃薯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ST-LS1驱动的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冻融法将2个重组质粒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马铃薯栽培品种陇薯3号和甘农薯2号获得了转化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检测,共有10株阳性植株CryⅢA基因成功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CryⅢA基因在CaMV 35S驱动的CryⅢA转基因植株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中表达量较高,茎和根次之;在马铃薯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ST-LS1驱动的CryⅢA转基因植株中,在根中未见表达,仅在茎、叶中表达,且在叶中表达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usion CryⅢA基因 表达载体 马铃薯 遗传转化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3 位作者 蔡立群 张仁陟 李玲玲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101,共8页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动态变化。4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动态变化。4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结果表明,NTS可以显著提高耕层0~30cm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分别比T增加了4.02%,8.74%,20.51%和31.45%;而NT和TS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效应有一定的阶段性。在空间分布上,NT和NTS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T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后减趋势,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应各异,其中生育时期对脲酶影响最大,耕作方式和覆盖材料对蔗糖酶影响最大,交互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及产量响应 被引量:41
16
作者 罗珠珠 牛伊宁 +3 位作者 李玲玲 蔡立群 张仁陟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布设田问试验,系统研究了3,6,8,10,12以及14a紫花苜蓿生产力及其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草产量差异显著,且表现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布设田问试验,系统研究了3,6,8,10,12以及14a紫花苜蓿生产力及其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草产量差异显著,且表现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以8a苜蓿草产量最高,为12128kg/hm^2。持续种植3,6,8,10,12和14a苜蓿草地0~3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其中12和14a仅为9.20%和7.14%,甚至低于作物有效水分下限。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干燥化程度加剧,但干燥化速率呈减缓趋势。综合苜蓿生产力动态和土壤水分状况,本研究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适宜的种植年限为8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产草量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对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 被引量:20
17
作者 罗珠珠 李玲玲 +3 位作者 牛伊宁 蔡立群 张仁陟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0-47,共8页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应用干筛法与湿筛法比较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和农田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以及团聚体破坏率(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estruction,PAD)的差异...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应用干筛法与湿筛法比较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和农田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以及团聚体破坏率(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estruction,PAD)的差异,分析探讨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呈中间低两边高的"V"型,其中〉5mm和〈0.25mm的团聚体为优势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25mm的团聚体为主,平均含量达90%以上。湿筛MWD仅在0~10cm表层土中表现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显著高于农田;PAD在0~30cm土层表现为农田显著高于不同种植年限苜蓿,且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呈降低趋势。0~50cm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组分在处理间存在差异,其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重组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和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OC)在0~10cm土层均表现为12a〉10a〉农田〉3a,说明苜蓿对土壤表层有机碳组分的提高只有达到一定种植年限之后才产生效应。相关性分析表明,与土壤TOC相比,土壤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和ROOC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率比土壤总有机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紫花苜蓿 土壤有机碳组分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基因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宏辉 文义凯 +2 位作者 张宁 司怀军 王蒂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307,共5页
马铃薯是淀粉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来研究SSⅢ基因在淀粉合成中的功能可以用于改良马铃薯淀粉的品质。本研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强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 马铃薯是淀粉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来研究SSⅢ基因在淀粉合成中的功能可以用于改良马铃薯淀粉的品质。本研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强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aMV35S驱动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导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克新1号和克新4号中,获得了65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SSⅢ基因的干扰片段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RT-PCR检测表明SSⅢ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到了明显抑制。该研究为马铃薯淀粉品质的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SⅢ基因 遗传转化 PCR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珠珠 蔡立群 张仁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6年第2期59-64,共6页
以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为宗旨,针对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梳理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专业特色与知识能力,依据专业知识能力,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本专业现有基础,对... 以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为宗旨,针对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梳理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专业特色与知识能力,依据专业知识能力,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本专业现有基础,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提出了"3+1"培养模式,并构建合理的分类教育模式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发展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3+1”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改革
下载PDF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20
作者 何春雨 杜久元 +4 位作者 白斌 申三宝 张礼军 柴强 黄高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10-1917,共8页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 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 (P <0.05)与6.12% (P <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29.87% ~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全生育期 穴播 平作 冬小麦 器官含水率 千粒重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