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欢芳 《农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9期44-45,共2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但合作社在发展中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当前皋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调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皋兰县 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状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皋兰县促进瓜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
作者 王朝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年第9期59-60,共2页
瓜菜产业是皋兰县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在分析皋兰县瓜菜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瓜菜 产业化发展 对策 皋兰县
下载PDF
论甘肃砂田的形成及其起源 被引量:31
3
作者 辛秀先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7,共3页
长期以来,甘肃砂田的起源问题一直被人们所争议,意见颇为不同。《甘肃的砂田》指出:“关于砂田的起始时间都无确凿根据。我们查阅了不少资料,诸说纷纭,有说远起两千年前,有说近二三百年的清代,有人言起源于景泰县,又有说为永登李某所创... 长期以来,甘肃砂田的起源问题一直被人们所争议,意见颇为不同。《甘肃的砂田》指出:“关于砂田的起始时间都无确凿根据。我们查阅了不少资料,诸说纷纭,有说远起两千年前,有说近二三百年的清代,有人言起源于景泰县,又有说为永登李某所创。……据近年西北农学院农史研究室李风歧等先生考证……甘肃的砂田是应当起始明代中叶,距今大约四、五百年的历史。”同年,李风歧等又指出:“明代中叶在甘肃的陇中和青海等地发现了举世称奇的砂田。”甘肃砂田究竟起源于什么年间,其形成过程怎样呢?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形成 起源
下载PDF
甘肃中部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欢芳 《农家科技(理论版)》 2017年第5期43-43,共1页
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中部农村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促进当地农村... 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中部农村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中部 农村经济 发展 存在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配置试验 被引量:16
5
作者 温健 陈光荣 +7 位作者 樊廷录 王立明 杨如萍 董博 张国宏 杨桂芳 南琴霞 牛建彪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7期25-30,共6页
在兰州市皋兰县城关镇明星村(海拔1 754 m)、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海拔1 879 m)和永登县柳树镇柳树村(海拔2 032 m)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巡天1102、金穗3号和龙源3号)和6个熟期接近... 在兰州市皋兰县城关镇明星村(海拔1 754 m)、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海拔1 879 m)和永登县柳树镇柳树村(海拔2 032 m)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巡天1102、金穗3号和龙源3号)和6个熟期接近的大豆品种(系)(冀豆17、中黄30、齐黄36、陇黄2号、晋豆19和XD2015-6)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筛选兰州市不同海拔条件下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大豆间作品种,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因生育特性的差异,各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间作玉米品种金穗3号在皋兰、榆中和永登表现均最好,产量平均分别为12 561.8 kg/hm^2、11 954.3 kg/hm^2和11 011.8 kg/hm^2,间作大豆品种晋豆19在皋兰和榆中产量最高,分别为1 941.7 kg/hm^2和1 691.7 kg/hm^2;中黄30和XD2015-6在较高海拔的永登县则表现较好,产量分别是1 523.1、1 505.2 kg/hm^2。综合考虑玉米、大豆适宜机械收获的农艺指标及产值和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选用玉米品种金穗3号和大豆品种中黄30或XD2015-6间作组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 品种配置 海拔 效益 兰州地区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减量施氮对系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牛建彪 陈光荣 +7 位作者 樊廷录 王立明 杨如萍 董博 张国宏 杨桂芳 温健 南琴霞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7期37-42,共6页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氮肥水平(不施氮、传统施氮和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传统施氮(CN)和减量施氮(RN)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氮肥水平(不施氮、传统施氮和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传统施氮(CN)和减量施氮(RN)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皋兰、榆中、永登3个试验点,单作玉米在传统施氮(C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为13 478.49、12 974.21、11 073.12 kg/hm^2;而间作玉米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是12 387.02、11 994.41、10 879.27 kg/hm^2;单作大豆和间作大豆均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最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总产量均以减量施氮(RN)条件下最高,分别是14 024.07、13 533.68、12 306.86 kg/hm^2。可见,减量施氮下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系统产量并未降低,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减量施氮 产量 海拔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田大豆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立明 陈光荣 +6 位作者 张国宏 杨如萍 董博 杨桂芳 南琴霞 温健 牛建彪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12期15-18,共4页
选用3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大豆种植密度对其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趋于升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趋于下降,播种密度对荚粒... 选用3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大豆种植密度对其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趋于升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趋于下降,播种密度对荚粒数、百粒重无明显影响。套作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在该套作模式下,晋豆19、中黄30、晋豆23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21.7万株/hm^2、22.3万株/hm^2、17.9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玉米 大豆 品种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南琴霞 陈光荣 +7 位作者 樊廷录 王立明 杨如萍 董博 张国宏 杨桂芳 温健 牛建彪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7期31-36,共6页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效益、肥料利用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比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较...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效益、肥料利用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比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较单作提高了1.59倍;水分利用效益为3.20元/m^3,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59.20%和171.19%;N利用效益为71.55元/kg,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27.02%和73.18%;P2O5利用效益为107.32元/kg,分别增加了24.07%和94.83%;K2O利用效益为134.15元/kg,分别增加了19.08%和62.36%。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 LER 水分利用效益 肥料利用效益
下载PDF
加快撂荒土地整治 挖掘耕地生产潜力
9
作者 王朝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年第10期70-71,共2页
本文通过对皋兰县撂荒土地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扭转被动局面;狠抓基础建设,增强耕地抗风险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种惠农政策;促进土地有效流转,提高撂荒耕地利用率等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撂荒 耕地 生产潜力 皋兰县
下载PDF
农村家用沼气池日常运行管理
10
作者 王克利 《甘肃农业》 2009年第7期30-32,37,共4页
根据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结合实际使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沼气发酵故障的办法和有利于沼气池稳定产气和便于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沼气 发酵条件 运行管理 农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